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炳钏专利>正文

喷水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475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喷水器结构,包含一中空座体,该中空座体顶端表面设置有多个喷水孔,而于中空座体内置入一水车,另于中空座体上、下两端面设置有一对应透孔,该透孔上穿置有一进水管轴,该进水管轴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水管相接,而进水管轴上设置有一出水口,再将一中空导水件套设于进水管轴,而进水管轴的出水口是会位于中空导水件内;藉由上述各构件组成,即形成本件的喷水器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节省成本的优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喷水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水流冲击中空座 体内的水车,使其达到自动旋转洒水目的的喷水器结构
技术介绍
按, 一般常用喷水器有很多种,有业者研发出一自旋式喷头(如图1所示),而其主要结构特征在于 一种自旋式喷头1,其主要由 一基座11、上半球壳12、下半球壳13、端板14等构件组成;该基 座11下端为衔接水管出水口端的中空连接段111,中空连接段111 上方设有一环状挡板112,环状挡板112上方为一中空柱体113,中 空柱体113腹侧适当位置上开设一偏向贯穿孔1131,中空柱体113 末端呈开口状; 一对称可组成一中空球体的上半球壳12及下半球壳 13,其中央皆设有与中空柱体113相对称的贯穿孔121、 131,上半 球壳12上设有贯穿孔121,其组成一中空球体后可以其贯穿孔121、 131套入基座11的中空柱体113上,使该球体呈可于中空柱体113 上旋转状态; 一端板14,其上设有小贯穿孔141,其于中空球体套入 中空柱体113后,于中空柱体113末端开口处封闭。然而上述自旋式喷头1虽然可利用偏水压自动达到旋转洒水的 效果,但其是用水压带动喷头转动,喷头l与水压摩擦力不足,相对 该喷头l的自动旋转力量过小,而导致其洒水的成效不如预期的好。由此可见,上述常用物品仍有诸多缺点,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 亟待加以改良。本案申请人鉴于上述常用自旋式喷头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 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 件喷水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喷水器结构,利用中空导水件 搭配水车的方式,让水流由中空导水件的导水口流出,并强力冲击水 车的水车转盘叶片,由于水车与中空座体是相互卡扣,当水车开始旋 转时,将会同步带动中空座体自动旋转。可达成上述目的的喷水器结构,包括有一中空座体、 一水车、一 进水管轴、弹性体、两止泄套件组、两耐磨套环组;其中,该中空座体是由上、下壳体相互结合而成,并于上、下壳体上设置有对应的透 孔,而上壳体的顶端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于下壳体的内表面设 置有多个凸肋;该水车是由一水车转盘及盖板相互结合而成,该水车 转盘上布设有导水叶片,又于水车转盘及盖盘的周缘皆凹设有多个凹 口,该凹口是会与下壳体的凸肋相卡扣;该进水管轴是由一下连接段 套设一中空导水件,再将一上连接段穿过中空导水件并与下连接段相 结合,该上连接段上并设置有一出水口,该下连接段尾端设置有一结合部,又该中空导水件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导水口;将进水管轴贯穿中 空座体的透孔,使中空座体可于进水管轴上转动,而进水管轴上的出 水口则位于中空导水件内;当水经水管流入进水管轴时,会经由进水 管轴的出水口进入中空导水件中,水再由中空导水件两侧的导水口排 出并冲击中空座体内的水车,当水车内的水车转盘受水流冲击影响 后,而开始自动旋转,并将注入其内的水经由顶面喷水孔喷洒出,进 而达到自动旋转及喷水的目的。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喷水器结构,与其它常用技术相互比较时, 更具有下列的优点1. 本技术是于利用中空导水件搭配水车的方式,让水流由中 空导水件的导水口流出,并强力冲击水车的水车转盘叶片,由于水车 与中空座体相互卡扣,当水车开始旋转时,将会同步会带动中空座体 自动旋转。2. 本技术是于进水管轴的后端设置有结合部,该结合部可与 各式对象相连接,使得该喷水器可应用于莲蓬头、水龙头、庭院园艺 洒水器、按摩洛池喷水器等领域中。附图说明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及其附图,进 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 为,.图l为常用自旋式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为该喷水器结构的立体结合视图; 图4A为该喷水器结构的操作示意图之一; 图4B为该喷水器结构的操作示意图之二; 图5为该喷水器结构的应用状态示意图6A为该喷水器结构的上壳体喷水孔的各种布设类型示意图之图6B为该喷水器结构的上壳体喷水孔的各种布设类型示意图之 图6C为为该喷水器结构的上壳体喷水孔的各种布设类型示意图之三;图6D为该喷水器结构的上壳体喷水孔的各种布设类型示意图之四;图7为该喷水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视图; 图8为该喷水器结构的又一实施例视其中l为自旋式喷头,ll为基座,lll为中空连接段,112为 环状挡板,113为中空柱体,1131为偏向贯穿孔,12为上半球壳, 121为贯穿孔,13为下半球壳,131为贯穿孔,14为端板,141为小 贯穿孔,2为中空座体,21为上壳体,211为第一螺紋,212为第一 透孔,213为喷水孔,22为下壳体,221为第二螺紋,222为第二透 孔,223为凸肋,23为第一胶环,3为水车,31为水车转盘,311为 叶片,312为第一凹口, 32为盖板,321为顶持柱,322为第二凹口, 4为进水管轴,41为上连接段,411为出水口, 412为帽缘,413为 第三螺紋,42为下连接段,421为第四螺紋,422为结合部,423为 锁片,424为防滑紋,425为环槽,426为第二胶环,43为中空导水 件,431为接合孔,432为嵌槽,433为导水口, 5为耐磨套环,6为 止泄套件组,61为迫紧环,62为止泄环,621为凸缘,7为弹性体, 8为滤网,9为水管,IO为水,20为莲蓬头握把。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及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喷水器结构,主要包 括有一中空座体2,该中空座体2包含一上壳体21及一下壳体22, 该上、下壳体21、 22周缘设置有对应的第一、二螺紋211、 221,使 上、下壳体21、 22可相互螺合成中空座体2,且其螺合处设置有第 一胶环23,并于上、下壳体21、 22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二透孔212、 222,另于上壳体21的顶端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213,又于下壳 体22的内表面周缘布设有至少一个的凸肋223;一水车3,该水车3包含一水车转盘31及盖板32,该水车转盘 31上布设有至少一个的叶片311,该叶片311是以斜摆方式均布设置 于水车转盘31上,而该盖板上端布设有多个顶持柱321,该顶持柱 321顶持于上壳体21的内壁面,避免水车3位移,又该水车转盘31 及盖板32的周缘凹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一、二凹口312、 322,第一、 二凹口 312、 322分别与下壳体22的各凸肋223相卡扣;一进水管轴4,该进水管轴4包含有一上连接段41、下连接段42及中空导水件43,该上连接段41上设置有出水口 411,且该上连 接段41的前端为封闭端部,尾端为开口端部,并于上连接段41的前 端设置有一帽缘412,而尾端设置有第三螺紋413,而下连接段42的 前、后两端皆为开口端,并于下连接段42的前端内设置有第四螺紋 421,尾端设置有结合部422,并于中端处延伸有一锁片423,该锁片 423为切边圆柱,在切边圆柱突出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紋424,便于 喷水器的拆装;并于锁片423与结合部422间设置有一环槽425,该 环槽425上设置有第二胶环426,另于上连接段41及下连接段42之 间套设有一中空导水件43,该中空导水件43是略呈S形,于中空导 水件43上、下两侧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中空座体,该中空座体下表面设置有透孔,于顶端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喷水孔; 一水车,该水车是固定于中空座体的内壁面上; 一进水管轴,该进水管轴上端封闭,下端为进水口,并于接近上端处设置有一出水口;进水管轴上端处由中空座体下表面的透孔插入中空座体中,进水管轴的出水口位于中空座体内,中空座体的透孔通过进水管轴密封; 一中空导水件,该中空导水件的底面设置有接合孔,两侧设有导水口;中空导水件的接合孔与进水管轴的上端部位相固结,进水管轴的出水口位于中空导水件内,而中空导水件两侧的导水口则与水车相对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钏
申请(专利权)人:李炳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