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63795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4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泥处理技术,具体指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包括渗滤室、在渗滤室底板上设有防水土工膜,在防水土工膜上设有滤层,滤层厚度为650~750mm,采用砾石滤料铺设,滤层由上滤层、中滤层和下滤层三层三种不同粒径的滤料,在所述下滤层中设有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与渗滤液排水管相连,所述渗滤室的一侧壁设有进泥管,与所述侧壁相对的另一侧上设有清液排水管,所述上清液排水管的高度高于所述上滤层,渗滤室的顶部设有阳光板顶盖;本发明专利技术限定的技术方案的使用不受地区和气候的限制,污泥干化速度快、稳定化程度高,同时不存在对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泥处理技术,具体指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
技术介绍
城镇污水厂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会产生含水率不同的半固态或固态污泥,这种污泥是一种由微生物、有机残片、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复杂的非均质体。这种污泥中既含有碳、氮、磷、钾等植物养分,也含有病原体、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避免次生污染。污泥干化是促进污泥回用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焚烧还是土地利用,干化都是重要的一步。现有污水厂对污泥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用“浓缩-调质-机械脱水”污泥处理方案,这种方法占地少,但药剂消耗量大,能耗高;另一种方法是污泥渗滤室,常规的渗滤室多为天然滤层渗滤室,其优点是建设成本低,但抗渗性能差,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同时受大气降水影响,污泥干化效果不稳定。CN101113068 (公开日为2008年I月30日)公开了一种“污泥浓缩干化一体池”,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的设备,主要解决常规浓缩池投资大和时间长的问题。池体底部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防渗层、排水层、带孔的导流排水管、滤水层,池体顶部设有刮泥板,刮泥板的两侧设有连接件,连接件外端滑动设置在池体壁的滑槽上;池体中部还可以设有隔离墙。该专利技术具有浓缩、干化双重作用,充分利用下层滤料过滤排出污泥下层水,大大缩短了污泥脱水周期、投资省。但该设备使用受地域的限制,在阳光较小的地区,污泥干化周期长;该设备的使用还受使用地区气候的限制,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污泥干化周期长,同时,在冬季污泥的减量化效果不明显,在夏季污水蒸发量大,该设备的运行又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污泥干化的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并且使用不受地域和气候的限制,而提供一种新型的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解决该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包括渗滤室、在渗滤室底板上设有防水土工膜,在防水土工膜上设有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层厚度为65(T750mm,采用砾石滤料铺设,滤层由上滤层、中滤层和下滤层三层三种不同粒径的滤料构成;其中上滤层厚度为200-300mm,滤料粒径为3-5mm;中滤层厚度为200mm,滤料粒径为8_15mm ;下滤层厚度为250mm,料粒径为30_40mm ;在所述下滤层中设有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与渗滤液排水管相连;所述渗滤室的一侧壁设有进泥管,与所述侧壁相对的另一侧上设有清液排水管,所述上清液排水管的高度高于所述上滤层;所述渗滤室的顶部设有阳光板顶盖。进一步地,所述穿孔集水管为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渗滤液排水管,所述渗滤室底板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穿孔集水管。所述上清液排水管为多个,在所述渗滤室侧壁的不同高度上分级设置,上清液排水管上设有闸阀更近一步地,所述阳光板顶盖带有通气管,在所述阳光板顶盖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活动蒸发窗。一种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进行污泥干化和消化处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污泥通过进泥管进入渗滤室,进泥周期持续60d,进泥深度不超过1.0m,有机负荷为O. 6-3. 5 kg VSS/(m3. d) ;2)当渗滤液产量接近零时,在晴天打开顶盖的蒸发窗;3)经过180d的处理后,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将干泥饼运出所述渗滤室后外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本专利技术采用特殊的三层滤层结构,当污泥通过进泥管进入渗滤室后,绝大部分污泥颗粒被截留在上滤层表面,污泥中的水分大部分经渗滤液排水管排出渗滤室系统;少部分通过上清液排水管排出渗滤室系统或被蒸发掉;本专利技术中污泥的整个干化和消化过程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提高污泥干化的稳定性,无需大型设备或能量输入,管理维护简便,又可以降低运行成本。(2)通过在渗滤室顶部设置具有隔热保温作用的阳光板顶盖,可以避免大气降水对污泥干化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维持污泥常温消化的温度需求;污泥消化反应可分解部分有机质,提高污泥稳定性;有机质大分子的分解可促进污泥毛细水和吸附水的释放,这有利于提高污泥固体物质含量并改善污泥脱水性能,降低污泥比阻,强化渗滤作用,提高渗滤液产量,进而改善污泥减量化效果。(3)本专利技术设有不同高度的带闸阀的上清液排水管;当污泥沉淀一定时候,上层水份难以从稠密污泥层中往下渗透而析出上清液,上清液可由相应高度的上清液排水管进行排放,提高污泥干化速度。(4)本专利技术兼具强化渗滤干化减量和常温消化稳定化两种功能,处理效率较高且运行成本低,对气候适应性强,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一种极有发展潜力的污泥处理技术。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图2为图I的A-A剖面图3为穿孔集水管的示意图。图中,I-渗滤室、2-进泥管、3-上滤层,4-中滤层,5-下滤层,6-上清液排水管,7-渗滤液排水管,8-阳光板顶盖,9-通气管,10-活动蒸发窗,11-穿孔集水管,12-防水土工膜,13-渗滤室底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2,从图上可以看出,一种渗滤干化与消化污泥的渗滤室系统,包括渗滤室I、在渗滤室底板13上设有防水土工膜12,在防水土工膜12上设有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层厚度为65(T750mm,采用砾石滤料铺设,滤层由上滤层3、中滤层4和下滤层5三层三种不同粒径的滤料构成;其中上滤层3厚度为200-300mm,滤料粒径为3_5mm ;中滤层4厚度为200mm,滤料粒径为8_15mm ;下滤层5厚度为250mm,料粒径为30_40mm ;在所述下滤层5中设有穿孔集水管11,穿孔集水管11与渗滤液排水管7相连;所述渗滤室I的一侧壁设有进泥管2,与所述侧壁相对的另一侧上设有清液排水管6,所述上清液排水管6的高度高于所述上滤层3 ;所述渗滤室I的顶部设有阳光板顶盖8。所述防水土工膜在本专利技术中为HDPE土工膜所述穿孔集水管11为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渗滤液排水管7,保证通过滤层的污泥中的水能完全汇集至穿孔集水管11中;所述渗滤室底板13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穿孔集水管11,保证了汇集在穿孔集水管11中的水能顺利通过穿孔集水管11全部进入渗滤液排水管7,进而排出渗滤室系统。坡度是地表的陡缓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百分比法,破向为地形坡面的朝向,也可理解为水流的方向,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穿孔集水管11为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渗滤液排水管7是指穿孔集水管11的设置相对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其较低一边与所述渗滤液排水管7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渗滤室底板13以O. 8%-1. 5%的坡度坡向所述穿孔集水管11是指渗滤室底板13的整个表面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至一最低处,穿孔集水管11连接在渗滤室13该最低处。所述上清液排水管6为多个,在所述渗滤室I侧壁的不同高度上分级设置,上清液排水管6上设有闸阀。所述上清液排水管6管径为50mm。多个上清液排水管6在竖直方向可以是等距离设置也可以不等距离设置。当上清液到达某一上清液排水管6的高度时,便打开该上清液排水管或比其高度更低的上清液排水管6及时将难以从稠密污泥层中渗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袁绍春王敏张勤赵冀平胡坚张腾璨邓胜平魏婷郭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