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2528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1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一种适宜于多风沙环境的城市街巷,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界面,街巷的一侧界面呈直线状,另一侧界面呈现间隔向外侧凹入矩形空间的锯齿状,凹入矩形空间向外侧凹入的深度为m,凹入矩形空间左右两侧的宽度为n;锯齿状界面的贴线率为50%-70%,街巷两侧为连续的实墙,实墙的D/H小于等于1,其中H指街巷两侧实墙的高度,D指街巷两侧直线间的宽度;所述街巷凹入矩形空间的凹入深度m为3-6米;所述街巷凹入空间的宽度n为6-12米;所述每个凹入矩形空间的相互间距a在12m以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宜多风沙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需要,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气候条件对街巷公共空间的影响,能够体现社区共融文化与起到美化街区景观的作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涉及城市的街道、街巷的一种建设构成。
技术介绍
街道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公共空间,是城市人日常生活中必然接触的交往场所。街巷特指街道中空间尺度较小,适于机动车慢行或步行的街道空间,一般出现于居住集中的历史街区与现代的商业步行街区之中。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受西方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影响,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城市笔直顺畅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系统。为强调街巷空间的围合感,往往限定街道两侧连续界面的贴线率至较高水平(一般为70%以上),其优点在于能够保持街道强烈的连续感和围合感,但缺点是缺乏丰富的空间变化与体验。且不能十分适应于多风沙地区的环境需要,往往难以阻挡强风沙对城市住区公共环境的侵扰。反观国内外大部分居住密集的历史街区,由于发展过程中大多并未得到统一的规划,因而往往形成曲曲折折的幽深街巷,为人们提供了趣意盎然的行走体验。尤其是在多风沙气候地区,曲折的街巷为阻挡与减缓风沙的侵害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现代城市街巷空间设计理应继承这种传统所展现的优点,但尚未形成一套可运用的模式,尤其在多风沙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下,急需提供一种适宜的城市街巷构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树鑫何强董衡苹邵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