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烫羽绒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9625 阅读:4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由表层、中间层和里层组成,所述的表层为耐火防烫面料层,所述的中间层为羽绒层,所述的里层为织物面料层,所述的表层与中间层之间采用热固型粘胶连结,所述的中间层与里层之间采用缝纫线缝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功能独特,其表层具有优良的耐火性能,可防止羽绒服被明火烫穿,有效提高了羽绒服的使用性能,且该羽绒服制备工艺简便,穿着舒适,成本适中,实用性能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羽绒服,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被明火烫穿的新型羽绒服,属于羽绒服

技术介绍
羽绒服是羽绒行业主要的产品,绒是羽绒保暖的主要材料,较好品质的绒细丝较长,形成的绒朵也相应较大。一般将羽绒通过洗涤、干燥、分级等工艺处理以后,被制成羽绒服。羽绒服具有防寒性好、轻柔蓬松、洗涤方便、物美价廉、而且绿色纯天然等优点,所以消费者对羽绒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使羽绒服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羽绒服有轻、软、暖的特点,一件用尼丝纺做面、里的羽绒上衣,总重量500 1000克之间,是其他御寒服重量的1/6至1/2。因羽绒柔软,用作衣服絮料,穿着舒适。对于一些吸烟人士,经常会发生羽绒服被烟蒂烫穿的现象,羽绒服表面出现孔洞, 不仅降低了羽绒服的外观性能,还会影响羽绒服的保暖性能。通常,一些小孔洞可以进行修补,但孔洞较大时,修补后的外观性能较差,不能再正常穿着,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的表层采用耐火防烫面料,该面料可有效防止明火烫穿羽绒服,提高了羽绒服的使用性能。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由表层、中间层和里层组成,所述的表层为耐火防烫面料层,所述的中间层为羽绒层,所述的里层为织物面料层,所述的表层与中间层之间采用热固型粘胶连结,所述的中间层与里层之间采用缝纫线缝合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耐火防烫面料层采用经纬机织工艺进行制备, 其经线选用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条,纬线选用纳米竹炭纤维条。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条是在聚丙烯腈纤维中添加阻燃剂,并配合定量溶剂,通过共混纺丝法制得。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阻燃剂是含有磷或溴元素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是聚磷酸铵、五氧化二磷、磷酸三甲苯酯、四溴双酚A、十溴二苯乙烷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纳米竹炭纤维条可有效提高表层面料的抗菌能力,使表层面料质地更加柔和,穿着更加舒适。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功能独特,其表层具有优良的耐火性能, 可防止羽绒服被明火烫穿,有效提高了羽绒服的使用性能,且该羽绒服制备工艺简便,穿着舒适,成本适中,实用性能优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防烫羽绒服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表层,2、中间层,3、里层,4、热固型粘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防烫羽绒服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羽绒服由表层1、中间层2和里层3组成,所述的表层1为耐火防烫面料层,所述的中间层2为羽绒层,所述的里层3为织物面料层,所述的表层1与中间层2之间采用热固型粘胶4连结,所述的中间层2与里层 3之间采用缝纫线缝合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提及的防烫羽绒服中表层1耐火防烫面料层采用经纬机织工艺进行制备,经线为防烫纤维条,纬线为纳米竹炭纤维条,机织密度为168*96,其经纬丝股数比为 3 1 ;其中,防烫纤维条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为聚丙烯腈纤维90%-92%,耐火阻燃剂 3%-4%,溶剂5%-6% ;耐火阻燃剂可以选用含磷或溴元素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是聚磷酸铵、五氧化二磷、磷酸三甲苯酯、四溴双酚A、十溴二苯乙烷中的一种或几种,该耐火阻燃剂为微粉状颗粒,其颗粒度为300-400目;溶剂一般选用磷酸或盐酸;该防烫纤维条的制备工艺为共混纺丝法,通过该法制得的防烫纤维条丝径为0. 15-0. 2mm ;纳米竹炭纤维条为纳米竹炭纤维和涤纶的混纺织物,其中,纳米竹炭纤维含量为6%-8%,涤纶为92%-94% ;制备工艺包括清花、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和加捻等工序,制得的纳米竹炭纤维条丝径为0. 3-0. 4mm。中间层2采用高密度的鹅绒作为填料,绒含量为88%,羽含量为12%,其蓬松度达到 98%以上,制得的中间层2厚度约为6-10mm,轻而薄,保暖性能优良。里层3为蚕丝和天然棉的混纺织物,蚕丝含量超过12%,使得里层3具有质地柔和, 穿着舒适,保暖性能优良等优点,该层厚度约为0. 4mm。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烫羽绒服,其特点是该羽绒服功能独特,其表层具有优良的耐火性能,可防止羽绒服被明火烫穿,有效提高了羽绒服的使用性能,且该羽绒服制备工艺简便,穿着舒适,成本适中,实用性能优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由表层、中间层和里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层为耐火防烫面料层,所述的中间层为羽绒层,所述的里层为织物面料层,所述的表层与中间层之间采用热固型粘胶连结,所述的中间层与里层之间采用缝纫线缝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火防烫面料层采用经纬机织工艺进行制备,其经线选用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条,纬线选用纳米竹炭纤维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烫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条是在聚丙烯腈纤维中添加阻燃剂,并配合定量溶剂,通过共混纺丝法制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烫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燃剂是含有磷或溴元素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是聚磷酸铵、五氧化二磷、磷酸三甲苯酯、四溴双酚A、十溴二苯乙烷中的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竹炭纤维条可有效提高表层面料的抗菌能力,使表层面料质地更加柔和,穿着更加舒适。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由表层、中间层和里层组成,所述的表层为耐火防烫面料层,所述的中间层为羽绒层,所述的里层为织物面料层,所述的表层与中间层之间采用热固型粘胶连结,所述的中间层与里层之间采用缝纫线缝合连接。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烫羽绒服,该羽绒服功能独特,其表层具有优良的耐火性能,可防止羽绒服被明火烫穿,有效提高了羽绒服的使用性能,且该羽绒服制备工艺简便,穿着舒适,成本适中,实用性能优良。文档编号B32B5/02GK102514262SQ20111029178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月芬 申请人:江苏月龙服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月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月龙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