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地设置于第二基板上;液晶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之间,包括多个液晶分子;以及至少一个流动限制部件,设置于液晶层,限制液晶分子的流动。通过这种流动限制部件防止荡漾现象等且实现多域,从而在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口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正面以及侧面的可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涉及包括流动限制部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及这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是指在两个透明的基板之间设置液晶层,按照液晶层的驱动,以各个像素为单位调节光透过率,从而可以显示所需图像的显示装置。在初始状态下, 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以垂直于基板的方向或与基板水平的方向排列,并且介于两个基板之间。基板上设置有透明电极,通过这种电极,以像素为单位形成电场时,构成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透明电极之间没有形成电场时,液晶分子恢复到初始的取向状态。若向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基板施加由用户触摸所引起的压力时,即使没有形成电场,排列于液晶显示装置内部的液晶分子也向被施压的方向取向,因此会产生瘀斑 (bruising)现象或荡漾(pooling)现象等问题。所述瘀斑(bruising)现象是指沿着施压部分形成如黑斑等斑纹或液晶分子恢复到初始取向状态的速度变慢的现象。所述荡漾 (pooling)现象是指沿着由压力所引起的应力(stress)的方向产生液晶连续起伏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两个基板之间以预定的间隔设置支撑构架或隔垫物(spacer) 等,但是此时产生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制造工序变得困难的问题。并且,在垂直取向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中,相比前面的可视性,侧面的可视性会降低,在所述垂直取向模式中液晶分子以垂直于基板的方向排列。因此,为了克服视角的限制,以往的垂直取向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形成了电分离的多域(multi domain) 0但是,此时由薄膜晶体管所引起的开口率的减少变得尤为突出,从而出现了很难适用于高分辨率显示装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包括流动限制部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从而防止瘀斑现象、荡漾现象等且可以确保有所改善的可视性。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通过简单的工序实现流动限制部件,从而防止荡漾现象等且可以确保有所改善的可视性。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一个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基板;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第二电极, 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之间,包括多个液晶分子;以及至少一个流动限制部件,设置于所述液晶层,限制所述液晶分子的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可以包括聚合物,可以通过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维持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单元间隙(cell gap)。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可以具有支柱形状、圆柱、椭圆柱、多边形柱形状等多种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多个流动限制部件可以以实质上相同或不同的间隔设置于所述液晶层。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接触,还可以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隔开。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上部、中央部以及下部可以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宽度。然而,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上部、中央部以及下部中至少一个还可以具有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宽度。并且,至少一个液晶分子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内。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取向膜,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此时,所述取向膜可以包括可以形成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反应型液晶基元。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按照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设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具有主域和子域。所述主域可以具有相对较小的聚合物密度,所述子域可以具有相对较大的聚合物密度。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可以设置于所述子域。并且,相比设置于所述主域的流动限制部件的数量,设置于所述子域的流动限制部件的数量可以更多。为了实现所述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在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上形成第二电极。结合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后,在所述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间形成预备液晶层。 曝光所述预备液晶层以形成包括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并且在所述液晶层形成至少一个流动限制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预备液晶层可以包括所述液晶分子、反应型液晶基元、光聚合单体以及光引发剂。此时,相对于所述预备液晶层整体重量,所述反应型液晶基元、所述光聚合单体以及所述光引发剂的含量可以为约3%重量百分比至约30%重量百分比左右。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利用紫外线曝光工序而形成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进一步形成取向膜。所述取向膜可以包括基础材料和反应型液晶基元。此时,可以由所述取向膜以及所述预备液晶层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所述流动限制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在曝光预备液晶层的过程中,可以在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具有阻光区域以及透过区域的掩模板之后,利用所述掩模板曝光所述预备液晶层,使得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形成于所述透过区域下的所述液晶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在曝光预备液晶层的过程中,可以在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具有透过量调节区域以及透过区域的掩模板之后,利用所述掩模板曝光所述预备液晶层,使得所述流动限制部件形成在所述液晶层。此时,相比形成于所述透过量调节区域下的所述液晶层的所述流动限制部件数量,形成于所述透过区域下的所述液晶层的所述流动限制部件数量可以更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形成于液晶层的流动限制部件,因此,使用液晶显示装置而向基板施压时,通过所述流动限制部件限制液晶分子的整体流动,从而可以改善荡漾现象,由聚合物构成的流动限制部件还可以有助于维持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单元间隙。并且,由于液晶分子可以具有以与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形成方向实际相同的方向排列的特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未施加电压时减少液晶分子的下降时间 (falling time),以改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尤其是,按照所述流动限制部件的设置,可以在所述液晶层实现包括主域以及子域的多域结构,从而在不减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口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侧面可视性。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加以及图2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如以及图4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6a以及图6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9a以及图9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截面图;图Ila至图Ild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而形成于液晶层的流动限制部件的电子显微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200、300、400 液晶显示装置;110、210、310、410 第一基板;120、220、320、420 第二基板;130、230、330、430 第一电极;140、240、3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起范,金宰贤,朴源祥,林载翊,吕庸硕,白种仁,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