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59384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4 0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所述炉体的底端设有用于气化的炉底;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套管,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致,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60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炉体上设置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第二排污口及温度计套管,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凑,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口布置结构,尤其是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

技术介绍
煤气发生炉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低,建设周期短,适用范围广,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但是,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受结构影响,存在几个缺点1、需要保持一定的空层高度,而空层高度大加煤时落差产生大量的煤粉随煤气带出,浪费能源,堵塞管路;2、一段式煤气炉操作时需要扎钎、平炉,不仅产生煤粉,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产气量不稳定;3、布煤不均勻,易偏炉、漏炉;4、不便于远距离输送,因此在运输及使用上受到限制。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是在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干馏段,将煤的低温干馏和气化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炉体内分段进行,然后将气化段产生的煤气一部分从下段出口导出,另一部分用于干馏炉煤料,并汇同煤料低温干馏产生的煤气一起从上段出口导出。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工艺繁琐,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操作复杂。但是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生产的煤气热值高,焦油含量少,煤气转换效率高,能完全汽化,节省能源,而且便于长距离输送,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使用两端煤气发生炉。但是要满足锻造、 碳素、化工、轧钢等领域企业要求投入低,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并且还需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的标准,显然上述现有的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煤气发生炉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运输方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安全可靠。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管口布置结构,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所述炉体的底端设有用于气化的炉底;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勻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套管,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致,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60度。所述炉底上设有均勻分布的第二除污口,所述第二除污口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节器在炉体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所述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所述顶部煤仓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所述缓冲煤仓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所述底部煤仓安装于炉体的顶部;顶部煤仓与缓冲煤仓、以及缓冲煤仓与底部煤仓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及滑板阀。所述炉体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沿炉体的长度分布,且中心管的轴线与炉体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心管对应于邻近炉体对应于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中心管通过连接管固定安装于炉体内,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与底部煤气出口相连通。所述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所述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支座安装有炉栅,所述炉栅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内;炉栅支座通过驱动安装板安装于灰盘支座上,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支座上转动,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用于驱动灰盘转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所述风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及大灰刀;炉体上对应于邻近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底部煤气出口,炉体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端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所述灰盘上设有均勻对称分布的灰管,灰盘通过灰管与灰盘下方的灰槽相连。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上的棘轮,所述棘轮分布于灰盘下部的外圈;所述棘轮与驱动安装板上的驱动棘爪相对应连接。所述炉体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砌砖。所述顶部煤仓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所述煤气放散口通过顶部煤仓、缓冲煤仓及底部煤仓与炉体相连通。所述炉栅与风管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炉体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炉体的底端设有炉底;炉底的下方设有炉栅,炉栅安装于灰盘内,灰盘支座上的驱动安装板上安装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灰盘转动时,炉底外壁上的小灰刀及大灰刀能够使得灰盘内的煤灰能够松散,避免煤灰堆积;炉体上设置均勻分布的气流调节器、第二排污口及温度计套管,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凑,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广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底部通气室1、灰槽2、风管3、第一固定体4、炉体腔体5、底部通气室支架6、灰盘支座7、第二固定体8、连接管9、地脚螺丝10、风管接口 11、棘轮12、驱动棘爪13、炉栅支座14、灰盘15、灰管16、风管定位套17、炉底18、驱动安装板19、 第三固定体20、小灰刀21、大灰刀22、炉栅23、炉体M、炉体砌砖25、中心管沈、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底部煤仓观、旋转下煤阀四、缓冲煤仓30、顶部煤仓31、滑板阀32、煤气放散口 Ni、顶部煤气出口 N2、底部煤气出口 N5、蒸汽出口 N6、第一除污口 N9、第二除污口附0、探火孔附2、备用进水口附3、排污口附4、排净口附5、人孔附6、进水口附7、气流调节器附8、 水封溢流口 N19及温度计套管N22。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M,所述炉体M的顶端设有加煤机构,炉体M的底端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18,所述炉底18与炉体M的结合部呈锥形。炉体M内的内部设有炉体砌砖25,所述炉体砌砖25采用耐火材料制成,提高炉体 24的耐火性能;炉体砌砖25沿炉体M的长度分布。炉体M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沈,所述中心管沈的轴线与炉体M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心管沈与炉体M顶端对应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9,中心管沈通过连接管9与炉体M的内部固定连接,且中心管 26通过对应的连接管9与炉体M上的底部煤气出口 N5相连通,底部煤气出口 N5邻近炉体 24的顶端,且底部煤气出口 N5与炉体M内的炉体腔体5相连通,从而炉体M内的煤气通过中心管沈及连接管9与底部煤气出口 N5连接后输出。位于炉体M顶部的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31,所述顶部煤仓31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30,所述缓冲煤仓30的下方设有底部煤仓观,所述底部煤仓观固定安装于炉体M的顶端,且底部煤仓28对应于与炉体M相连的一端伸入炉体M内。顶部煤仓31呈漏斗状, 顶部煤仓31与缓冲煤仓30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四及滑板阀32,同时,缓冲煤仓 30与底部煤仓观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四及滑板阀32 ;通过旋转下煤阀四、滑板阀32、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观间的对应配合,能够提高加入炉体24内煤粉的均勻性, 提高转换效率。顶部煤仓31的顶端设有煤气放散口 Ni,所述煤气放散口 m通过顶部煤仓 31、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观与炉体M相连通。顶部煤仓31上设有第一固定体4,顶部煤仓31通过地脚螺丝10、垫圈及密封垫固定安装于第一固定体4上,第一固定体4采用耐火材料制成,通过第一固定体4能够将加煤机构固定安装于炉体M上。当顶部煤仓31内送入煤粉时,通过给旋转下煤阀四触发信号使得旋转下煤阀四打开,通过旋转下煤阀39 及滑板阀32对应配合以及缓冲煤仓30及底部煤仓观的分流后,能够提高进入炉体M内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雪峰曹文明俞凯吴敏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莱达热工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