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及其专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43202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16 22:05
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属于环境监测领域。其目的在于克服在河流里不便于着生藻类采样及对样品定量研究及相互比较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方便简单、安全可靠的河流着生藻类采样方法。采用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紧固结合后,其上方加盖上盖,或者一个圆柱或者圆台形带底网罩和在其上加盖一个上盖,形成一个中空封闭网罩结构。将基质用细绳垂直悬挂放置在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内,将该装置放置于河流水系中进行监测。本装置可以同时放置多个或多种标准化基质,进行连续多次采样,便于控制采样面积和相互间的比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河流着生藻类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属于环境监测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生态健康的概念被人们所认识,水质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学监测,生态系统完整性已成为水质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因此,生物监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着生藻类是一类附着在基质上,不随水流流动的生物。其作为初级生产者,受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直接影响,此外,还具有较快的繁殖率和较短的生活历史,因此,能够监测短期的环境变化。与浮游藻类相比,它们可以更好的反映河流的生境状况;与底栖动物和鱼类相比,着生藻类的采样方法较为简单,相对便宜,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较小。因此, 着生藻类被广泛应用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中。在着生藻类的采样过程中,其所附着基质的选取非常重要,采集的样品若不具有代表性,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由于地形等情况复杂,着生藻类采样难度大,典型基质很难获得。在一些大型河流和河道化严重的河道中,甚至无法获得任何可供采样的基质。不同的基质类型也影响着着生藻类的生长及种类组成,从而影响采样点之间的相互比较。此外,野外采样工作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采样基质的面积很难控制,或误差很大。因此,运用具有相同面积和统一基质着生藻类收集装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本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人为的将该装置放置于需要监测的河段,运用大小相同的各种可供选择的基质类型(木头,石头等),便于控制采样面积和相互间的比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在河流里不便于着生藻类采样及对样品定量研究及相互比较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方便简单、安全可靠的河流着生藻类采样方法,为监测部门进行生物监测提供方便。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及专用装置,其监测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底质材料放置于监测装置中,将放置了底质的监测装置漂浮放置于被测河流水域中,一段时间后,取回装置,收集获取附着于底质上的着生藻类物,进行化验分析。所述的底质是各种人工材料的底质,各底质做成6X6X6cm大小的空心正方体,并在底质块的对角顶端打孔,用细线通过底质的对角顶点和监测装置上下底面上的挂钩,将底质垂直固定在监测装置里,保持底质与装置上底面的距离在30-80cm之间,具体高度根据水体透明度决定,水体透明度较高时,距离可以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时,距离则相对较短;所述的监测装置漂浮放置于被测河流水域中,方法是将装置放置于需要监测的河段,装置周围的浮标可以使装置始终悬浮于水面,通过装置在上盖的圆形环扣,将装置水平(或垂直)固定于河面上的具体位置,确保监测装置不被水流冲走;放置了底质的监测装置在河流水域中放置的时间为2-3个星期,具体多长时间也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季节而定,冬季较冷得地方可适当延长放置时间;取回监测装置后,将附着在底质上的的着生藻类物刷入小白瓶中,然后用甲醛固定,带回实验室分析。实施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的专用装置,其为圆柱形或圆台形中空带底网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分成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及一个上盖,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紧固结合后,其上方加盖上盖,形成一个中空封闭网罩结构;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的上盖下方的罩体外围上安装一圈浮标,用于使整个装置自然水平地漂浮在水面,在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专用装置内的上下底面上均设置挂钩。所述网罩结构的边缘框架为钢管,在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其中的一个上下结合处部位,各焊接有一外径小于框架钢管内径的小管, 用于连接紧固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而在接合处的空心钢管外边各焊有两个用于紧固的螺栓。该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也可以是一个圆柱或者圆台形带底网罩和在其上加盖一个上盖,形成一个中空封闭网罩结构。所述的上盖为不锈钢管做成十字形架,在十字形钢管架的末端焊有用于穿过螺栓杆的孔件,组装时螺栓杆穿过十字形钢架末端焊的孔件,螺栓杆垫上垫片,之后用螺母紧固;在所述的上盖和下底面上安装有固定底质材料的挂钩,在基质体两端打孔,用细绳垂直悬挂放置在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内; 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的上盖下方的罩体外围上安装一圈浮标,用于使整个装置自然水平地漂浮在水面,在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专用装置内的上下底面上均设置挂钩。所述的上盖上安装用于将绳索一端系在其上的圆形环扣,将绳索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在岸边,以将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固定在水面。所述的网罩结构是,将钢质筛网焊在钢管框架的周围和底面上,形成网罩结构;所述的网罩孔径为0. 3-0. 8cm本专利技术装置可以同时放置多个或多种标准化基质,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基质的前提下,进行连续多次采样,可人为的将该装置放置于需要监测的河段,运用大小相同的各种可供选择的基质类型(木头,石头等),便于控制采样面积和相互间的比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2为本专利技术的两个带底网罩半圆柱形网罩示意3为为本专利技术的十字形架上盖示意4为本专利技术的的底质及挂钩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其监测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底质材料放置于监测装置中,将放置了底质的监测装置漂浮放置于被测河流水域中,一段时间后,取回装置,收集获取附着于底质上的着生藻类物,进行化验分析。所述的底质是各种人工材料的底质,各底质做成6 X 6 X 6cm大小的空心正方体,并在底质块的对角顶端打孔,用细线通过底质的对角顶点和监测装置上下底面上的挂钩,将底质垂直固定在监测装置里,保持底质与装置上底面的距离在30-80cm之间,具体高度根据水体透明度决定,水体透明度较高时,距离可以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时,距离则相对较短;所述的监测装置漂浮放置于被测河流水域中,方法是将装置放置于需要监测的河段,装置周围的浮标可以使装置始终悬浮于水面,通过装置在上盖上的圆形环扣,将装置水平(或垂直)固定于河面上的具体位置,确保监测装置不被水流冲走;放置了底质的监测装置在河流水域中放置的时间为2-3个星期, 具体多长时间也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季节而定,冬季较冷得地方可适当延长放置时间; 取回监测装置后,将附着在底质上的的着生藻类物刷入小白瓶中,然后用甲醛固定,带回实验室分析。之后,拆卸专用监测装置,清洗,以备下次使用。一种实现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方法的专用装置实施例一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为圆柱形或圆台形中空带底网罩结构,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分成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1和2及一个上盖3, 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1和2紧固结合后,其上方加盖上盖3,形成一个中空封闭网罩结构,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的上盖下方的罩体外围上安装一圈浮标, 用于使整个装置自然水平地漂浮在水面,在所述的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专用装置内的上下底面上均设置挂钩。所述网罩结构的边缘框架为钢管,在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1和2,其中的一个上下结合处部位,各焊接有一外径小于框架钢管内径的小管,用于连接紧固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1和2,而在接合处的空心钢管外边各焊有两个用于紧固的螺栓;所述的上盖3为不锈钢管做成十字形架,在十字形钢管架的末端焊有用于穿过螺栓杆的孔件,组装时螺栓杆穿过十字形钢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陈向韦桂峰韩博平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