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41054 阅读:225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6-16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包括:电缆前端送电棒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电缆前端送电棒设于油田专用电缆的前端并与其电连接;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设于井下测调装置上并与其电连接;电缆前端送电棒包括: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和初级线圈组件;电源输入模块连接油田专用电缆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初级线圈组件;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包括:次级线圈组件、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次级线圈组件连接接收模块,接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井下测调装置;初级线圈组件包括:具有工字形纵截面的第一骨架;初级线圈绕在第一骨架的中部凹槽内;次级线圈组件包括:圆筒形的第二骨架;次级线圈绕在第二骨架的外侧凹槽内。(*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能传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技术背景由于油田油井和注水井深度大套管口径小而且都是钢材结构,井下温度又高,长期以来井下测调装置的供电一直是解决的难题。现有技术中的井下测调装置采用一次性电池供电,寿命短,需要经常更换电池,十分不便,而且费用巨大。有些产品的结构复杂,由初级模块、铁芯组、次级模块、电源模块组成,有些产品电能转换效率低,必须采用某种特殊材料制作的骨架作为磁传导材料,而且骨架的制作非常难,骨架材料的配方难以攻克,骨架制作尺寸难以把握。电路可靠性低,对输入电源要求高, 输出电源干扰大电压不稳定,电源的转换效率低下,体积大整体重量大,生产工艺复杂,难以付诸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电缆前端送电棒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所述的电缆前端送电棒设于油田专用电缆的前端并与其电连接;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设于井下测调装置上并与其电连接;所述的电缆前端送电棒包括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和初级线圈组件;电源输入模块连接油田专用电缆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初级线圈组件;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包括次级线圈组件、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次级线圈组件连接接收模块,接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井下测调装置;所述的初级线圈组件包括 具有工字形纵截面的第一骨架;初级线圈绕在第一骨架的中部凹槽内;所述的次级线圈组件包括圆筒形的第二骨架;次级线圈绕在第二骨架的外侧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电缆前端送电棒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两部分结构,电传送可靠性高,电能转换效率高,初级线圈组件和次级线圈组件无需特制材料作为磁传导材料,甚至可以采用尼龙塑料等材料作为线圈组骨架、输出电源质量好;由于加设定位信号发送装置,可实现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上下定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在水中或者油水混合物工作、体积小重量轻,生产加工方便;交直流通用,输入电压范围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模块图。图2为图1中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由图1、图2可见本技术包括电缆前端送电棒10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 20 ;所述的电缆前端送电棒10设于油田专用电缆的前端并与其电连接;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20设于井下测调装置上并与其电连接;所述的电缆前端送电棒10包括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和初级线圈组件;电源输入模块连接油田专用电缆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初级线圈组件;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20包括次级线圈组件、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次级线圈组件连接接收模块,接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井下测调装置。所述的初级线圈组件包括具有工字形纵截面的第一骨架1 ;初级线圈2绕在第一骨架1的中部凹槽内;所述的次级线圈组件包括圆筒形的第二骨架3 ;次级线圈4绕在第二骨架3的外侧凹槽内。所述的第一骨架1和第二骨架3的材料选自尼龙、橡胶、竹木或其他导磁材料。所述的初级线圈组件和次级线圈组件工作时配合成同心圆套筒结构。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还能连接定位信号发送装置。所述的电缆前端送电棒上还设有机械定位爪(图中未示);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还设有定位槽(图中未示);所述的机械定位爪能在该定位槽中。本技术中采用的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为现有技术模块。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由电缆前端送电棒10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20组成。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和测调装置平时是长期安装在油井或者注水井的井下的;电缆前端送电棒设于油田专用电缆的前端并与油田专用电缆电连接;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设于井下测调装置上并与井下测调装置电连接。电缆前端送电棒包括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和初级线圈组件,电源输入模块连接油田专用电缆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初级线圈组件,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包括次级线圈组件、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次级线圈组件连接接收模块,接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井下测调装置。如图2所示,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结构示意图,初级线圈组件包括具有工字形纵截面的第一骨架1,初级线圈2绕在第一骨架1的中部凹槽内,所述的次级线圈组件包括圆筒形的第二骨架3,次级线圈4绕在第二骨架3的外侧凹槽内。初级线圈组件和次级线圈组件构成同心圆套筒结构。可以根据测调装置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形状,原则是工作时能让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处于同心圆套筒状态,并且上下对准位置以达到最高的传输效率。另外骨架的材料选择广泛,尼龙、橡胶、竹木等材料都可以使用,加工也十分容易, 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导磁材料。在电缆前端送电棒下放的过程中可以一直通电,那么电磁能量就一直在发送,初级线圈组件当刚好插进次级线圈组件的时候井下就可以快速的得到电能;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连接定位信号发送装置,此时,可将此信号通过通信电路告知地面停止下放电缆,即可完成定位过程,用完后收起电缆拔走电缆前端送电棒即可。使用时,当需要向井下供电时通过电缆将电缆前端送电棒慢慢下放到井下,地面井口把电源接到电缆的另外一端,在电缆前端送电棒下放的过程中可以一直通电,那么电磁能量就一直在发送,初级线圈组件当刚好插进次级线圈组件的时候井下就可以快速的得到电能,所述的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连接定位信号发送装置,此时,可将此信号通过通信电路告知地面停止下放电缆即可完成定位过程,此时初级线圈组件刚好插进次级线圈组件的中间并且上下对准位置就可以向井下送电。电源输入模块为交直流通用模块,其具有交直流通用,输入电压范围宽的特点,经过该模块处理后将稳定的直流电源提供给驱动模块使用;驱动模块包括与电源输入模块连接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连接振荡电路,振荡电路连接放大和波形变换电路,放大和波形变换电路连接初级线圈组件,该模块频率稳定波形良好,驱动电路与初级线圈配合良好,效率高,发热少。驱动电路得到电源后由振荡电路产生所需频率的稳定振荡信号,经过放大和波形变换后给初级线圈提供电压和波形稳定的驱动信号,初级线圈得到驱动信号后将电能转换成交变的电磁能量发送出去,由于正常工作时初级线圈是插进次级线圈中间的,所以次级线圈就会感应到初级线圈的电磁能量,次级线圈和接收模块配合将接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并且整流滤波后将电能传送给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输出稳压的电源给测调装置供电或者给电池充电电路供电。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油田井下电能传送装置由电缆前端送电棒10和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20组成。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和测调装置平时是长期安装在油井或者注水井的井下的;电缆前端送电棒设于油田专用电缆的前端并与油田专用电缆电连接,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设于井下测调装置上并与井下测调装置电连接。电缆前端送电棒包括电源输入模块、驱动模块和初级线圈组件,电源输入模块连接油田专用电缆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初级线圈组件;井下测调装置收电套环包括次级线圈组件、接收模块和稳压模块,次级线圈组件连接接收模块,接收模块连接稳压模块,稳压模块连接井下测调装置。如图2所示,为初级线圈和次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建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品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未知地区] 2014年12月12日 07:05
    双绞线TwistedPairwire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临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
    0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