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3632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15 17:01
一种倍力装置,包含有:一壳体结构,一入力杆近前端的周面设有外螺纹螺设至壳体结构第一空间内螺纹段,该第二空间装设一基座环及基座环中央套设一楔形块对准入力杆,两曲臂结构弯入处顶点位置朝向该楔形块斜面,一进给阶形圆柱部的小圆柱先套设一盘形弹簧后,该小圆柱乃由该通孔穿出至第二端部外侧,该曲臂结构的端部及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均设成圆柱状,而基座环与进给阶形圆柱部对应圆柱状端部设圆凹弧,得适当定位端部而使传输出力方向更准确。藉由上述,该入力杆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可产生强大的推力由该小圆柱输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式的倍力装置
,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倍力装置,其得以克服施、抗力均衡后无法再施力的问题,突破施力极限再进给。
技术介绍
习用的推力机构,其施力均会有一瓶颈点,就是当其施力与抗力均衡时,就无法再施力进给,所以此为一般推力机构最大的问题点,因此,如何能在施力到达极限时,又能利用辅助机构再进行增压施力,突破施力极限的迷思,实为机械业界所应解决的重大课题。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习用的推力机构,其施力均会有一瓶颈点,就是当其施力与抗力均衡时,就无法再施力进给,所以此为一般推力机构最大的问题点,因此,如何能在施力到达极限时,又能利用辅助机构再进行增压施力,突破施力极限的迷思,实为机械业界所应解决的重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倍力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施力增强, 可突破施力极限而得以再进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结构,该壳体结构设有连通的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又贯通至一第一端部,而该第二空间又设有一通孔贯通至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空间内部设有一内螺纹段;—入力杆,该入力杆近前端的周面设有一螺设至该第一空间的该内螺纹段的外螺纹;一基座环,该第二空间靠近该第一空间位置装设该基座环,该基座环中央套设贯穿于该基座环的一楔形块,该楔形块的底部对准该入力杆的顶部;两曲臂结构,该两曲臂结构弯入的方向都朝向该楔形块以使该楔形块二斜面得以顶于该两曲臂结构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及一进给阶形圆柱部,该进给阶形圆柱部的一小圆柱套设一盘形弹簧,该小圆柱由该通孔穿出至该第二端部外侧,该曲臂结构的端部及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均设成圆柱状,而该基座环与该进给阶形圆柱部对应该曲臂结构圆柱状的端部设一圆凹弧以适当定位该圆柱状的端部而使传输出力方向更准确从而当该入力杆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由该小圆柱输出强大的推力。其中,该楔形块前端更设有一抵制块,该抵制块以一弹簧抵迫至该进给阶形圆柱部的一凹圆孔处以使该楔形块导引复位。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利用一入力杆、一楔形块及两曲臂结构,该入力杆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可产生强大的推力由该小圆柱输出,从而在施力到达极限时,再予施力增强,突破施力极限而得以再进给。附图说明图1 本技术的立体剖示图。图2 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 本技术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倍力装置,包括一壳体结构10,该壳体结构10设有一第一空间12与一第二空间13连通,该第一空间12又贯通至一第一端部11,而该第二空间13又设有一通孔131贯通至一第二端部14, 该第一空间12内部设有一内螺纹段121 ;—入力杆20,该入力杆20近前端的周面设有一外螺纹21螺设至该第一空间12该内螺纹段121 ;一基座环30,该第二空间13靠近第一空间12位置,装设有该基座环30,该基座环 30中央套设贯穿于该基座环30的一楔形块31,该楔形块31的底部恰对准该入力杆20的顶部;两曲臂结构40,该两曲臂结构40弯入的方向都朝向该楔形块31,使该楔形块31 二斜面311恰得以顶于该两曲臂结构40弯入处顶点41的位置;及一进给阶形圆柱部50, 该进给阶形圆柱部50的一小圆柱51先套设一盘形弹簧52后,该小圆柱51乃由该通孔131 穿出至该第二端部14外侧,该曲臂结构40的端部42及弯入处顶点41的位置均设成圆柱状,而该基座环30与该进给阶形圆柱部50对应该曲臂结构40圆柱状的端部42设圆凹弧 32、53,得适当定位该端部42而使传输出力方向更准确。藉由上述,该入力杆20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可产生强大的推力由该小圆柱51输出。前述该楔形块31前端更设有一抵制块60,该抵制块60以弹簧61抵迫至该进给阶形圆柱部50的一凹圆孔54,以使该楔形块31得受导引复位。前文针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本技术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 惟,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当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技术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该等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如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范畴中。权利要求1.一种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结构,该壳体结构设有连通的一第一空间与一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又贯通至一第一端部,而该第二空间又设有一通孔贯通至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空间内部设有一内螺纹段;一入力杆,该入力杆近前端的周面设有一螺设至该第一空间的该内螺纹段的外螺纹; 一基座环,该第二空间靠近该第一空间位置装设该基座环,该基座环中央套设贯穿于该基座环的一楔形块,该楔形块的底部对准该入力杆的顶部;两曲臂结构,该两曲臂结构弯入的方向都朝向该楔形块以使该楔形块二斜面得以顶于该两曲臂结构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及一进给阶形圆柱部,该进给阶形圆柱部的一小圆柱套设一盘形弹簧,该小圆柱由该通孔穿出至该第二端部外侧,该曲臂结构的端部及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均设成圆柱状,而该基座环与该进给阶形圆柱部对应该曲臂结构圆柱状的端部设一圆凹弧以适当定位该圆柱状的端部而使传输出力方向更准确从而当该入力杆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由该小圆柱输出强大的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楔形块前端更设有一抵制块,该抵制块以一弹簧抵迫至该进给阶形圆柱部的一凹圆孔处以使该楔形块导引复位。专利摘要一种倍力装置,包含有一壳体结构,一入力杆近前端的周面设有外螺纹螺设至壳体结构第一空间内螺纹段,该第二空间装设一基座环及基座环中央套设一楔形块对准入力杆,两曲臂结构弯入处顶点位置朝向该楔形块斜面,一进给阶形圆柱部的小圆柱先套设一盘形弹簧后,该小圆柱乃由该通孔穿出至第二端部外侧,该曲臂结构的端部及弯入处顶点的位置均设成圆柱状,而基座环与进给阶形圆柱部对应圆柱状端部设圆凹弧,得适当定位端部而使传输出力方向更准确。藉由上述,该入力杆以轻力的旋动动作,即可产生强大的推力由该小圆柱输出。文档编号F16H37/12GK202274056SQ20112033569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专利技术者林溪水 申请人:恒佶工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溪水
申请(专利权)人:恒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