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10632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7 0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包括夹持机构、驱动机构、能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提供多个温度条件下标准检测环境的恒温炉、数据处理器、两个直流电位差计、对两个直流电位差计所检测电动势值进行差值比较的差值比较模块、对多个温度测试条件下差值比较模块所输出差值比较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推算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间温度检测偏差值的均值处理模块、计时电路、对温度检定测试次数进行统计的计数电路、参数输入单元和显示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且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热电偶自动校准系统存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参数调整不便、需人工全程参与、不能自动完成全部校准过程等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温度检测装置检定及校准
,尤其是涉及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
技术介绍
温度检测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化工、石油、建筑、轻纺以及科研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温度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工业上测量温度用的传感器种类很多,热电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温元件,现测温控温技术和检测手段也逐渐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是热电效应,将两种不同成分的金属导体首尾相连成闭合回路,如果两接点的温度不等时,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形成热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端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叫做测量端,未焊接的一端叫做参考端。参考端在使用时通常恒定在一顶的温度如(o°c)。当对测量端加热时,在接点处就会有热电势产生。当测量端的温度改变后,热电势也随之改变,并且温度和热电势之间有一固定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测量温度。热电偶在实际测温过程中,由于受到测量环境、气氛、使用温度以及绝缘管材料和保护管材料的玷污等影响,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热电特性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高温、腐蚀性气氛以及特殊测量中(如高速、高温熔融金属等),上述影响就更为严重,当热电偶热电特性的变化超过规定的范围时热电偶测量的温度便失真,这就会影响工艺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因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对热电偶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热电偶的质量,使其测温准确,保证量值传递一致。但是现有的热电偶自动校准系统大多数均是采用双极法检定热电偶,双极法就是将标准热电偶和被检热电偶捆扎在一起后置于检定炉或油槽,用电测装置(具体是直流电位差计)分别测出被检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的热电势值以确定它们的偏差。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热电偶自动校准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参数调整不便、需人工全程参与、不能自动完成对被校准温度校准装置进行校准的全部校准过程等多种缺陷和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且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热电偶自动校准系统存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参数调整不便、需人工全程参与、不能自动完成对被校准温度校准装置进行校准的全部校准过程等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标准热电偶和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的被检定热电偶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对夹持机构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机构、能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提供多个温度条件下的标准检测环境的恒温控制炉、数据处理器、两个分别对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的电动势值进行检测的直流电位差计、对两个直流电位差计所检测电动势值进行差值比较的差值比较模块、对多个温度测试条件下差值比较模块所输出的差值比较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推算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之间的温度检测偏差值的均值处理模块、与数据处理器相接的计时电路、对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的温度检定测试次数进行统计的计数电路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器与恒温控制炉的温度控制器相接并相应对恒温控制炉的炉温进行自动调整;所述数据处理器与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对被检定热电偶所检测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器相接,且数据处理器将均值处理模块推算得出的温度检测偏差值同步传送至信号处理器,所述驱动机构由数据处理器进行控制且其与数据处理器相接,两个直流电位差计、差值比较模块、均值处理模块和计数电路均与数据处理器相接。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远程监控器和与数据处理器相接且将数据处理器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接入器,所述远程监控器与数据处理器之间通过网络接入器和网络服务器进行双向通信。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与数据处理器相接且由数据处理器根据差值比较模块所输出的差值比较结果进行相应控制的报警提示单元。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参数输入单元和显示单元集成为触摸式显示屏。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触摸式显示屏与数据处理器之间以无线通信方式进行双向通信,且所述触摸式显示屏固定安装在一个手持式遥控器上,所述触摸式显示屏和数据处理器上分别接有无线通信模块一和无线通信模块二,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一和无线通信模块二相配合使用且二者的工作频段相同。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设计合理、投入成本低且安装布设方便。2、电路简单且接线方便。3、使用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且调整方便,通过数据处理器能自动实现温度检测装置的自动校准过程。4、智能化程度高且使用效果好,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对标准热电偶和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的被检定热电偶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和能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提供多个温度条件下的标准检测环境的恒温控制炉,实际使用过程中数据处理器与恒温控制炉的温度控制器相接并相应对恒温控制炉的炉温进行自动调整,而对两个直流电位差计所检测电动势值进行差值比较的差值比较模块相应对多个温度条件下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之间的差值进行统计,随后数据处理器调用均值处理模块对多个温度测试条件下差值比较模块所输出的差值比较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推算出被检定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之间的温度检测偏差值,因而本专利技术能自动在多个温度条件下对被检定热电偶的检测偏差进行估算,能自动完成对被校准温度校准装置进行校准的全部校准过程。5、适用范围广且推广应用前景广泛。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接线方便、使用操作简便且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热电偶自动校准系统存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参数调整不便、需人工全程参与、不能自动完成对被校准温度校准装置进行校准的全部校准过程等多种缺陷和不足。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夹持机构;2-驱动机构; 3-数据处理器;4-恒温控制炉;5-直流电位差计;6-差值比较模块;7-均值处理模块;8-参数输入单元;9-显示单元;10-计时电路;11-计数电路; 12-1-被检定热电偶;12-2-信号处理器;13-报警提示单元;14-网络接入器;15-远程监控器;16-网络服务器;17-无线通信模块一;18-无线通信模块二 ; 19-手持式遥控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对标准热电偶和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的被检定热电偶 12-1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1、对夹持机构1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机构2、能为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提供多个温度条件下的标准检测环境的恒温控制炉4、数据处理器 3、两个分别对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的电动势值进行检测的直流电位差计5、对两个直流电位差计5所检测电动势值进行差值比较的差值比较模块6、对多个温度测试条件下差值比较模块6所输出的差值比较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推算出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之间的温度检测偏差值的均值处理模块7、与数据处理器3相接的计时电路10、 对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的温度检定测试次数进行统计的计数电路11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3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8和显示单元9。所述数据处理器3与恒温控制炉1 的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自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标准热电偶和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的被检定热电偶(12-1)进行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1)、对夹持机构(1)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机构O)、能为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提供多个温度条件下的标准检测环境的恒温控制炉G)、数据处理器(3)、两个分别对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的电动势值进行检测的直流电位差计(5)、对两个直流电位差计(5)所检测电动势值进行差值比较的差值比较模块(6)、对多个温度测试条件下差值比较模块(6)所输出的差值比较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推算出被检定热电偶(12-1)和标准热电偶之间的温度检测偏差值的均值处理模块(7)、与数据处理器C3)相接的计时电路(10)、对被检定热电偶(12-1) 和标准热电偶的温度检定测试次数进行统计的计数电路(11)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3) 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⑶和显示单元(9),所述数据处理器(3)与恒温控制炉⑴的温度控制器相接并相应对恒温控制炉的炉温进行自动调整;所述数据处理器C3)与被校准温度检测装置中对被检定热电偶(12-1)所检测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器(12- 相接, 且数据处理器(3)将均值处理模块(7)推算得出的温度检测偏差值同步传送至信号处理器 (12-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介艳良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