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裕雄专利>正文

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03470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3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一支撑单元及一插置单元,该插置单元型体呈由下向上渐增状,包含有可被施压偏移的一侧壁及能提供侧壁后恢复原位的一弹性元件;该支撑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相对的第二端,型体至少包含呈向上延伸的一支撑臂,该支撑单元第一端是枢接于该插置单元的顶部,经调整能改变第二端所在位置,该第二端则负责连接欲固定此处的构件,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以插置单元插置于车内座椅与中间扶手座之间的空隙,该支撑单元则负责支撑固定一可携式电子装置于车内使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尤其指一种能利用汽车内的座椅与中央扶手座之间的空隙,以供该装置插置于该空隙而固定,进而辅肋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呈悬空状架设于车内使用。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技术的成熟,应用软件的多样化,平板电脑的流行已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积体小、便于携带,让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所,除了可在室内或家中使用外,搭乘交通工具或户外场所亦能使用,方便的设计让使用者爱不释手。此类可携式电子装置,除了上述平板电脑可视为主要产品外,亦包含有智能型行动电话装置(smart cellar device)、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简称PDA)、或可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简称PMP)、或电子书阅读器 (Ε-Book Reader)、或行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简称MID)、或智能型上网机 (smartbook)、多媒体平板电脑(media tablet)等。目前车内如果要使用上述可携式电子装置,通常须另外设置一吸盘支撑架或辅助固定装置等,将可携式电子装置安装于前挡风玻璃与仪表板上方平台之间的空间处,此处容易妨碍驾驶的视线,影响行车的安全,因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车内的装潢及基本的配备,寻找可利用的空间及结构,设计了一支撑装置,提供驾驶者另一种不同安装位置以供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让可携式电子装置架设于车内前座扶手座附近使用的支撑装置,主要是利用车内的乘客座椅与中央扶手座之间的空隙,以该装置插置该空隙内而获得一支撑架,供使用者自由搭配一辅助夹持装置结合于该支撑装置处,就能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架设于车内使用,此时可携式电子装置位处于驾驶座一侧,并不会阻挡到驾驶者的行车视线,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另外在车辆暂停的过程中,驾驶者欲操作电子装置时也较为方便。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包括有一插置单元及一支撑单元,该插置单元型体呈由下向上渐增状,构成此型体的至少一侧壁是可被施压偏移,另外于插置单元内部包含有至少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提供侧壁被施压后能恢复原位的作用力;该支撑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相对的第二端,型体至少包含向上延伸的一支撑臂,第一端是枢接于该插置单元的顶部位置,该支撑单元经调整后能改变第二端的所在位置,第二端处则负责连结欲固定此处的构件。进一步地,该插置单元包含一壳座,该壳座为具有非封闭的一腔室,该侧壁底部是枢接于壳座处,并取代该腔室未封闭的开口,该侧壁并被限制于腔室内活动,该壳座与侧壁即构成型体即呈由下向上渐增状。进一步地,该侧壁仅能向壳座主体所在位置偏移,当该侧壁被施压偏移后,该插置3单元型体中间区域的尺寸也会变窄进一步地,该弹性元件为一扭簧,被限制于壳座与侧壁的墙面之间。进一步地,该壳座外露的最大面积的墙面处进一步包含有一防滑层。进一步地,该侧壁外露的最大面积的墙面则形成有数突条。进一步地,该支撑单元具有至少二个以上的支撑臂,各支撑臂依序枢接,支撑臂于相连接的关节处皆包含有一锁固组件,该锁固组件能固定调整后支撑臂的位置,而该支撑单元最底区段的支撑臂是枢接于该插置单元顶部。进一步地,支撑单元最底区段的支撑臂的中间具有一空间,该空间的形状是配合与所述最底区段支撑臂相枢接的支撑臂的型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虚线是呈现支撑单元调整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图,虚线是呈现支撑单元的第二支撑臂调整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支撑臂与第三支撑臂的枢接处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收折后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于车内使用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插置单元10壳座101腔室102固定框103防滑层11侧壁111突条12弹性元件2支撑单元21弟牺22Λ-Λ- ~·上山弟J而23第一支撑臂231空间24第二支撑臂25第三支撑壁30旋钮31轴件32轴座33弹簧34螺栓61扶手座62座椅63空隙7平板电脑70托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图。该支撑装置包括有一插置单元1及一支撑单元2,该插置单元1型体呈由下向上渐增状,包含有可被施压偏移的一侧壁11及提供侧壁后能恢复原位的一弹性元件12。该支撑单元2是负责作为插置单元2与欲固定此处的构件之间的延伸支撑结构,包括至少向上延伸一支撑臂,该支撑单元2具有第一端21及第二端 22,该第一端21是枢接于该插置单元1的顶部,该支撑单元2能经调整后能将第二端22移动至最当的位置,使第二端22负责连接固定的构件处于最佳的使用角度及方位。该构件可为一能夹持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夹持装置或一辅助固定的托架等。使用时将该插置单元1插置于车内座椅与中间扶手座之间的空隙,该支撑单元2则负责支撑固定可携式电子装置于车内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该插置单元1型体是由一壳座10及一侧壁11所构成,该壳座 10具有一非封闭的腔室101,该侧壁11底部与壳座10底部相枢接,并由该侧壁11取代腔室101未封闭的开口。该侧壁11是被限制于在腔室101内活动,且仅能向壳座10主体所在位置偏移(图中的左侧方向),当侧壁11被施压偏移后,插置单元1型体中间区域的尺寸也会变窄。该弹性元件12为一扭簧,被限制于壳座10与侧壁11两者的墙面之间,提供侧壁11被施压后能恢复原位的作用力。该壳座10侧面型体呈似倒L型,接近顶端位置的型体尺寸较下半部大,为一固定框102,该侧壁11进行偏移的位置是在固定框102下方,该壳座10呈倒L型状的型体有助于插置时较为稳固且不易晃动。另外为增加插置后该插置单元1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该壳座10外露的最大面积的墙面处,进一步包含有一层防滑层103,而于该侧壁11外露的最大面积的墙面则形成有数突条111,此侧壁11主要是接触汽车内的软质的座椅外皮,此突条111的设计有助于增加插置时的摩擦力。该支撑单元2主要是负责作为该插置单元1向上延伸的支撑臂,以利其它构件能结合于第二端22处。另外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该第二端22的所在位置须能够调整,让可携式电子产品结合于该支撑单元2的第二端22时,能处于最佳的观看角度。由于此结构具有许多不同的型式,因此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在此仅就本技术所设计的其中一种型式作说明。 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支撑单元2具有至少二个以上的支撑臂,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有第一支撑臂23、第二支撑臂24、以及第三支撑臂25,各支撑臂依序枢接, 使各支撑臂能作不同角度旋转调整,与支撑臂连接的关节处皆包含有一锁固组件,该锁固组件能固定调整后支撑臂的位置,进而调整第二端22距第一端21的相对位置。 为了能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本实施例的该支撑单元2具有三个不同轴向的调整。第一轴向是利用第一支撑臂23枢接于该插置单元1顶部,如图3所示,依枢接轴为中心,使整个该支撑单元2作360度的调整,图中假想线为调整后的位置。第二轴向是利用该第一支撑臂23与第二支撑臂24相枢接,如图4所示,利用调整该第二支撑臂24的角度,亦能改变第二端22的位置。第三轴向是利用该第二支撑臂24与第三支撑臂25枢接,经旋动该第三支撑臂25,就能改变位于第三支撑臂25上的第二端22的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裕雄
申请(专利权)人:范裕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