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耀强专利>正文

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94320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09:46
一种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由基座、气流喷射装置和空气增压装置组成,所述的气流喷射装置位于基座的上方,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水滴形,安置在气流喷射装置的轴心位置,通过输气管与气流喷射装置上的气道联通,围绕气道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喷气口;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中部为壳体,壳体的一端与进气罩连接,另一端与防尘罩连接,在壳体上设有第二喷气口。通过设置同轴的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有效避免了风扇中部风力较弱的现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属于风扇的优化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风扇通过电机带动叶片旋转,通过叶片将空气加压加速然后吹向使用者,优点是给使用者带来吹风的感觉,但存在以下四点不足一是旋转的叶片速度很高,不小心碰到会造成伤害,所以大部份的风扇采用外罩来围住叶片以减少危险;二是叶片和外罩清洗困难;三是叶片旋转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给使用者带来干扰;四是由于气流穿过叶片表面时有变化,吹出来的风不均勻,使用者会感觉到类似脉冲那样的阵阵强风。在申请号为200810177843. 3的和申请号为200810177844. 8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风扇,由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环形排气口组成,环形排气口内设有接收来自基座内的气流的内部通道和排气口,风扇外部的空气被排气口喷射出来的气流抽吸,使吹向使用者的气流增大。该设计的优点是没有裸露的叶片,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好地利用柯恩达效应改变了排气口出风的流向,并带动风扇外部的空气向使用者流动,令使用者感受到较为稳定的吹风效果。但由于风机安置在基座内,风道各部份与基座的距离不同,所以环形排气口不同的出风点吹出的风压也就不同;另外,由于该设计是环形的出风口,吹向使用者的风,中部风力相对较弱。在本人的申请号为201120265128. 2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风扇,将空气增压装置安置在排气口的轴心位置,空气增压装置和排气口通过输气管联通,使环形排气口的各处风压接近,出风更均勻,由于仍然采用环形的排气口的设计,所以,中部风力仍然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避免风扇中部风力较弱的风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能够避免风扇中部风力较弱的现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由基座1、气流喷射装置 2和空气增压装置3组成,所述的气流喷射装置2位于基座1的上方,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 3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水滴形,安置在气流喷射装置2的轴心位置,通过输气管38与气流喷射装置2上的气道25联通,围绕气道25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喷气口 23 ;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3中部为壳体32,壳体32的一端与进气罩31连接,另一端与防尘罩33连接,在壳体32 上设有第二喷气口 39。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位于进气罩31与输气管38之间的壳体32上。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为围绕壳体32的环形。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靠近进气罩31 —侧的边缘从内向外向输气管38的方向倾斜;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靠近输气管38 —侧的边缘向内部弯曲加厚形成导风面,使第二喷气口 39出来的风沿壳体32的表面流向防尘罩33。有益效果1、设有同轴的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有效避免了风扇中部风力较弱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基座,11、连接座,12、连接座平台,13、摇摆电机,14、调节块,15、定位螺丝, 16、支撑杆,17、底座,2、气流喷射装置,21、第一气流通道,22、第二气流通道,23、第一喷气口,24、分隔板,25、气道,26、连接筋,27、喷气口,28、外壁,29、内壁、3、空气增压装置,31、进气罩,32、壳体,33、防尘罩,34、过滤网,35、涡轮增压机,36、电机,37、储存盒,38、输气管,39、第二喷气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由基座1、气流喷射装置2和空气增压装置3组成,所述的气流喷射装置2位于基座1的上方,为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的气流喷射装置的中部为第一气流通道21,在气流喷射装置2上设有环形的第二气流通道22以及环形的第一喷气口 23 ;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3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水滴形,安置在第一气流通道21的中心位置,通过输气管38与气流喷射装置2的气道25联通,围绕气道25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喷气口 23 ;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3中部为壳体32,壳体32的一端与进气罩 31连接,另一端与防尘罩33连接,在壳体32上设有第二喷气口 39。所述的壳体32内设有涡轮增压机35和电机36,所述的进气罩31内设有过滤网 34。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位于进气罩31与输气管38之间的壳体32上。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为围绕壳体32的环形,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 靠近进气罩31 —侧的边缘从内向外向输气管38的方向倾斜;所述的第二喷气口 39靠近输气管38—侧的边缘向内部弯曲加厚形成导风面,使第二喷气口 39出来的风沿壳体32的表面流向防尘罩33。第二喷气口 39的两侧边缘之间设有连接隔板,把被第二喷气口 39分隔开的两部份壳体32连接固定。所述的输气管38与壳体32的内部空间联通。吸入的空气都要先经过过滤网34 净化,再被吸入涡轮增压机35,经增压后一部份吹进输气管38,再传送到风道25,经第一喷气口 23吹出,另一部份从第二喷气口 39吹出。在所述的储存盒内放置加香剂、驱蚊剂或负离子发生器,对室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分解还原。第二气流通道22的进风口位于气流喷射装置2的外壁,出风口位于气流喷射装置 2的内壁。使气流喷射装置2外壁外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二气流通道22,汇入第一气流通道 21中。所述的第二气流通道22通过分隔板M与气道25分隔,所述的分隔板M通过连接筋26与环形喷气口 27连接。所述气道25是位于气流喷射装置2内部的气流通道,是由外壁观、分隔板M和内壁四顺序连接形成的。所述外壁观的一端与分隔板M连接,另一端向内壁四的方向弯曲并包裹内壁四的术端。外壁四的末端朝向气道25的一侧向外壁观的方向呈圆弧形弯曲,使气道25中的高压空气能够顺着内壁四的内侧弧线,顺畅地流出,经第一喷气口 23喷出。本技术吹向使用者的气流包括四个部份,第一部份是从第一喷气口 23喷出的主气流;第二部份是第二喷气口 39喷出的高速气流;第三部份是第一喷气口 23和第二喷气口 39喷出的高速气流吸引风扇后方的气流进入第一气流通道21 ;第四部份是第一喷气口 23喷出的高速气流流过第二气流通道22的出风口时,把风扇侧面的气流卷吸进入第二气流通道22,再汇入第一气流通道21内。工作时,空气增压装置3内的电机36带动涡轮增压机35工作,将空气从进气罩31 吸入,增压后一部份通过第二喷气口 39喷出,一部份通过输气管38传送到气道25,再通过第一喷气口 23喷出,并卷吸位于气流喷射装置2后方的空气通过第一气流通道21吹向使用者,同时,第一喷气口 23喷出的气流流过第二气流通道22时,吸引气流喷射装置2外壁外的空气流入第二气流通道22,再汇入第一气流通道21吹向使用者。第一喷气口 23与第二喷气口 39是以空气增压装置3的轴心为轴的同心环形喷气口,第一喷气口 23的直径大于第二喷气口 39的直径。因此,喷向使用者的风圈主要有两个,在第一喷气口 23喷出的气流形成的较大风圈内,还有由第二喷气口 39喷出的气流形成的第二个较小的风圈,这样就能克服风扇中部风力较弱的现象,并且,在双重喷气口作用下,能够卷吸更多的风扇周围的空气吹向使用者,给使用者带来风力更为均勻更为强劲的感觉。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技术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双喷气口的无叶风扇,由基座(1)、气流喷射装置( 和空气增压装置(3)组成,所述的气流喷射装置( 位于基座(1)的上方;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C3)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水滴形,安置在气流喷射装置O)的轴心位置,通过输气管(38)与气流喷射装置O) 上的气道0 联通,围绕气道0 设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喷气口 ;所述的空气增压装置(3)中部为壳体(32),壳体(32)的一端与进气罩(31)连接,另一端与防尘罩(33)连接, 其特征在于在壳体(3 上设有第二喷气口(3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双喷气口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强
申请(专利权)人:李耀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