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529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9 0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绝缘本体和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每一第一端子对应容置于一第一通槽,每一第一端子具有对称设置的二弹性臂,每一弹性臂设有一第一弯折段,每一第一弯折段朝背离同一第一端子的另一弹性臂的方向斜向弯折形成;一插头连接器,具有一第二绝缘本体位于第一绝缘本体的上方,插头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端子向下凸伸于第二绝缘本体,每一第二端子具有相对的二接触面,每一第二端子自上而下滑动地进入一第一端子的二弹性臂之间,且每一接触面压接接触一第一弯折段。(*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用于将插头连接器垂直嵌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常见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其插头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本体和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的插头接触片,插座连接器具有开设多个插置槽的第二绝缘本体和固定于所述插置槽的插座压接片,在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后,藉由所述插头接触片被所述插座压接片夹持而实现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但是,当上述习知之所述插头连接器中的所述插头接触片数量比较多时(相应的,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插座压接片数量也比较多),比如数量为几十个乃至几百个时, 所述插头连接器嵌入所述插座连接器时,所述插头接触片需要克服所述插座压接片的摩擦力而向里面移动至预定位置,每组的所述插头接触片和所述插座压接片的摩擦力累加在一起,导致需要很大的下压力量才能将所述插头连接器嵌入所述插座连接器,瞬间的力量过大,容易损坏所述插头接触片和所述插座压接片,且不利于操作人员的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组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拔力低且能稳固夹持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I=I O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绝缘本体和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对应容置于一所述第一通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对称设置的二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弯折段,每一所述第一弯折段朝背离同一所述第一端子的另一所述弹性臂的方向斜向弯折形成;一插头连接器,具有一第二绝缘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上方,所述插头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端子向下凸伸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相对的二接触面,每一所述第二端子自上而下滑动地进入一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二弹性臂之间,且每一所述接触面压接接触一所述第一弯折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每一所述弹性臂设有一所述第一弯折段,每一所述第一弯折段朝背离同一所述第一端子的另一所述弹性臂的方向斜向弯折形成,所述接触面接触所述第一弯折段,这样,所述第二端子受到的正向力由小变大,所述第一端子相对所述第二端子的动摩擦力也会由小变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端子进入所述第一端子的插入力也比较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一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二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三位置时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进入插座连接器的第三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插座连接器1 第一绝缘本体 11第一通槽3第一端子31基部32定位部33连接部35弹性臂351导引段352第一弯折段 ;3521第一压接区;3522第二压接区353延伸段 354第二弯折段 37夹持脚39间隙M第一弯折线 N第二弯折线400插头连接器4第二绝缘本体 41第二通槽411插置区 412焊接区5锡球6第二端子 62主体部622接触面6222凹槽64焊接部66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100组合作进一步阐述。请参见图1,本技术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100组合包括一插座连接器100和一插头连接器400,所述插头连接器400自上而下安装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上。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和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3,所述插头连接器400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4和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的多个第二端子6。请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开设有多个第一通槽11,所述第一通槽11 贯穿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所述第一通槽11的上方开口比较小,下方的空间比较大。请参见图2、图4和图5,所述第一端子3具有一基部31,所述基部31相对两侧延伸形成二定位部32,所述定位部32卡持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槽11,以使所述第一端子3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自所述基部31的上端对称以直角弯折延伸形成二连接部33, 所述二连接部33各向上对称垂直延伸形成一弹性臂35,自所述基部31的下端对称形成二夹持脚37,用于夹持锡球5。每一所述弹性臂35自上而下包括一第一弯折段352,所述第一弯折段352向上延伸形成一导引段351,向下延伸依序形成一延伸段353和一第二弯折段354,位于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所述二导引段351向上相互远离,位于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所述二延伸段 353向下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弯折段352和所述导引段351的宽幅均大于所述第二弯折段 354的宽幅,也大于所述延伸段353的宽幅,如图2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弯折段352朝背离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另一所述弹性臂35的方向斜向弯折形成,即定义朝向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另一所述弹性臂35为内,远离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另一所述弹性臂35为外,所述第一弯折段352为由内向外斜向弯折,所述第一弯折段352包括相邻设置的一第一压接区3521和一第二压接区3522,所述第一压接区3521与所述第二压接区3522之间存在所述第一弯折段352的弯折线,即第一弯折线M, 所述第一弯折线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在所述第一弯折线M上方的所述第一压接区 3521紧靠所述导引段351且依照所述导引段351的趋势向上相互远离,在所述第一弯折线 M下方的所述第二压接区3522紧靠所述延伸段353且依照所述延伸段353的趋势向下相互远离。所述延伸段353的下端具有所述第二弯折段354,且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段3M朝靠近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另一所述弹性臂35的方向斜向弯折形成。定义所述第一端子 3的所述二弹性臂35于一竖直平面对称设置,则从竖直平面的投影看,所述第二弯折段354 的弯折线(定义为第二弯折线N)平行于同一所述弹性臂35的所述第一弯折线M,如图4所示;而从水平面的投影看,同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所述第二弯折线N以及所述第一弯折线M 相互平行,且二所述第一弯折线M均位于二所述第二弯折线N之间。如图3所示,所述二弹性臂35之间存在一间隙39,所述间隙39的两边界(即为所述第一弯折线M)为相互平行, 如图3所示。请参见图1、图3和图4,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开设有多个第二通槽41。从俯视的角度观察,所述第二通槽41大致为“T”型,所述第二通槽41具有一插置区411和一焊接区 412,所述焊接区412连通于所述插置区411的侧缘,所述焊接区412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 的上表面向下凹陷且未贯穿下表面,所述插置区411则贯穿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请参见图1、图3和图4,所述第二端子6为金属板材冲压弯折形成,其具有一主体部62,所述主体部62容置于所述插置区411,所述主体部62上端的中间位置垂直弯折形成一焊接部64,所述焊接部6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