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54510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3 19:33
一种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持续液体流量的泵、多微孔导管、一端具有钝圆形端口的钝头空芯针和用于穿出胸壁的尖头空芯针;所述多微孔导管为一管状导管,其中部设置有标记孔,此标记孔到此多微孔导管一端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微孔,从而形成微孔区;一导流管一端连接到所述泵的输出端;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多微孔导管的微孔区位于所述钝头空芯针的腔体内,此钝头空芯针带动所述多微孔导管从观察内置入子胸膜下潜行,所述多微孔导管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尖头空芯针,在此尖头空芯针带动下将所述多微孔导管的另一端移动;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导流管另一端与所述多微孔导管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药物输出均匀、性能稳定、安装方便、镇痛功效优良稳定、可靠安全、携带便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
技术介绍
开胸术后切口疼痛是非常剧烈的,文献报告开胸术后用于止痛所需麻醉剂的消耗量是所有外科手术中最大的。由于剧烈疼痛,限制病人的深呼吸及咳嗽,降低患者肺功能,严重者会导致肺不张、肺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上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胸术后疼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加以关注。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目前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口服镇痛药、芬太尼透皮贴剂、静脉或硬膜外置管自控止痛泵止痛、肋间神经冷冻、肋间神经阻滞等。这些镇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芬太尼透皮贴剂难以达到有效镇痛要求;传统的开胸术后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最为普遍,但其用药间隔时间长,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止痛时间有限,常常不能及时止痛,难以为患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而加大止痛药剂量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嗜睡等副反应,且长期大量应用的患者有成瘾可能。静脉止痛泵镇痛是目前较为普遍应用的一种止痛方法,可以提供较为持久和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常常引起恶心、呕吐、尿潴留、头晕、嗜睡,甚至呼吸抑制,其在临床上用量一般不超过2~3天,撤泵后患者的疼痛常加重。硬膜外置管注射止痛药常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止痛效果,是目前开胸术后镇痛治疗的金标准,但也存在着操作复杂、麻醉平面不易控制、止痛效果不稳定、有低血压、尿潴留、胃肠功能恢复慢等并发症可能的风险。肋间神经冷冻需要特殊的设备装置,虽然能有效缓解开胸术后患者近期疼痛,但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中会增加术后切口的中远期疼痛和不适感,其推广及应用受到严重限制。肋间神经阻滞包括单次阻滞、间断阻滞和持续阻滞三种方法。单次阻滞一般是指关胸前在切口及其上下肋间的肋骨小头处下方的肋间神经处注射药液,以阻滞该处的肋间神经及其分支。临床上从二战时开始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生命力的强盛,普遍认为其拥有操作简单、止痛迅速、镇痛效果确切,局部用药对全身影响小,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和全身毒副反应的优点。但存在问题是只能术中注射一次,作用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如需维持效果,则需在术后从胸腔外反复注射,可能出现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且效果不再确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接受。故近十余年来有关开胸术后单次肋间神经阻滞的应用和报告已越来越少,如开展也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方法存在。近年来国外开展了通过术中壁层胸膜下埋管、术后间断注射布比卡因阻滞的研究,可取得比静脉镇痛泵更好或相似的疗效,还有单位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胸壁穿刺神经阻滞的研究,因操作复杂或技术上的不成熟,目前还无法在临床上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普遍开展。但肋间神经阻滞所表现出的良好镇痛效果和更少的全身毒副反应应能提醒我们应该寻找到更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肋间神经阻滞在术后镇痛中的应有的地位。如果能够利用某一特殊的装置可靠地在壁层胸膜下埋入一导管,连接微量泵后实现术后肋间神经的持续阻滞,将会极大地延长镇痛时间、改善的镇痛效果。这种局部用药一般不会出现静脉和硬膜外镇痛泵使用中因全身用药而存在的恶心、呕吐、低血压、尿潴留、头晕、嗜睡,甚至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可能;另一方面,静脉和硬膜外镇痛泵用药量大和胃肠道及泌尿道副反应的存在,限制了其术后镇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8h,而肋间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使用量少,直接阻滞、镇痛效益高,可以明显延长术后使用时间达一周以上,使许多患者术后不再有疼痛的烦恼恐惧,并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早日出院、节约医疗花费;并且能够实现开胸术后镇痛由以麻醉医生为主导向以手术医生为主导的回归,此举将有可能在胸外科临床上受到极大的欢迎,得到迅速的推广。国内对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研究开展的单位很少,目前开胸术后的镇痛方法仍以麻醉医生使用的静脉和硬膜外镇痛泵为主导,对持续肋间神经阻滞方法的报告仅有零星几篇,目前国内无专门的胸膜下置管装置,所有开展研究的单位所使用的导管均由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现场用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或硬膜外导管改造而成,本单位也在开展这项研究,所使用的导管就是经自己开孔的深静脉置管。因此急需开展此项研究,填补空白,为患者谋福利。针对现状,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不能在临床上获得认同和推广,我们认为其中主要有三点原因:①无专门的针对性设计的留置在壁层胸膜下的多微孔导管。文献中所提及的目前所使用的导管多为经术者自行加工的导尿管、深静脉置管、硬膜外导管等,制造多微孔的方法多为术中针尖戳或剪刀开孔等,而导管的质地、口径,微孔的位置、大小、多少、方向,潜行隧道的宽度、深度,与壁层胸膜的远近关系可能改变局部压力状况等,这些都会对药液的流出量产生影响;如何确保最末端微孔能够对切开肋间处肋间神经的阻滞又不使麻醉药物流入胸腔。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装置设备的不稳定性必将影响药液流出的稳态性,从而影响术后的镇痛效果。故有必要研究专门的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用导管以改善疗效。②操作方法复杂、耗时长、稳定性差。操作方法各家报告并不一致,一般报告的方法是在关胸前,在手术切口平面上方2 个肋间、距椎旁约2 cm 处切开壁层胸膜并向下潜行剥离,形成一个跨越切口平面上下各2 个肋间的纵形间隙,置入导管,另一端随胸腔引流管穿出胸廓连接微量泵。我们在多次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缺少特定的潜行工具和与之配套的导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且很稳定地完成该项操作时一项极其困难的事情。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专门的腔镜下潜行工具,以简便和稳定操作。③所使用的神经阻滞的药物、浓度各家报告也不一致,使用的药物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美兰等,浓度和配比不能统一。我们计划在今后的研究中分析比较各种局麻药物配方的优缺点,寻找出最好的麻醉药物配方。    如能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相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将成为一项稳定可靠的镇痛技术,在国内外都极具推广价值,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此装置药物输出均匀、性能稳定、安装方便、镇痛功效优良稳定、可靠安全、携带便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持续液体流量的泵、多微孔导管、一端具有钝圆形端口的钝头空芯针和用于穿出胸壁的尖头空芯针;所述多微孔导管为一管状导管,其中部设置有标记孔,此标记孔到此多微孔导管一端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微孔,从而形成微孔区;一导流管一端连接到所述泵的输出端;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多微孔导管的微孔区位于所述钝头空芯针的腔体内,此钝头空芯针带动所述多微孔导管潜行,所述多微孔导管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尖头空芯针,在此尖头空芯针带动下将所述多微孔导管的另一端移动;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导流管另一端与所述多微孔导管另一端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导流管上设置有一流量控制阀。2、上述方案中,所述微孔区末端具有为一弹性弯曲部件。3、上述方案中,所述钝头空芯针沿其长度方向开有凹槽,此凹槽宽度比所述多微孔导管直径宽,从而可让此多微孔导管从凹槽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胸部腔镜手术的椎旁持续阻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持续液体流量的泵(1)、多微孔导管(2)、一端具有钝圆形端口(3)的钝头空芯针(4)和用于穿出胸壁的尖头空芯针(5);
所述多微孔导管(2)为一管状导管,其中部设置有标记孔(6),此标记孔(6)到此多微孔导管(2)一端之间的区域均匀设置有若干微孔(7),从而形成微孔区(8);一导流管(9)一端连接到所述泵(1)的输出端;所述微孔区(8)末端具有为一弹性弯曲部件(13);
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多微孔导管(2)的微孔区(8)位于所述钝头空芯针(4)的腔体内,此钝头空芯针(4)可带动所述多微孔导管(2)移动,所述多微孔导管(2)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尖头空芯针(5),在此尖头空芯针(5)带动下将所述多微孔导管(2)的另一端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导流管(9)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斌马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倪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