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32598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1 0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包括镜体(1)、目视镜(2)、镜管(3)和冷光源连接口(4),镜体(1)和镜管(3)连接,目视镜(2)和冷光源连接口(4)均设于镜体(1)上,镜体(1)和镜管(3)内设有工作通道(5),工作通道(5)的一端位于镜体(1)的尾部,另一端位于镜管(3)的端部;镜体(1)上设有进液连接口(6)和出液连接口(7),进液连接口(6)和出液连接口(7)分别与设于镜管(3)内的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连接;镜管(3)内设有目镜管(10)和光源通道(11),目镜管(10)与目视镜(2)连接,光源通道(11)与冷光源连接口(4)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消毒简单、彻底的优点,并且镜管细,对身体伤害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椎间孔镜,特别是一种便于消毒的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
技术介绍
椎间孔镜属于内窥镜的一种,它从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方进入椎间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组织、镜下去除骨质、 射频电极封堵破损纤维环。具有对病人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恢复快的优点。因此被大部分医院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椎间孔镜通常由镜体、镜管、工作通道、光源通道、进出液通道和目镜组成,存在诸多缺点消毒不彻底,由于在镜管内设有多个通道,且相互只讲并无分离,因此存在消毒不彻底的问题,并且传统椎间孔镜的进出液口上均设有阀门,每次清洗须将阀门拆下,对每个小部件单独消毒,既存在消毒不彻底,又存在消毒麻烦的问题。镜管粗,对人体伤害大。传统椎间孔镜由于进出水通道、光源通道、工作通道和图像传递通道的分布不合理,造成镜管非常粗,因此在手术时对人体创伤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它不但消毒简单而且还能够实现彻底消毒,另外还具有镜管细,对人体伤害小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包括镜体、目视镜、镜管和冷光源连接口,镜体和镜管连接,目视镜和冷光源连接口均设于镜体上,镜体和镜管内设有工作通道,工作通道的一端位于镜体的尾部,另一端位于镜管的端部;镜体上设有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分别与设于镜管内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接; 镜管内设有目镜管和光源通道,目镜管与目视镜连接,光源通道与冷光源连接口连接。采用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而不在上面设置阀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进行消毒工作,并保证消毒的彻底性。前述的椎间孔镜中,所述光源通道内设有若干根光导纤维管,每根光导纤维管内均设有光导纤维,光导纤维与冷光源连接口连接。前述的椎间孔镜中,工作通道位于镜管内的中下部,目镜管位于工作通道的正上方,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分别设置在目镜管的两侧,光源通道对称设置在工作通道的两侧。 采用这种分布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镜管内的空间,缩小镜管的直径,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前述的椎间孔镜中,目镜管、进液通道、出液通道,三者呈“三角形”分布。前述的椎间孔镜中,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的端部均设有螺纹。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端部的螺纹是为了与带阀门的一次性延长管相配合,采用这种带阀门的一次性延长管极大的减轻了消毒工作,使椎间孔镜的消毒变得非常简单。前述的椎间孔镜中,镜管的端部设有斜坡,斜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 70°。前述的椎间孔镜中,镜管的端部设有斜坡,斜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5°。前述的椎间孔镜中,镜管的端部设有密封挡板。设置密封挡板的目的是将镜管内的各个通道之间相互隔开,便于进行消毒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采用带螺纹的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解决了传统带阀门的连接口消毒步骤繁琐和不能够彻底消毒的问题。由于将工作通道设置在镜管内的中下部,目镜管设置在工作通道的正上方,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分别设置在目镜管的两侧,光源通道对称设置在工作通道的两侧,采用这种分布方式可以极大的缩小镜管的直径,减小了对人体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镜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光源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进液连接口和出液连接口上设置螺纹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镜管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镜管端部设有密封挡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镜体,2-目视镜,3-镜管,4-冷光源连接口,5-工作通道, 6-进液连接口,7-出液连接口,8-进液通道,9-出液通道,10-目镜管,11-光源通道,12-光导纤维管,13-光导纤维,14-螺纹,15-斜坡,16-密封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包括镜体 1、目视镜2、镜管3和冷光源连接口 4,镜体1和镜管3连接,目视镜2和冷光源连接口 4均设于镜体1上,镜体1和镜管3内设有工作通道5,工作通道5的一端位于镜体1的尾部,另一端位于镜管3的端部;镜体1上设有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分别与设于镜管3内的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连接;镜管3内设有目镜管10和光源通道11,目镜管10与目视镜2连接,光源通道11与冷光源连接口 4连接。工作通道5 位于镜管3内的中下部,目镜管10位于工作通道5的正上方,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分别设置在目镜管10的两侧,光源通道11对称设置在工作通道5的两侧。目镜管10、进液通道8、出液通道9,三者呈“三角形”分布。镜管3的端部设有斜坡15,斜坡1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光源通道11内设有若干根光导纤维管12,每根光导纤维管12内均设有光导纤维13,光导纤维13与冷光源连接口 4连接。如图4所示,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的端部均设有螺纹14。如图6所示,镜管3的端部设有密封挡板16。本技术的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包括镜体1、目视镜2、镜管3和冷光源连接口 4,镜体1和镜管3连接,目视镜2和冷光源连接口 4均设于镜体1上,镜体1和镜管3内设有工作通道5,工作通道5的一端位于镜体1的尾部,另一端位于镜管3的端部;镜体1上设有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分别与设于镜管3内的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连接;镜管3内设有目镜管10和光源通道11,目镜管10与目视镜2连接,光源通道11与冷光源连接口 4连接。工作通道5 位于镜管3内的中下部,目镜管10位于工作通道5的正上方,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分别设置在目镜管10的两侧,光源通道11对称设置在工作通道5的两侧。目镜管10、进液通道8、出液通道9,三者呈“三角形”分布。镜管3的端部设有斜坡15,斜坡1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5°。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光源通道11内设有若干根光导纤维管12,每根光导纤维管12内均设有光导纤维13,光导纤维13与冷光源连接口 4连接。如图4所示,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的端部均设有螺纹14。如图6所示,镜管3的端部设有密封挡板16。本技术的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椎间孔椎管脊柱内镜,包括镜体 1、目视镜2、镜管3和冷光源连接口 4,镜体1和镜管3连接,目视镜2和冷光源连接口 4均设于镜体1上,镜体1和镜管3内设有工作通道5,工作通道5的一端位于镜体1的尾部,另一端位于镜管3的端部;镜体1上设有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进液连接口 6和出液连接口 7分别与设于镜管3内的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连接;镜管3内设有目镜管10和光源通道11,目镜管10与目视镜2连接,光源通道11与冷光源连接口 4连接。工作通道5 位于镜管3内的中下部,目镜管10位于工作通道5的正上方,进液通道8和出液通道9分别设置在目镜管10的两侧,光源通道11对称设置在工作通道5的两侧。目镜管10、进液通道8、出液通道9,三者呈“三角形”分布。镜管3的端部设有斜坡15,斜坡1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爱乐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