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荣照专利>正文

运动鞋及其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15707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4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动鞋及其鞋底,运动鞋鞋底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粘合为一体的大底、中底和上底,所述大底前脚掌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上凸出的侧边,所述侧边的顶部不低于所述中底的顶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运动鞋鞋底的大底前脚掌部的外侧面上设置了向上凸出的侧边,该侧边增大了大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对运动员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提供更加出色的侧向支撑力,防止脚部过度侧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鞋,具体涉及运动鞋及其鞋底
技术介绍
人在正常走路或运动过程中,脚部会出现一定角度的侧翻现象,所谓脚部侧翻是指以人体重力线为参考,脚掌面绕其轴线旋转。脚部侧翻可分为内翻和外翻,内翻是脚掌面围绕其轴线,外侧下落、内侧上升的过程,外翻则方向相反。研究发现,适度的脚部侧翻是脚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种正常现象,有利于足部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但是,过度的侧翻容易导致脚部受伤,尤其是在做侧向运动或者曲线运动的时候,足部前掌部位受伤概率骤增,而现有运动鞋大都不具有防止脚部过度侧翻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运动鞋不能够防止脚部过度侧翻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粘合为一体的大底、中底和上底,所述大底前脚掌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上凸出的侧边,所述侧边的顶部不低于所述中底的顶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侧边上开有通孔,所述中底的相应部位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从所述通孔中穿出且外端面与所述大底的侧面平齐。在上述鞋底中,所述中底脚跟部的左、右侧面分别设有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形成的左、右墙体,所述左、右墙体包围所述上底的左、右侧面且顶端高于所述上底的顶面,所述中底脚跟部的内侧表面镶嵌有一层防撕裂网布。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大底的底面上设有由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减震单元组成的减震区,所述减震单元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条形凹槽,所述第一条形凹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内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凸块,且所述凸块的底面与鞋底的底面平齐。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凸块的横截面为菱形,且较长的对角线与所述第一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垂直。在上述鞋底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震单元之间设有第二条形凹槽,所述第二条形凹槽的横截面呈开口向下的U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条形凹槽与鞋底前后方向的夹角为30 60度。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大底的底面上还设有前、后防滑区,所述减震区布置在鞋底底面上与前脚掌内侧、中足以及后脚跟外侧相对的区域,所述前防滑区布置与鞋底底面上与前脚掌外侧相对的区域,所述后防滑区布置在与鞋底底面上后脚跟内侧相对的区域。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前、后防滑区与所述减震区之间通过前、后折线形凹槽分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鞋底的运动鞋。本专利技术,在运动鞋鞋底大底前脚掌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上凸出的侧边,使大底前脚掌部外侧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增大,从而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对运动员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提供更加出色的侧向支撑力,防止脚部过度侧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一种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另一种改进方案的后跟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上的减震单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 运动鞋鞋底包括依次粘合在一起的大底2、中底3和上底4三个部分,大底2前脚掌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上凸出的侧边1,侧边1的顶端不低于中底3的顶面,侧边1的宽度较大,顶部呈弧形且厚度大于大底2的厚度,侧边1与大底2 —体成型。侧边1增大了大底2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支撑面也相应增大,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更加出色的侧向支撑力,防止脚部过度侧翻。侧边1上开有通孔5,中底3的相应部位设有凸起6, 凸起6从通孔5中穿出且外端面与大底2的侧面平齐,从而使中底3与大底2的结合强度进一步提高,也有利于侧边1的定位,防止侧边1向外侧倾倒变形。侧边1的硬度大于大底2的橡胶硬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硬度一是直接改变橡胶材料本身的硬度指标;二是通过组合其他材质,比如嵌装硬质TPU。侧边1的硬度增大,其侧向支撑力更加坚固和稳定,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防止脚部过度侧翻。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运动性能,本专利技术在中底3的后跟部位还设置了中底墙体结构,如图2所示,中底3后脚跟部的左、右侧面分别设有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形成的左、右墙体21,左、右墙体21呈圆弧形,且顶面高于上底4的顶面10 20mm,在运动过程中,左、 右墙体21能够提供侧向的支撑力和保护力,防止后脚跟向内侧或外侧过度翻转,从而达到平衡稳定作用。中底3的内侧表面镶嵌有一层防撕裂网布22,防撕裂网布22与中底3 —体发泡成型,其表面透过网布22的网格呈现均勻分布的突起,网布22的材质为碳纤维、竹炭纤维、涤纶、锦纶、玻璃纤维或金属纤维,网格形状为菱形,优选为正六边形。中底3内侧表面的防撕裂网布22改善和提高了中底3的抗拉伸撕裂性和耐磨性,同时可以防止中底3内侧的过度变形,提高了后脚跟的运动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鞋底底面花纹的设计。其设计灵感来自于欧洲罗马式风格建筑,该建筑是10 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典型特征是广泛采用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墙体巨大而厚实且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形拱顶, 底部以多排圆柱作为支撑,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避震性和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模仿罗马式风格建筑特点,在运动鞋的鞋底底面上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花纹结构——Rome花纹,使运动鞋具有止滑、耐磨、屈挠性、稳定性以及减震性等功能。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运动鞋鞋底底面结构示意图,大底2底面分为减震区和防滑区,减震区36布置在大底2底面上与前脚掌内侧、中足以及后脚跟外侧相对的区域,防滑区有两块,前防滑区34布置在与大底底面上与前脚掌外侧相对的区域,后防滑区38布置在与大底底面上与后脚跟内侧相对的区域,前、后防滑区34、38与减震区36之间通过前折线形凹槽35和后折线形凹槽37分隔。通过前、后折线形凹槽35、37将前、后防滑区34、38与减震36分隔,大大提高了前防滑区34的运动屈折性,使前脚掌的伸展动作完成的更加充分, 有助于保证脚步动作的连贯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制动性。而且在湿滑路面上行走时,前、 后折线形凹槽35、37可快速排水,防止鞋底与路面之间形成一层水膜而导致滑移摔倒。前、后防滑区34、38的大底底面上均设有人字形或波浪形防滑花纹,主要是基于在运动时,前脚掌内侧与后脚跟外侧为主要受力点而设计的。减震区36由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减震单元组成,图4为减震单元结构示意图,减震单元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条形凹槽43,第一条形凹槽43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最大深度为 2. 0mm,最大宽度为9. 0mm,相邻减震区之间的间距为1. 0mm,在第一条形凹槽43内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凸块41,凸块41为圆柱形或四棱柱形,优选为横截面为菱形的四棱柱形,且较长的对角线与第一条形凹槽43的长度方向垂直,菱形凸块41的边长为4. Omm,相邻的菱形凸块41之间的间距为3. 0mm,菱形凸块41的底面与鞋底的底面平齐或者略低(菱形凸块41的高度低于第一条形凹槽43的深度)。在减震单元中,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条形凹槽41,一方面可以提高该部位的屈挠性,将应力分散到圆弧上,优于梯形或三角形凹槽;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负重,且结构本身具有拱形避震作用,可以降低运动过程中地面对鞋与足的冲击力。菱形凸块41类似于罗马式建筑中的圆柱,相当于有四个柱子承受压力,具有良好的稳定支撑性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照吴荣光熊益清陈红春张升
申请(专利权)人:吴荣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