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宁专利>正文

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0825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分别为上下两级过滤、射流器增氧净化和分别以压力水和气水对上下滤层进行反冲洗清污的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其特征是第一级的上滤层为较粗的颗粒滤料层,它是先把水中较粗的颗粒杂物大量的净化截留,然后较干净的水,经过射流器增氧后,再由第二级极微粒滤料层净化截留,经过这样两极净化增氧过程的水,就可获得良好的增氧净化效果,其水质完全符合卫生饮用要求。具有净化速度快,其全过程耗时大约为5分钟。可以免除了常规水厂繁杂的投药→混合→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的工艺,节约工程造价和其它资源70%以上,是净水工艺的新突破。(*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的净化装置,特别是一种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快速射流器增氧的微颗粒滤层过滤净化装置,对市政自来水(或类似水质的水体)的深度净化,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是,它对杂质含量大的源水(如1-4类水体或类似水体)进行净化时,滤层十分容易堵塞,反冲洗次数频繁,因而,经济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对市政自来水进行深度净化,又可对1-4类水体(或类似水质水体)进行增氧净化,使之符合卫生饮用水要求,以便提高净水设施的技术经济效果。本技术是以如下的方式来实现的本技术的内部运作是分为净化程序和反冲洗程序。由压力来水管、进水阀、上进水管、外壳、上盖板、下底板、上排污阀、第一滤网、上压力室、上滤层、第二滤网、第一清水室、中隔板、上反冲阀、上反冲管、上清力管、上清水阀、射流器、下进水管、下进水阀、下反冲入水管、下压力室、第三滤网、下排污阀、下滤层、第四滤网、第二清水室、下清水阀等组成的快速过滤增氧净水装置,其运作程序如下(如图1所示)净化程序大于或等于3.0公斤每平方厘米的压力水,按顺序通过开启的进水阀2、上进水管3、上盖板6,然后由上往下,进入上压力室21,再通过40-100目的第一滤网7时,水中较大的颗粒杂质被其截留后,即进入由40-120目的滤网9承托着的颗粒粒径为20-60目、厚度为30-120毫米的上滤层8时,水中的各种杂质在滤层中产生复杂的吸附、凝聚、络合等反应,形成较大的团粒,其中,较粗的粒子大部分被滤层截留,这种水继续通过120-200目的第三滤网17,进入第一清水室22。含杂质量比较少的这种水再进入与第三滤网17相连的第一清水室22后,即通过上清水管10、开启的上清水阀11,被送入具有每秒12-25米高速喷嘴的射流器12时,射流器12内形成一定的负压,这种力量又通过射流器本身的3-50毫米的进气孔,把1-3倍水量的空气吸入,并使空气中的氧最大限度地溶解于水中,使这种水迅速变成气水混合体,气水混合体通过与射流器连接的下进水管13、开启的下进水阀14,进入下压力室27,当它通过120-200目的第三滤网时,水中又有部分杂质被截留,剩余的杂质随气水混合体进入40-80目、厚度为60-200毫米的下滤层18,这种混合水中的各种物质也会在下滤层18中产生复杂的吸附、凝聚、络合等反应,形成较大的团粒,使滤层表面逐渐形成一层胶体状的致密滤膜,水通过它时,水中的绝大部分杂质(包括细菌)都会被其截留,剩下干净的、增加了溶解氧又符合卫生饮用标准的清水则通过稳定的承托着粒径为40-80目、厚度为60-200毫米的下滤层18和孔径为100-200目的第四滤网19,进入由外壳30、第四滤网19、下底板29等组成的第二清水室23。此时,合格的增氧清洁水通过下清水阀20流出,供用户使用。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装置中截留的杂质也会随之而增加,因而增氧清洁水的产量会逐步减少,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即要对本净水装置进行反冲洗。反冲洗程序本程序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对下滤层(18)进行反冲洗。其程序为开启下排污阀26→开启下反冲阀16→关闭上排污阀25→关闭上反冲阀4→关闭下清水阀20→开启进水阀2。此时,经射流器12充氧后的气水混合水,便经过下反冲管15、下反冲阀16、下反冲入水管24、进入第二清水室23,由下往上,对第四滤网19、下滤层18进行强力气水反冲洗,使相对“固态”的颗粒滤层发生膨胀,而形成剧烈运动的“流态”,于是附着于滤层颗粒中的杂质被剥离,混合于反冲的气水中,被迅速上升的气水携带,经第三滤网17,进入下压力室27,再由下排污阀26排除。上述反冲洗,需历时3-15分钟。第二步,对上滤层8进行反冲洗。其程序为开启上排污阀25→关闭上清水阀11→开启上反冲阀4→关闭入水阀2。如是压力水便顺着反冲阀4、上冲洗管5进入第一清水室22,再经过第二滤网9、由下往上对上滤层8进行反冲洗,使相对“固态”的颗粒滤层发生膨胀,而形成“流态”,这样就能把附着于滤层颗粒中的杂质剥离,混合于反冲水中,再被携带着,经第一滤网7,进入上压力室21,再由上排污阀25排除。这种反冲洗,需历时3-15分钟。反冲洗部分程序完成后,滤层中的堵塞物基本被清除了,此时,即又可恢复本装置的净化水部分程序,进行正常的生产。本技术不需定期更换过滤物质(换芯),而只需定期对过滤网和滤层进行反冲洗,且方便快捷,装置可永久使用,对源水净化速度快,全程耗时约5分钟,免除了常规水厂的投药、消毒、沉淀、过滤等工艺,制水成本低,节约工程造价和其它资源70%以上,且装置易于维护保养。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沿图1 1-1的顶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沿图1 3-3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一种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包括压力来水管1、进水阀2、上进水管3、上盖板6、下底板29、外壳30,其特征是外壳30的内部上方有一层第一滤网7,第一滤网7与上盖板6之间形成一个上压力室21,上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上排污阀25,第一滤网7的下部有一层上滤层8,上滤层8由第二滤网9所承托,第二滤网9的下方有一块中隔板8,中隔板与第二滤网9之间形成一个第一清水室22,第一清水室内有一条上清水管10,上清水管外接一个上清水阀11,第一清水室还有一条上反冲管5,上反冲管5并且连接一个上反冲阀4与压力来水管1连通,中隔板28的下部有一条下反冲管15,下反冲管上有一个下进水阀14和射流器12与其相连接,射流器的另一端与上清水阀11相连接,反冲管15的下部有一层第三滤网17,第三滤网与反冲管之间形成一个下压力室27,下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下排污阀26,第三滤网17的下方有一层下滤层18,下滤层18由一层第四滤网19所承托,第四滤网与下底板29之间形成一个第二清水室23,第二清水室通过水管外接一个下清水阀20和下反冲阀16,下反冲阀与下反冲管15连通。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包括压力来水管(1)、进水阀(2)、上进水管(3)、上盖板(6)、下底板(29)、外壳(30),其特征是外壳(30)的内部上方有一层第一滤网(7),第一滤网(7)与上盖板(6)之间形成一个上压力室(21),上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上排污阀(25),第一滤网(7)的下部有一层上滤层(8),上滤层(8)由第二滤网(9)所承托,第二滤网(9)的下方有一块中隔板(28),中隔板与第二滤网(9)之间形成一个第一清水室(22),第一清水室内有一条上清水管(10),上清水管外接一个上清水阀(11),第一清水室还有一条上反冲管(5),上反冲管(5)并且连接一个上反冲阀(4)与压力来水管(1)连通,中隔板(28)的下部有一条下反冲管(15),下反冲管上有一个下进水阀(14)和射流器(12)与其相连接,射流器的另一端与上清水阀(11)相连接,反冲管(15)的下部有一层第三滤网(17),第三滤网与反冲管之间形成一个下压力室(27),下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下排污阀(26),第三滤网(17)的下方有一层下滤层(18),下滤层(18)由一层第四滤网(19)所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过滤增氧净化装置,包括压力来水管(1)、进水阀(2)、上进水管(3)、上盖板(6)、下底板(29)、外壳(30),其特征是外壳(30)的内部上方有一层第一滤网(7),第一滤网(7)与上盖板(6)之间形成一个上压力室(21),上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上排污阀(25),第一滤网(7)的下部有一层上滤层(8),上滤层(8)由第二滤网(9)所承托,第二滤网(9)的下方有一块中隔板(28),中隔板与第二滤网(9)之间形成一个第一清水室(22),第一清水室内有一条上清水管(10),上清水管外接一个上清水阀(11),第一清水室还有一条上反冲管(5),上反冲管(5)并且连接一个上反冲阀(4)与压力来水管(1)连通,中隔板(28)的下部有一条下反冲管(15),下反冲管上有一个下进水阀(14)和射流器(12)与其相连接,射流器的另一端与上清水阀(11)相连接,反冲管(15)的下部有一层第三滤网(17),第三滤网与反冲管之间形成一个下压力室(27),下压力室内有一条水管外接一个下排污阀(26),第三滤网(17)的下方有一层下滤层(18),下滤层(18)由一层第四滤网(19)所承托,第四滤网与下底板(29)之间形成一个第二清水室(23)、第二清水室通过水管外接一个下清水阀(20)和下反冲阀(16),下反冲阀与下反冲管(15)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宁
申请(专利权)人:梁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