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11352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包括拉丝机构、加工装置主体和收线机构,所述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一侧有支架,所述支架内安装有放线盘,所述放线盘上绕有待加工精小线,所述待加工精小线通过支架上松紧轮进入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并通过加工装置内导轮进行运动,所述拉丝机构和收线机构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前后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利用导轮改变漆包线运动方向从而可在加工装置两侧用涂油对漆包线进行两次加工,从而可实现精小线双层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漆包线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双层精小线是漆包线的一种,用途极为广泛,但由于其在加工过程中上下层均需要进行涂油,因此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无法对其进行加工,若引进新设备对双层精小线进行生产,则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对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利用导轮改变漆包线运动方向从而可实现双层加工,为达到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包括拉丝机构、加工装置主体和收线机构,所述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一侧有支架,所述支架内安装有放线盘,所述放线盘上绕有待加工精小线,所述待加工精小线通过支架上松紧轮进入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并通过加工装置内导轮进行运动,所述拉丝机构和收线机构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前后两侧所述拉丝机构一侧安装有拉丝导轮,所述加工装置主体上设置有2个横向导轮、4个纵向导轮和2个涂油机构,所述第一纵向导轮、第二纵向导轮、第三横向导轮和第一涂油机构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一侧,所述第一纵向导轮与第二纵向导轮和拉丝导轮水平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涂油机构设置在第一纵向导轮与第二纵向导轮之间,第一涂油机构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一纵向导轮与第二纵向导轮上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三横向导轮设置在第二纵向导轮内侧,第三横向导轮高度与第二纵向导轮底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五纵向导轮、第六纵向导轮、第四横向导轮和第二涂油机构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另一侧,所述第五纵向导轮与第六纵向导轮和第一纵向导轮与第二纵向导轮高度相同, 所述第二涂油机构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与第六纵向导轮之间,第二涂油机构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五纵向导轮与第六纵向导轮下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四横向导轮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内侧,第四横向导轮高度与第三横向导轮高度相同,所述收线机构一侧安装有收线导轮,所述收线导轮高度与4个纵向导轮高度相同。本专利技术对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利用导轮改变漆包线运动方向从而可在加工装置两侧用涂油对漆包线进行两次加工,从而可实现精小线双层加工。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图中的构件为1、支架;2、放线盘;3、待加工精小线;4、拉丝机构;34-1、拉丝导轮;5、加工装置主体;5-1-1、第一纵向导轮 5-1-3、第三横向导轮 5-1-5、第五纵向导轮 5-2-1、第一涂油机构 6、收线机构;5-1-2、第二纵向导轮 5-1-4、第四横向导轮 5-1-6、第六纵向导轮5-2-2、第二涂油机构6-1、收线导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专利技术做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对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利用导轮改变漆包线运动方向从而可实现双层加工。作为本专利一种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包括拉丝机构4、加工装置主体5和收线机构6,所述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一侧有支架1,所述支架1内安装有放线盘2,所述放线盘2上绕有待加工精小线3,所述待加工精小线3通过支架1上松紧轮进入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并通过加工装置内导轮进行运动,所述拉丝机构4和收线机构6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前后两侧所述拉丝机构4 一侧安装有拉丝导轮4-1,所述加工装置主体5上设置有2个横向导轮、4个纵向导轮和2个涂油机构,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第二纵向导轮5-1-2、第三横向导轮5-1-3和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 —侧,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 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和拉丝导轮4-1水平高度相同,所述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之间,第一涂油机构5-2-1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上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三横向导轮5-1-3设置在第二纵向导轮5-1-2内侧,第三横向导轮5-1-3高度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底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第六纵向导轮5-1-6、第四横向导轮5-1-4和第二涂油机构 5-2-2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另一侧,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和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高度相同,所述第二涂油机构5-2-2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之间,第二涂油机构5-2-2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下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四横向导轮5-1-4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5-1-5内侧,第四横向导轮5-1-4高度与第三横向导轮5-1-3高度相同,所述收线机构6 —侧安装有收线导轮6-1,所述收线导轮6-1高度与4个纵向导轮高度相同。本专利技术对现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在原有单层漆包线加工装置结构上设置相应的导轮,利用导轮改变漆包线运动方向,使得漆包线经拉丝机构4拉丝导轮4-1拉丝后,再经第一纵向导轮5-1-1、第一涂油机构5-2-1和第二纵向导轮5-1-2实现一次涂油,再经第三横向导轮5-1-3和第四横向导轮5-1-4进行变向,之后再经第五纵向导轮5-1-5、第六纵向导轮5-1-6、第二涂油机构5-2-2实现二次涂油,最后经收线机构6收线导轮6-1收线,完成对双层精小线的两次加工,从而实现精小线双层加工。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 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包括拉丝机构(4)、加工装置主体(5)和收线机构(6),所述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一侧有支架(1),所述支架(1)内安装有放线盘(2),所述放线盘(2) 上绕有待加工精小线(3 ),所述待加工精小线(3 )通过支架(1)上松紧轮进入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并通过加工装置内导轮进行运动,所述拉丝机构(4)和收线机构(6)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前后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丝机构(4) 一侧安装有拉丝导轮(4-1),所述加工装置主体(5)上设置有2个横向导轮、4个纵向导轮和2个涂油机构,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第二纵向导轮(5-1-2)、 第三横向导轮(5-1-3 )和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 ) 一侧,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和拉丝导轮(4-1)水平高度相同,所述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之间,第一涂油机构 (5-2-1)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上部高度相平齐, 所述第三横向导轮(5-1-3)设置在第二纵向导轮(5-1-2)内侧,第三横向导轮(5-1-3)高度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底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第六纵向导轮(5-1-6)、第四横向导轮(5-1-4)和第二涂油机构(5-2-2)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另一侧,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和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高度相同,所述第二涂油机构(5-2-2)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之间,第二涂油机构 (5-2-2)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包括拉丝机构(4)、加工装置主体(5)和收线机构(6),所述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一侧有支架(1),所述支架(1)内安装有放线盘(2),所述放线盘(2)上绕有待加工精小线(3),所述待加工精小线(3)通过支架(1)上松紧轮进入双层精小线加工装置并通过加工装置内导轮进行运动,所述拉丝机构(4)和收线机构(6)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前后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丝机构(4)一侧安装有拉丝导轮(4-1),所述加工装置主体(5)上设置有2个横向导轮、4个纵向导轮和2个涂油机构,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第二纵向导轮(5-1-2)、第三横向导轮(5-1-3)和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一侧,所述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和拉丝导轮(4-1)水平高度相同,所述第一涂油机构(5-2-1)设置在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之间,第一涂油机构(5-2-1)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上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三横向导轮(5-1-3)设置在第二纵向导轮(5-1-2)内侧,第三横向导轮(5-1-3)高度与第二纵向导轮(5-1-2)底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第六纵向导轮(5-1-6)、第四横向导轮(5-1-4)和第二涂油机构(5-2-2)设置在加工装置主体(5)另一侧,所述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和第一纵向导轮(5-1-1)与第二纵向导轮(5-1-2)高度相同,所述第二涂油机构(5-2-2)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之间,第二涂油机构(5-2-2)毛毡中间位置与第五纵向导轮(5-1-5)与第六纵向导轮(5-1-6)下部高度相平齐,所述第四横向导轮(5-1-4)设置在第五纵向导轮(5-1-5)内侧,第四横向导轮(5-1-4)高度与第三横向导轮(5-1-3)高度相同,所述收线机构(6)一侧安装有收线导轮(6-1),所述收线导轮(6-1)高度与4个纵向导轮高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坤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