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195741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它包括在集控室内的抽液管线、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其中,抽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一侧,若干根抽液支管一端与抽液汇流管连接,抽液总管端部与抽液汇流管端部、抽液排气管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注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一端与注液汇流管连接,注液总管端部与注液汇流管端部连接;氧气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一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对应连接,同时氧气分配管另一端与氧气汇流管连接,氧气总管端部与氧气汇流管端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线系统便于井场抽注液流量集中控制、操作简便和保证生产的正常高效运行。(*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线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
技术介绍
在原地浸出采铀井场区域中,分布着大量的管线。管线的数量和布置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钻井的井距和井型。当钻井的井距和井型确定后,合理布置的管线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井场正常和高效的运行,而且可以节约管线购置费用和安装费用。井场集控室是提供管线集中布置、抽注液流量控制的场所,因此,管线布置主要是在井场集控室中实现的。在二氧化碳加氧气地浸采铀工艺中,井场的管线主要包括注液管线、抽液管线和氧气管线三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理布置管线的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不仅可以使操作更加便捷,而且可以保证原地浸出采铀井场连续和高效生产。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它包括设置在集控室内的抽液管线、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所述的抽液管线包括抽液总管、抽液排气管、抽液汇流管和若干个抽液支管;其中,抽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一侧,若干根竖直的抽液支管一端分别与抽液汇流管管段间隔连接;抽液总管端部与抽液汇流管端部、抽液排气管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抽液排气管另一端竖直向上伸出集控室;所述的注液管线包括注液总管、注液汇流管和若干根注液支管;其中,注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一端分别与注液汇流管管段间隔连接;注液总管端部与注液汇流管端部连接;所述的氧气管线包括氧气总管、氧气汇流管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其中,氧气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一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一一对应连接,同时这些氧气分配管的另一端均与氧气汇流管连接;氧气总管端部与氧气汇流管端部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所述的抽液汇流管的高度高于注液汇流管的高度。如上所述的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所述的若干根注液支管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分别置于注液汇流管和氧气汇流管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注液管线与氧气管线相连,使得浸出液与氧气混合及加氧浓度控制得以在集控室实现;抽出液在抽液总管、抽液汇流管和抽液排气管连接处实现气液分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便于井场抽注液流量集中控制、操作简便和保证生产的正常高效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抽液总管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抽液汇流管和支管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注液总管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抽注液支管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氧气总管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集控室内注液支管和氧气分配管剖面图;图中1.集控室;2.抽液总管;3.抽液汇流管;4.抽液排气管;5.抽液支管;6.注液总管;7.注液汇流管;8.注液支管;9.氧气汇流管;10.氧气分配管;11.氧气总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所述的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包括设置在集控室1内的抽液管线、 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其中抽液管线包括抽液总管2、抽液排气管4、抽液汇流管3和若干根抽液支管5 ;注液管线包括注液总管6、注液汇流管7和若干根注液支管8 ;氧气管线包括氧气总管11、氧气汇流管9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如图1和图2所示,抽液管线包括抽液总管2、抽液排气管4、抽液汇流管3和若干根抽液支管5。其中,抽液汇流管3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 一侧(抽液汇流管3 为连接抽液支管5与抽液总管2的一条管线)。若干根竖直的抽液支管5 —端分别与抽液汇流管3管段间隔连接(抽液支管5的数量取决于抽出井的数量,两者对应一致)。抽液总管2端部与抽液汇流管3端部、抽液排气管4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抽液排气管4另一端竖直向上伸出集控室1。如图3和图4所示,注液管线包括注液总管6、注液汇流管7和若干根注液支管8。 其中,注液汇流管7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靠近中部位置(注液汇流管7为连接注液总管6与注液支管8的一条管线)。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8一端分别与注液汇流管7管段间隔连接(注液支管8的数量取决于注液井的数量,两者对应一致)。注液总管6 端部与注液汇流管7端部连接。抽液汇流管3的高度要高于注液汇流管7的高度。如图5和图6所示,氧气管线包括氧气总管11、氧气汇流管9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 10。其中,氧气汇流管9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靠近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 —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8 —一对应连接(要求每个注液支管8都连接一根氧气分配管10),同时这些氧气分配管10的另一端均与氧气汇流管9连接。氧气总管11端部与氧气汇流管9端部连接。为操作方便,氧气汇流管9和注液汇流管7安置于集控室1中部,抽液支管排置于抽液汇流管3 —侧,注液支管排和氧气分配管排分别置于注液汇流管7和氧气汇流管9两侧。权利要求1.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设置在集控室(1)内的抽液管线、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所述的抽液管线包括抽液总管O)、抽液排气管、抽液汇流管⑶和若干个抽液支管(5);其中,抽液汇流管C3)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 一侧,若干根竖直的抽液支管( 一端分别与抽液汇流管C3)管段间隔连接;抽液总管( 端部与抽液汇流管(3)端部、抽液排气管(4)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抽液排气管(4)另一端竖直向上伸出集控室 ⑴;所述的注液管线包括注液总管(6)、注液汇流管(7)和若干根注液支管(8);其中,注液汇流管(7)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中部位置,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8) — 端分别与注液汇流管(7)管段间隔连接;注液总管(6)端部与注液汇流管(7)端部连接;所述的氧气管线包括氧气总管(11)、氧气汇流管(9)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其中, 氧气汇流管(9)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 — 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8) —一对应连接,同时这些氧气分配管(10)的另一端均与氧气汇流管(9)连接;氧气总管(11)端部与氧气汇流管(9)端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液汇流管(3)的高度高于注液汇流管(7)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根注液支管(8)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分别置于注液汇流管(7)和氧气汇流管(9) 两侧。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它包括在集控室内的抽液管线、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其中,抽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一侧,若干根抽液支管一端与抽液汇流管连接,抽液总管端部与抽液汇流管端部、抽液排气管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注液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一端与注液汇流管连接,注液总管端部与注液汇流管端部连接;氧气汇流管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置于集控室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一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对应连接,同时氧气分配管另一端与氧气汇流管连接,氧气总管端部与氧气汇流管端部连接。本技术管线系统便于井场抽注液流量集中控制、操作简便和保证生产的正常高效运行。文档编号F17D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浸井场集控室管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设置在集控室(1)内的抽液管线、注液管线和氧气管线;所述的抽液管线包括抽液总管(2)、抽液排气管(4)、抽液汇流管(3)和若干个抽液支管(5);其中,抽液汇流管(3)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一侧,若干根竖直的抽液支管(5)一端分别与抽液汇流管(3)管段间隔连接;抽液总管(2)端部与抽液汇流管(3)端部、抽液排气管(4)端部通过三通连接,抽液排气管(4)另一端竖直向上伸出集控室(1);所述的注液管线包括注液总管(6)、注液汇流管(7)和若干根注液支管(8);其中,注液汇流管(7)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中部位置,若干根竖直的注液支管(8)一端分别与注液汇流管(7)管段间隔连接;注液总管(6)端部与注液汇流管(7)端部连接;所述的氧气管线包括氧气总管(11)、氧气汇流管(9)和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其中,氧气汇流管(9)水平放置在支架上并置于集控室(1)中部位置,若干根氧气分配管(10)一端与若干根注液支管(8)一一对应连接,同时这些氧气分配管(10)的另一端均与氧气汇流管(9)连接;氧气总管(11)端部与氧气汇流管(9)端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学斌郭忠德刘乃忠程宗芳沈红伟王晓东杜志明邓慧东姚益轩谭亚辉王海峰张飞凤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