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90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 本发明专利技术农用杀菌剂,将含有结构为右式的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的原药,按一般农药的配制方法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乳油,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效果。所述α-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本农用杀菌剂具有较广的杀菌谱,低毒,对皮肤无刺激作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Use of alpha - alkyl - gamma - gamma - lactone as agricultural bactericide

* * *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al fungicides, containing the structure of alpha gamma - the right type of alkyl methylene gamma butyrolactone compounds prepared by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general pesticides in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EC, for control of wheat scab and bacterial blight of rice, has a good effect. The alpha alkyl comprises methyl, ethyl, Zheng Bingji and n-butyl; the agricultural bactericide has a wide spectrum of sterilization, low toxicity and no irritation to the sk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农用杀菌剂。现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主要是多菌灵,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主要用噻枯唑。这两种农药分别对上述的两种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农业病害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会逐渐产生抗药性,药物对病原菌的活性逐渐减弱。因此不断开发新的农药品种是必要的。英国《化学会志普尔金会刊I》(J.Chem.Soc,Perkin Trans.I,1981,582),英国《四面体快报》(Tetrahedron Letter,1984,25,5323)和德国《合成》(Synthesis,1991,629)等报导过一些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用作复杂有机物合成的中间体。至今国内外文献上未见将这类化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报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类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新的农用杀菌剂,该农用杀菌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广的杀菌谱。这类农用杀菌剂,特征在于其原药化学成份中含有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其结构为 式中R为烷基;特别是当R=CH3,则为α-甲基-γ-甲叉-γ-丁内酯,取代号为化合物I;R=C2H5,则为α-乙基-γ-甲叉-γ-丁内酯,取代号为化合物II;R=n-C3H5,则为α-正丙基-γ-甲叉-γ-丁内酯,取代号为化合物III;R=n-C4H9,则为α-正丁基-γ-甲叉-γ-丁内酯,取代号为化合物IV。提供这类化合物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上述RX=(CH3)2SO4,C2H5Br,n-C3H7Br,n-C4H9Br。我们对天然产物原白头翁素 及其类似物进行了十几年的系统研究。探索了其活性中心和构效关系,研究了 和 的生物活性,发现原白头翁素的环上甲叉是其活性中心,环内双键不起作用,然后又对γ-甲叉-γ-丁内酯环上取代基的作用进行探讨,发现环上α位的烷基取代基R对其活性大小有一定影响。环上α位含烷基取代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的γ-甲叉-γ-丁内酯时,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病都有较好的杀菌活性。由此可以推知,凡是环上α-位有取代烷基的γ-甲叉-γ-丁内酯都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实验证明,上述化合物I、III和IV与现有的农药相比有突出的杀菌效果。用上述化合物I-IV作为原药,按照农药配制的一般方式,例如加乳化剂和有机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乳油,可用作农用杀菌剂。例如,用20g原药配成的乳油加50公斤水稀释后大田喷雾可用于一亩农田的病害防治。本专利技术杀菌剂同时具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作用。特别是化合物I和IV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优于多菌灵,III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优于噻枯唑。与现有的农药相比,本专利技术杀菌剂杀菌谱较广。现有农药杀菌剂一般仅对单一的病菌有效,例如多菌灵一般只用于防治真菌性的小麦赤霉病,噻枯唑一般只用于防治细菌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而本专利技术杀菌剂既能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又能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本专利技术杀菌剂低毒。例如,I对温血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为低毒;皮肤刺激试验证明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对兔眼有中度刺激作用;Ames试验为阴性,即为非致突变剂;对天敌昆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喷雾结果都表明无不良影响;通过对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对鱼低毒。以下为本专利技术农用杀菌剂的一些实施例。实施例1.化合物I-IV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离体活性试验。按华南农业大学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2版)“生物测定”一章所采用的“菌药生长速率抑制法”操作。小麦赤霉病病菌经3天27℃培养,制作菌丝菌碟,移入不同药剂剂量的含药培养基中,在27℃,经48小时培养后,测量菌落扩展直径。将化合物I、II、III、IV原药每药剂配制6个剂量,分别为400、200、100、50、25、0ppm。每剂量三重复,每一重复放置3个菌碟,测量每一菌碟垂直相交的两个直径数据,对每一剂量共得18个数据,求其平均值。将各个剂量组平均值数据分别与对照组平均值数据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百分率 然后用各个剂量和抑制率数据用直线回归法求算回归方程、抑制中浓度(EC50)和相关系数(r)。结果见表1.表1.化合物I-IV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1996.6) 从表1中的EC50值可看出,化合物I-IV抑制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的活性顺序是IV>I>III>II。附附图说明图1给出了其中化合物I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结果照片。照片中从左到右上排三皿分别为400、200、100ppm、下排三皿分别为50、25、0ppm。实施例2.化合物I-IV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小区试验。按如下配方(重量百分比)原药I-IV(40%,)+乳化剂吐温-80(12%)+乙醇(48%)配制农药杀菌剂。使用时用水稀释后喷雾,于小麦扬花期一次喷雾施药,黄熟期调查计算病指。考虑到大田小区试验选择在代表不同的生态流行区。化合物I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大田小区试验,于1993年在芜湖县和肥东县,1994年在江苏江宁县上坊乡泥西村、安徽蚌埠市长青乡陶店村和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农场,1995年在芜湖市植保站和合肥安农大农场(因1995年安徽天气长期干旱、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极低、导致大田试验未取得结果),1996年在江苏江宁上坊乡泥西村和蚌埠市长青乡陶店村、芜湖地区农科所试验田和蚌埠地区红叶村实施、三年的结果基本一致;化合物II、III、IV的大田小区试验于1996年在芜湖地区农科所试验田和蚌埠地区红叶村实施。分别使用武麦一号和扬麦5号两个小麦品种。药剂用量20g/由。对照农药多菌灵用量37.5g/亩,每个小区面积33.3m2,所有试验三次重复。现将化合物I-IV的1996年大田小区试验结果列于表2和表3。表2.化合物I-IV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时间1996年,地点芜湖地区农科所试验田 表3.化合物I-IV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时间1996年,地点蚌埠地区红叶村 实施例3.化合物I、III、IV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大田小区试验。乳油配方及浓度同实施例2。于水稻孕穗期的发病初期一次喷雾施药,施药前及施药后一周调查计算病指。I、III、IV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大田小区试验于1996年在芜湖县火龙岗镇围塘村和宣州市绿锦村实施。水稻品种分别为协优63和汕优63,药剂用量20g/亩。对比药剂20%噻枯唑w.p100g/亩,每个小区面积33.3m2。所有试验三次重复。现将化合物I、III、IV的1996年大田小区试验结果列于表4和表5。表4.化合物I、III、IV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时间1996年,地点芜湖县火龙岗镇围塘村 表5.化合物I、III、IV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时间1996年,地点宣州市绿锦村 实施例4.化合物I的毒性试验用原药+乳化剂吐温一80+溶剂乙醇配制成含原药重量分别为20%、40%、60%的乳液备用(这几种乳液中含乙醇重量分别为68%、48%、28%;含吐温一80重量均为12%)。(1)温血动物急性毒性试验SD品系大鼠,成年体重250-300g/只,白色家兔(普通级)体重约1500g,经口急性毒性采用一次灌胃给药(2%体积)法,样品系列剂量,每剂量大鼠10只(雌雄各半),以蒸馏水稀释并作空白对照。灌胃后正常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各处理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用杀菌剂,特征在于其原药化学成份中含有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其结构为:***式中R为烷基;对该原药采取一般农药的配制方法配成农用杀菌剂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用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用杀菌剂,特征在于其原药化学成份中含有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其结构为式中R为烷基;对该原药采取一般农药的配制方法配成农用杀菌剂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用途。2.如权利要求1所述农用杀菌剂,特征在于所述α-烷基-γ-甲叉-γ-丁内酯中的α-烷基R为甲基,其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途。3.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越寰吴恭谦王中夏张国洲郑昌戈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