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6625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该结构包含:一散热部,其组装面系具有一平整贴合面,该贴合面二侧等距地分设有至少一嵌合槽;一发光电路模组,贴附在该贴合面表面;以及,一灯罩,其二侧分设至少一组装部,该组装部延伸有至少一固定部及至少一压住部;该固定部与该嵌合槽相插接固定时,其组装部所延伸之压住部同步压住该发光电路模组,令该散热部、发光电路模组以及该灯罩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特指一种稳固且便于快速组装的灯管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高发光效率及低耗能的发光二极体逐渐普及,现今灯管多以发光二极体作为主要发光元件,但,发光二极体晶粒运作往往会伴随着高热,若无法排除此高热,则有烧毁发光二极体晶粒及周边元件之虞,严重影响发光二极体灯管使用寿命。据悉,典型发光二极体灯管构件约区分为一由铝挤材所构成的散热本体1、一与该散热本体1紧密结合的发光模组2以及一与该散热本体1相结合的透明灯罩3 (如图1所示)其中,该发光模组2是由一表面布满发光二极体晶粒C的电路板P所组成,其与结合之散热本体1之组装面上,设有二相对应的固定式内槽道Il (如图1所示),供固定厚度之电路板P插入并结合为一体;此外,该散热本体1外侧之二相对应端分设有一开放式外侧滑槽 12,且该灯罩3 二侧端分别弯折一滑轨13,于组装时,需将该灯罩3 二侧之滑轨13滑入或嵌入其对应之滑槽12内并加以固定。前述之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长期使用下却发现诸多问题尚待改善;其中该发光模组2之电路板P为了与该散热本体1间产生高导热效果,一般会在该电路板P上涂布导热膏,再将该电路板P插入该散热本体1之该内槽道Il空间,使两者紧密结合,但该散热本体1为长管状,将长片状的电路板P插入的过程中,十分费时且耗力外,先前所涂布在该电路板P上之导热膏亦容易在过程中,遭到该内槽道Ii之槽壁刮除,导致该电路板P与该内槽道Ii组接面间产生热传导不均的窘境外,连带使得灯管组装人员手部遭到导热膏的沾污而严重影响组装品质及效率;除此之外,该灯罩大多是由易弹性变形之塑料材质构成,组装或手持灯管时,施工人员易因组装过程施力过大,导致该灯罩3弹性变形,连带使其滑轨13意外脱离该本体滑槽12 (如图2所示)致使该灯罩3与该散热本体1意外分离。为此,如何有效解决发光二极体灯管之组装及其灯罩易与该散热本体意外松脱的窘境乃为本技术所钻研之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将灯管灯罩与灯管散热部间之组合结构更改设为内扣(封闭式)式固定结构,使灯管与灯罩两者不易受压迫而意外分离,达到稳固且快速地组装灯管的效果之外,利用该灯罩与该散热部组装固定时同步压住该发光电路模组使其固定的方式,可简易配合不同厚度之发光电路模组,进一步使该灯罩、该散热部及该电路模组三者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该结构包含一散热部,其组装面具有一平整贴合面,该贴合面二侧等距地分设有至少一嵌合槽;一发光电路模组,贴附在该贴合面表面;以及,一灯罩,其二侧分设至少一组装部,该组装部延伸有至少一固定部及至少一压住部;当该固定部与该嵌合槽相插接固定,使该灯罩与该散热部紧密为结合为一体时,该压住部同步压住该发光电路模组之缘边,使该模组稳定固定在该贴合面上。依据前述之主要特徵,其中该组装部中段与该灯罩相连接,该组装部前段为一固定部,该组装部后段为一压住部。依据前述之主要特徵,其中该嵌合槽之一槽壁设有第1倒勾,且该固定部与该第1 倒勾之对应侧边设有第2倒勾,用来与该第1倒勾相固定。依据前述之主要特徵,其中该散热部上表面为一弧形面,该面设有规则或非规则的散热纹路。依据前述之主要特徵,其中该散热部或灯罩两者造型互相配合为半圆管状、3/4圆管状、1/4圆管状等任一种。附图说明图1为昔知灯管之结构示意图。图2为昔知灯管手持压迫其灯罩弹性变形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组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手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本体,2、发光模组,P、薄形电路板,C、发光二极体晶粒,II、内槽道,12、滑槽,13、滑轨,10、散热部,11、下表面,111、贴合面,12、嵌合槽,121、第1倒勾,122、槽壁,20、 发光电路模组,21、电路板,22、晶粒,30、灯罩,31、组装部,32、固定部,321、第2倒勾,33、压住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该结构至少包含一散热部10、一发光电路模组20以及一灯罩30 其中,该散热部10下表面11分别与该发光电路模组20及灯罩30相结合为一体;更详细地说该散热部10于本实例中是为一半圆管状造型,该散热部10上表面是为一弧形面, 其表面设有规则或非规则的散热纹路,该散热部10下表面中央位置定义为本技术之组装面11,用来供该发光电路模组20平整贴合,该组装面11与该散热部10之表面是否具有正向或负向高度差,需视该发光电路模组20之出光效率而定,该贴合面111 二侧分设有一嵌合槽12,该嵌合槽12供该灯罩10插接固定;该发光电路模组20以直接贴合或涂布散热膏方式将其设在该平整贴合面111上 (贴合方式于本技术不加以局限),该发光电路模组20包含至少一表面印制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路板21以及多颗发光二极体晶粒22,该等发光二极体晶粒22在该电路板21表面呈横向、纵向或是横、纵向交错排列设置;以及,该灯罩30于本实施例中为一半圆管状,该灯罩30下表面为一弧形面,其表面可为光滑状(如图3所示)或是具有规则或非规则的凹、凸透镜纹路,该灯罩30左、右二侧分别有延伸一组装部31,该组装部31插入散热部10之嵌合槽12,同时压住该电路模组20 (发光电路模组)之电路板21缘边,使其紧密地贴附在散热部10上。请再次参阅图3及图4,图4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组装示意图。如第3至4图所示,本技术灯罩30 二侧所延伸之组装部31依其部位可区分中段、前段及后段,组装部31中段与灯罩30连接为一体(如图3所示),组装部31前段为插入嵌合槽12内的固定部32,组装部31后段为一可压住不同厚度之电路板21的压住部 33 (附图标记说明没列入),更详细地说嵌合槽12之任一槽壁设有第1倒勾121,与其配合之固定部32设有第2倒勾321,用来与该第1倒勾相固定(如图3所示),当固定部32插入嵌合槽12时,固定部32之第2倒勾321略微弹性变形进而紧密扣住第1倒勾121,使灯罩30稳固地与散热部10相固定为一体。请再次参阅图4,本技术散热部10及发光电路模组20组装十分简易,只需将发光电路模组20贴附在散热部10之贴合面111上即可;组装灯罩30时,需先将灯罩30任一组装部31插入散热部10之嵌合槽12中,使组装部31前端之第2倒勾321扣住槽中之第1倒勾121后,再顺势旋转灯罩30,使其另侧组装部31的第2倒勾321顺势变形而扣住对应之第1倒勾121,即完成散热部10与灯罩30之组装动作。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之手持示意图。如图5所示,若施工人员者安装或手持过于用力,导致灯罩30受压迫造成二侧组装部31朝外侧弹性变形时,嵌合槽12槽壁122可有效限制组装部31之变形幅度,使其第 2倒勾321不虞意外脱离第1倒勾121,而可维持灯罩30与散热部10间之稳固组合状态。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技术构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体灯管组成结构,包含:一具有贴合面的散热部、一贴附在该贴合面上的发光电路模组以及一灯罩,其特徵在于:该贴合面二侧分设有一嵌合槽,该灯罩二侧分设一组装部,该组装部还包含:一插入该嵌合槽的固定部及一压住该电路模组之压住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功寅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钦州宇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