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带机及其迫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8240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织带机及其迫紧装置,该织带机包含一机台、一编织装置、一输送装置,及一迫紧装置,编织装置可将纱线编织成织带,输送装置位于编织装置后侧,并包括一可供织带绕抵的上滚轮,迫紧装置位于编织装置与输送装置间并包括两个承载架、一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承载架之间的摆动架、一第一滚轮及一第二滚轮,摆动架包含一枢接于两个承载架的上端,及一间隔位于上端后侧的下端,第一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上端,第一滚轮间隔位于编织装置后侧,第二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下端,第二滚轮邻近于上滚轮底端,织带绕抵于第一滚轮顶端以及第二滚轮底端。(*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织带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织带迫紧在滚轮上以增加织带与滚轮的接触面积的织带机及其迫紧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目前织带机1是借由编织装置11将经、纬向的纱线编织成织带10后, 通过传动装置(图未示)的带动,使得织带10能依序经由一邻近于编织装置11后端的第一滚轮12、一邻近底端的第二滚轮13、一第三滚轮14、一位于第三滚轮14下方的第四滚轮 15,及一位于第四滚轮15后方的第五滚轮16输出。将织带机1关机使其停止运转,接着, 再将扳动件17往前扳动枢摆以带动第五滚轮16略为后移,即可解除织带10的绷紧状态, 此时,可调整织带10的张力及编织装置11的编织速度,使织带机1能编织不同规格的织带 10 ;或者,能进行织带机1的保养或维修。织带10在解除绷紧状态后,位在第一滚轮12与编织装置11间已编织好的织带10 会因松弛而略为下垂,欲再重新启动织带机1时,需先将织带10往后拉紧,使织带10分别与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第三滚轮14及第四滚轮15间呈绷紧状态,再将扳动件17往下扳使其带动第五滚轮16复位后,即可重新将织带机1启动。然而,操作人员将织带10往后拉紧的过程中,受到织带10与前述各滚轮间摩擦的影响,因此,极不易将位于第一滚轮12与编织装置11间的织带10拉紧,导致织带机1启动并继续进行编织时,编织后的织带10会有编织密度不均的情形产生,造成编织品质不佳。 再者,由于第一滚轮12通常需同时承受多条织带10往下拉的力量,因此,第一滚轮12需由金属材质制成,且需设计成实心状结构,以使第一滚轮12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下拉的力量,但此种设计方式会增添第一滚轮12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机,通过迫紧装置的设计,能将织带迫紧在滚轮外表面,使得滚轮能确实带动织带移动并提升织带的编织品质,且能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织带机,包含一机台、一编织装置,及一输送装置,编织装置设置于机台上并可将多条纱线编织成至少一织带,输送装置设置于机台上且位于编织装置后侧,输送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地枢接于机台并供织带绕抵的上滚轮。织带机还包含至少一迫紧装置,迫紧装置设置于机台上且位于编织装置与输送装置间,迫紧装置包括两个设置于机台的承载架、一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承载架之间的摆动架、一第一滚轮,及一第二滚轮,摆动架包含一枢接于两个承载架的上端,及一间隔位于上端后侧的下端,第一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上端,第一滚轮间隔位于编织装置后侧,第二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下端,第二滚轮邻近于上滚轮底端,织带绕抵于第一滚轮顶端以及第二滚轮底端。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摆动架包含两个左右相间隔且呈倾斜延伸的摆杆,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分别枢接于所述摆杆间。摆动架还包含一接合于两个摆杆间的上枢轴,及一接合于两个摆杆间的下枢轴, 第一滚轮包含一供上枢轴穿设的第一枢接孔,第二滚轮包含一供下枢轴穿设的第二枢接孔。各承载架分别设有一枢接槽,摆动架还包含两个接合螺丝,各接合螺丝包括一穿设于各摆杆且螺接于上枢轴的螺接杆部,及一凸设于螺接杆部外侧端且枢接于枢接槽的头部,头部呈圆柱形。各承载架分别包含一架体、一挡板,及两个接合在架体上且相间隔的锁接件,架体设有枢接槽,及一使枢接槽与外部连通的侧向开口,挡板用以封闭侧向开口,挡板一端通过其中一个锁接件枢接于架体,挡板另一端设有一扣槽,扣槽可脱离地扣接于另一个锁接件。编织装置可将所述纱线编织成多条织带,织带机包含多个数量与所述织带数量相同的迫紧装置,各织带绕抵于各迫紧装置的第一滚轮顶端以及第二滚轮底端。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机的迫紧装置,能将织带迫紧在滚轮外表面,使得滚轮能确实带动织带移动并提升织带的编织品质,且能降低制造成本。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织带机的迫紧装置,织带机包含一机台、一设置于机台上的编织装置,及一设置于机台上且位于编织装置后侧的输送装置,编织装置可将多条纱线编织成一织带,输送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地枢接于机台并供织带绕抵的上滚轮。迫紧装置包括两个承载架、一摆动架、一第一滚轮及一第二滚轮,两个承载架设置于机台且位于编织装置与输送装置间,摆动架可转动地枢接于两个承载架之间,摆动架包含一枢接于两个承载架的上端,及一间隔位于上端后侧的下端,第一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上端,第一滚轮间隔位于编织装置后侧,第二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摆动架上且位于下端,第二滚轮邻近于上滚轮底端,织带绕抵于第一滚轮顶端以及第二滚轮底端。该摆动架包含两个左右相间隔且呈倾斜延伸的摆杆,该第一滚轮及该第二滚轮分别枢接于所述摆杆间。该摆动架还包含一接合于所述摆杆间的上枢轴,及一接合于所述摆杆间的下枢轴,该第一滚轮包含一供该上枢轴穿设的第一枢接孔,该第二滚轮包含一供该下枢轴穿设的第二枢接孔。各该承载架分别设有一枢接槽,该摆动架还包含两个接合螺丝,各接合螺丝包括一穿设于各摆杆且螺接于该上枢轴的螺接杆部,及一凸设于该螺接杆部外侧端且枢接于该枢接槽的头部,该头部呈圆柱形各该承载架分别包含一架体、一挡板,及两个接合在该架体上且相间隔的锁接件, 该架体设有该枢接槽,及一使该枢接槽与外部连通的侧向开口,该挡板用以封闭该侧向开口,该挡板一端通过其中一锁接件枢接于该架体,该挡板另一端设有一扣槽,该扣槽可脱离地扣接于另一个锁接件。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织带机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迫紧装置的设计,能将织带迫紧在输送装置的上滚轮外表面,借此,能增加织带与上滚轮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摩擦力,使得上滚轮能确实带动织带移动并提升织带的编织品质。再者,通过迫紧装置的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可设计为中空状,能降低制造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织带机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织带机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织带机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织带机的较佳实施例的迫紧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织带机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只是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如图2及图3所示,是本技术织带机的一较佳实施例,该织带机200包含一机台2、一编织装置3、一输送装置4及多个迫紧装置5。如图3、图4及图5所示,编织装置3设置于机台2上,编织装置3用以将多条经、 纬向的纱线61编织成至少一条织带62,在本实施例中,编织装置3能将多条经、纬向的纱线 61同时编织成多条织带62 (图5只显示其中一条织带6 。输送装置4设置于机台2上且位于编织装置3后侧,用以将编织完成的织带62输出织带机200,输送装置4包括一可转动地枢接于机台2的上滚轮41、一可转动地枢接于机台2的下滚轮42,及多个可转动地枢接于机台2的扳动组件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带机,包含一机台、一编织装置,及一输送装置,该编织装置设置于该机台上并可将多条纱线编织成至少一织带,该输送装置设置于该机台上且位于该编织装置后侧,该输送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地枢接于该机台并供该织带绕抵的上滚轮;其特征在于:该织带机还包含至少一迫紧装置,该迫紧装置设置于该机台上且位于该编织装置与该输送装置间,该迫紧装置包括两个设置于该机台的承载架、一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承载架之间的摆动架、一第一滚轮,及一第二滚轮,该摆动架包含一枢接于所述承载架的上端,及一间隔位于该上端后侧的下端,该第一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该摆动架上且位于该上端,该第一滚轮间隔位于该编织装置后侧,该第二滚轮可转动地枢接于该摆动架上且位于该下端,该第二滚轮邻近于该上滚轮底端,该织带绕抵于该第一滚轮顶端以及该第二滚轮底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野精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