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5868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背光源装置(12)包括:具有发光面(16d、16e)的LED(16);和导光板(18),其具有与发光面(16d、16e)配置成相对状并且被入射来自发光面(16d、16e)的光的光入射面(18b、18e)、和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18d),发光面(16d、16e)具有:沿着光射出面(18d)的第一发光面(16d);和与第一发光面(16d)交叉的第二发光面(16e),光入射面(18b、18e)具有:与第一发光面(16d)相对且沿着光射出面(18d)的第一光入射面(18b);和与第二发光面(16e)相对且与第一光入射面(18b)交叉的第二光入射面(18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正在从现有的布朗管向液晶面板或者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薄型显示元件转移,由此图像显示装置向使用这些薄型显示元件的薄型显示装置转移,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不自发光,所以需要另外设置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背光源装置根据其机构不同,大致分为直下型和侧光型。此外,作为直下型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在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容,作为侧光型的背光源装置,存在下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内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21535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08045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直下型的背光源装置是在导光板的正下方配置光源,并且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与光射出面相互平行的结构。但是,导光板上的光射出面的面内的亮度分布,存在光源的附近区域往往局部变高,易于产生亮度不均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必须扩大光源与导光板的间隔,这样,会产生液晶显示装置整体变厚的问题。另一方面,侧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为在导光板的侧端部配置光源并且导光板上的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互正交的结构,所以比直下型更适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但是,入射到导光板内的光不是直接从光射出面射出,而是通过设置于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面上的反射片立起而射出,所以,存在光的利用效率不能令人满意,整体的亮度易于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同时得到高亮度,并且实现薄型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包括具有发光面的光源;和导光体,其具有与上述发光面配置成相对状并且被入射来自上述发光面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上述发光面具有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第一发光面;和与上述第一发光面交叉的第二发光面,上述光入射面具有与上述第一发光面相对且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第一光入射面;和与上述第二发光面相对且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交叉的第二光入射面。由于第一发光面和第一光入射面成为沿着光射出面的形态,所以从第一发光面发出并入射到第一光入射面的光直接从光射出面射出。由此,能够按照高的光利用效率射出光,能够提高亮度。另一方面,第二发光面和第二光入射面,是与沿着光射出面的第一发光面和第一光入射面交叉的面,所以从第二发光面发出并入射到第二光入射面光,与从第一4发光面发出并入射到第一光入射面的光相比,在导光体内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易于向宽范围扩展。由此,在光射出面的面内的亮度分布上难以产生偏重,能够实现薄型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下述结构。(1)在上述第一光入射面,设置有在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散射的同时使该光入射的入射面散射结构。这样,相对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能够在使来自光源的光散射的同时使该光入射,所以能够使入射到第一光入射面的光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扩散。由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2)上述入射面散射结构由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构成。这样,通过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能够良好地散射来自光源的光。此外,这里所说的“微观”是指只观察外形难以识别具体形状,使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C3)上述入射面散射结构由在内部分散有扩散材料的扩散层构成。这样,通过在扩散层内分散着的扩散材料能够良好地扩散来自光源的光。(4)在上述光射出面设置有使射出的光散射的射出面散射结构。这样,通过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散射,适于抑制亮度不均。(5)上述射出面散射结构由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构成。这样,通过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能够良好地散射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此外,这里所说的“微观”是指只观察外形难以识别具体形状,使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6)上述射出面散射结构形成为使光散射的程度,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向着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高。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与远离光源的一侧相比,导光体内的光量在接近光源的一侧相对多。因此,就射出面散射结构的使光散射的程度而言,相对地降低光量多而接近光源的一侧,抑制射出光,另一方面,相对地提高光量少而远离光源的一侧,促进射出光,由此,能够将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勻化。因此,更加适于抑制亮度不均。(7)在上述第一发光面设置有使发出的光散射的发光面散射结构。这样,能够使从光源发出的光散射,并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扩散。由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8)上述发光面散射结构由在内部分散有扩散材料的扩散层构成。这样,通过在扩散层内分散着的扩散材料能够良好地扩散来自光源的光。(9)在上述导光体的与上述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面,设置有向上述光射出面一侧反射光的反射部件。这样,主要能够将入射到第二光入射面的光有效地导向光射出面,适合亮度的提高等。(10)在上述导光体的上述反射部件的设置面,设置有使光散射的反射面散射结构。这样,在使来自导光体的反射部件的设置面的光散射的状态下,利用反射部件向光射出面一侧反射该光,所以,适合抑制亮度不均。(11)上述反射面散射结构由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构成。这样,通过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能够良好地散射从设置面射出的光。此外,这里所说的“微观”是指只观察外形难以识别具体形状,使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12)上述反射面散射结构形成为使光散射的程度,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向着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高。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与远离光源的一侧相比,导光体内的光量在接近光源的一侧相对多。因此,就射出面散射结构的使光散射的5程度而言,相对地降低光量多而接近光源的一侧,减少由发射部件反射的光,另一方面,相对地提高光量少而远离光源的一侧,增加由发射部件反射的光,由此,能够将基于反射部件的反射光量的面内的分布均勻化。因此,更加适于抑制亮度不均。(13)在上述导光体设置有收容上述光源的光源收容凹部,上述第一光入射面和上述第二光入射面设置在上述光源收容凹部的内表面。这样,由于在导光体的光源收容凹部内收容电源,所以能够使整体薄型化。(14)上述第二发光面和上述第二光入射面形成为与上述光射出面正交。这样,能够使从第二发光面发出而入射到第二光入射面的光,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向更宽的范围扩展,更加适于抑制亮度不均。(15)上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这样,能够实现高亮度化等。(16)上述发光二极管,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具有相互向着相反一侧的一对上述第二发光面,并且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导光体的大致中央。 这样,由于光从一对第二发光面向着相互相反的一侧发出,所以发出的光量中难以产生偏重,更加适于抑制亮度不均。(17)上述发光二极管,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二发光面相反一侧的面具有遮光部,并且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导光体的端部。这样,与在沿着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向着相互相反的一侧设置一对第二发光面的假设情况相比,能够通过低成本制造发光二极管。(18)上述导光体在沿着上述光射出面的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在相邻的上述导光体之间,设置有折射率比上述导光体低的低折射率层。这样,在导光体的与低折射率层的边界面,能够使导光体内的光全反射。因此,能够防止相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发光面的光源;和导光体,其具有与所述发光面配置成相对状并且被入射来自所述发光面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所述发光面具有:沿着所述光射出面的第一发光面;和与所述第一发光面交叉的第二发光面,所述光入射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发光面相对且沿着所述光射出面的第一光入射面;和与所述第二发光面相对且与所述第一光入射面交叉的第二光入射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敬治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