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4963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空调装置,能在不使用加热器等制冷循环以外的结构的情况下抑制室外机底板上的冰的成长。该空调装置是空调装置(1),其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41),并包括室外风扇(26)、室外机壳体(2B)及热气旁通回路(H)。室外机壳体(2B)具有底板(2b),并将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收容于底板(2b)之上的空间中。热气旁通回路(H)以穿过室外风扇(26)的下方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延伸至室外电动膨胀阀(24)的室内侧液体管(C)和从室外电动膨胀阀(24)延伸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液体管(D)中的至少一个液体管与压缩机(21)的喷出侧的喷出管(A)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在制热运转时,室外机中所设的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因此,室外的空气有时会在室外热交换器的表面结露,从而产生排泄水。在这样的状况中,由于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冬季有时会暴露于o°c以下的环境下,因此排泄水有时会结冰。所以,室外热交换器的表面被冰覆盖,有时会使热交换性能降低。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8-96018号公报)所示的空调装置中, 提出了在室外机的支承室外热交换器的底板的上表面侧设置加热器以防止结冰的技术。由于利用该加热器而被解冻的水、排泄水经由设于底板的排水孔排出,因此能抑制冰在底板的上表面成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空调装置中,为了抑制冰在室外机底板上的成长,除了制冷循环之外,还需另行准备加热器。因此,零件数会增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不使用加热器等制冷循环以外的结构的情况下抑制室外机底板上的冰的成长的空调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第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具有压缩机构、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机构及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包括送风机、筐体及旁通回路。送风机对热源侧热交换器供给气流。筐体具有底板,并将热源侧热交换器及送风机收容于底板上方的空间中。旁通回路以穿过送风机的下方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并使从利用侧热交换器延伸至膨胀机构的第一制冷剂配管和从膨胀机构延伸至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第二制冷剂配管中的至少一个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构的喷出侧的第三制冷剂配管旁通。在该空调装置中,根据筐体设置场所的环境的不同,有时会因雨水、热源侧热交换器中产生的排泄水而使底板的上侧濡湿。与此相对,在此,旁通回路以穿过筐体的底板中、 送风机的下方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的部分附近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在不利用加热器等其他热源的情况下对旁通回路穿过的部分附近进行加热。所以,即使底板的上侧有时会濡湿,也能抑制冰在底板中的送风机的下方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成长。藉此,能避免送风机的驱动被冰阻碍的状况、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表面被冰覆盖而使热交换效率降低的状况。第二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旁通回路从第三制冷剂配管穿过送风机的下方后,穿过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而延伸至第一制冷剂配管和第二制冷剂配管中的至少一个制冷剂配管。在该空调装置中,能优先防止冰在送风机的下方成长。第三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二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底板在俯视中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位于送风机侧的部分不具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的开口。在该空调装置中,底板在送风机下方附近不具有开口。因此,在送风机驱动的状态下,能防止因流过俯视时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位于送风机侧的部分而不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气流产生。另外,在冰附着于底板中的送风机下方部分的情况下,由于附近不存在开口,因此容易产生冻结,但利用流过旁通回路的制冷剂来对该底板中的送风机下方部分优先地供给热量。藉此,能提高因送风机而产生的气流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效率,并能有效地抑制冰在送风机的下方成长。第四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二专利技术或第三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底板具有排水口,该排水口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沿板厚方向贯穿。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利用排水口促进积存于底板中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方部分的水排出。与此相对,由于附近不存在开口,因此积存于底板中的送风机下方部分的水容易产生冻结,但利用流过旁通回路的制冷剂来对该底板中的送风机下方部分优先地供给热量。 藉此,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相比,能更优先地有效抑制冰在水容易冻结的送风机下方成长。第五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四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 热源侧热交换器具有压缩机构侧的制冷剂流过口即压缩机构侧流过口 ;膨胀机构侧的制冷剂流过口即膨胀机构侧流过口 ;以使在压缩机构流过口与膨胀机构流过口之间流过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延伸的热交流路。热交流路具有第一分支点;第二分支点,该第二分支点设于第一分支点的膨胀机构侧流过口侧;第一分支管及第二分支管, 该第一分支管及第二分支管以独立的通路将第一分支点与第二分支点连接;以及合流管, 该合流管将第二分支点与膨胀机构侧流过口连接,并穿过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中的至少一个分支管的下方。在该空调装置中,能通过对第一分支管及第二分支管双方供给制冷剂来增大热交换有效面积。此外,能利用集中地流入合流管的制冷剂使冰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不易形成。在将第五专利技术应用于第二专利技术而获得的专利技术中,能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S卩,能利用合流管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进行加热。然而,送风机的下方容易变为依赖于周边环境的变化的温度,有时很难抑制冰的成长。与此相对,在将第五专利技术应用于第二专利技术而获得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热气比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更早地输送至送风机的下方,以使对送风机的下方的热气供给比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的热气供给更优先,能更可靠地抑制送风机下方的冰的成长。第六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五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热源侧热交换器还具有翅片。翅片将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中的至少一个分支管与合流管贯穿,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中的至少一个分支管的贯穿部分与合流管的贯穿部分相连。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共用一个翅片来进行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中的至少一个分支管的热交换及合流管的热交换。第七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六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底板具有旁通槽,该旁通槽中、旁通回路的穿过部分附近的至少一部分朝下方下沉。在旁通槽的上表面侧、比旁通槽的周围低的空间中配置有旁通回路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底板中形成有旁通槽的部分容易积存排泄水、雨水等。与此相对,在此,在旁通槽的上表面侧、比旁通槽的周围低的空间中配置有旁通回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利用流过旁通回路制冷剂对旁通槽中的水、冰进行加热。藉此,能提高底板上方的冰的成长的抑制效果。第八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七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旁通槽具有倾斜部分。 底板具有槽开口,该槽开口在旁通槽的倾斜部分的下端附近沿板厚方向贯穿。在此,第八专利技术的槽开口与第四专利技术的排水口也可以是同一开口。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将积存于旁通槽的排泄水、冰解冻后产生的水引导至槽开口, 以从槽开口进行排水。藉此,能在排泄水的结冰、解冻后产生的水的再结冰产生前促进排水。第九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八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旁通回路具有以穿过槽开口上方的部分成为下端的方式倾斜的部分。在该空调装置中,沿着旁通配管的下端附近流动的水也因倾斜而被引导至槽开口的上方附近。藉此,能促进排水。第十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八专利技术或第九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旁通回路中、穿过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方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槽开口的上方。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旁通回路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方流动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槽开口的上方,因此能防止因结冰或再结冰而使槽开口堵塞的状态。第十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十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连接切换阀,该连接切换阀连接于第三制冷剂配管的与压缩机构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切换阀能对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其中,在上述第一连接状态下,将从压缩机构喷出的制冷剂朝利用侧热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装置(1),具有压缩机构(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膨胀机构(24)及利用侧热交换器(41),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机(26),该送风机(26)对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供给气流;筐体(2a~2e),该筐体(2a~2e)具有底板(2b),并将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及所述送风机(26)收容于所述底板(2b)上方的空间中;以及旁通回路(H),该旁通回路(H)以穿过所述送风机(26)的下方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并使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延伸至所述膨胀机构(24)的第一制冷剂配管(C)和从所述膨胀机构(24)延伸至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第二制冷剂配管(D)中的至少一个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压缩机构(21)的喷出侧的第三制冷剂配管(A)旁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岛真博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