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吸音材以及吸音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3986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轻量且显示优良缓冲吸音效果的缓冲吸音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吸音材(1),其是由多孔部件(2)和层叠在所述多孔部件(2)上的表层材(3)构成的缓冲吸音材,所述表层材(3)至少具有由延伸性纸材料(5)构成的层。所述缓冲吸音材(1)例如安装在覆盖引擎盖等噪音源的覆盖面板(7)上。而且,通过以所述多孔部件(2)设在覆盖面板(7)侧、所述表层材(3)设在所述噪音源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覆盖面板(7)和所述表层材(3)之间形成单元格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吸音材以及吸音构造,其用于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周围或地板或顶棚等,压缩机等那样的成为噪音发生源的装置的其装置周围,住宅的防音壁或防音地 板那样的建材等,埋设在道路的路面下的防音材或立设在道路侧边的防音壁等。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例如汽车所使用的吸音材料,有主要由基板和隔着空气层叠合在该基 板上的纤维片材等构成的吸音材而形成的吸音材料(专利文献1 5)。作为其他吸音材 料,有内在没有空气层、主要仅由具有厚度的纤维片材构成的吸音材料。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1612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217086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62074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169616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4-175200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4-325973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5-1959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吸音装置所公开的那样,在内在有空气层的吸音材中, 在基板和吸音材之间构成单元格,也就是具有单元格构造。而且,从噪音源来的声波作为入 射波经由上述吸音材入射到单元格内,该入射波照原样经过该空气层到达该基板,并作为 反射波在该基板上被反射,通过该入射波和该反射波的合成而形成的驻波再经过空气层到 达吸音材。此处,上述驻波只有在相距基板为驻波波长λ的4分之1的奇数倍的地方以产生 振动幅度的方式振动,在该处声音的能量达到最大。因此,该单元格构造中单元格的高度 (厚度)设定为该波长λ的4分之1(或者其奇数倍),通过在声音的能量达到最大的位置 配置吸音材,进行设计以使其能量达到最大的声波透过该吸音材。例如从汽车主要噪音源 即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大致为1000Hz左右,由于此时的波长λ为0. 34m,所以单元格的高度 (厚度)设为0. 34m/4 = 8. 5cm。如果将单元格的高度(厚度)设定为这种程度的厚度,则 该声波在透过该吸音材时其能量衰减,所以通过该吸音材可使吸音效果有效发挥。再有,该 吸音材由纤维片材构成时,声音(空气的振动)的能量通过由纤维片材的振动产生的纤维 之间的摩擦而转换成热能(摩擦热),从而发挥合适的吸音特性。但是,对于具有单元格构造的吸音材,为了使吸音效果有效发挥,必须如上述那样 将厚度设定为声波波长λ的4分之1左右,例如,如果是以特别是汽车的低音构成的声波 为吸音对象的、具有8. 5cm厚度的单元格构造的吸音材,其消音效果虽然高,但有不能设置在油盘下、车室内顶棚等没有空间的部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正如只 由纤维片材构成的吸音材那样,在为不具有确保空气层的单元 格构造的吸音材时,为了只在吸音特性方面发挥合适的吸音性能,必须使吸音材的密度 (或单位面积重量)增大(例如,专利文献6的吸音材为300 1500g/m2,专利文献7的吸 音材为1500g/m2)。这样吸音材的质量也增大,因此在像近年的汽车那样重视燃油效率而谋 求轻量化时产生问题。再有,吸音材的密度过高时,纤维片材的振动变得困难,因不能使声 波透过而反射,反而吸音性能下降。另外,例如为设定在汽车发动机罩上的缓冲吸音材时,在由于事故导致人体碰撞 到汽车发动机罩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吸收并缓和其冲击,应选择即便在完全压坏状态下也 能保持适度弹性的材料。对于以往的以软质聚氨酯发泡体为材料的缓冲吸音材,在完全压 坏状态下基体的硬度表现为与原来一样。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作为解决上述以往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吸音材,其是由多孔部件和 层叠在该多孔部件上的表层材构成的缓冲吸音材,所述表层材至少具有由延伸性纸材料构 成的层。通常所述延伸性纸材料在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另外,所述表层材具有配置在所述 多孔部件上的第1吸音层、层叠在所述第1吸音层上的第2吸音层和层叠在所述第2吸音 层上的表皮材,所述第2吸音层由所述延伸性纸材料构成。而且,所述第1吸音层以及所述 表皮材优选由通气性多孔质材料构成,另外,通常所述多孔部件是设置有用于形成单元格 构造的多孔的热塑性树脂制的面板部件。所述延伸性纸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 50g/m2,通气阻力为0. 06 3. OkPa -s/ m,所述表层材的通气阻力优选设定在0. 4 5. OkPa-s/m的范围,另外,优选通过在所述延 伸性纸材料的表面和/或背面涂布合成树脂来调节上述表层材的通气阻力。更具体而言, 所述延伸性纸材料是起皱加工和/或压纹加工纸。本专利技术中还提供一种吸音构造,其是在覆盖噪音源的覆盖面板上配置了上述缓冲 吸音材的构造,该缓冲吸音材以所述表层材朝向所述噪音源、所述多孔部件侧朝向所述覆 盖面板侧的方式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吸音材1以表层材3朝向噪音源侧、多孔部件2朝向覆盖例如引擎 盖等噪音源的覆盖面板7侧的方式被安装在该覆盖面板7上。上述吸音构造中,通过在上述 覆盖面板7和作为吸音材的表层材3之间设置由上述多孔部件2形成的空气层,从而形成 单元格构造。从噪音源到达该缓冲吸音材1的声波经由该表层材3作为入射波入射到上述 单元格构造内,一部分在该覆盖面板7上作为反射波被反射,另一部分通过使该覆盖面板7 共振而其作为透过波透过。再有,来自该覆盖面板7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合成,作为驻波到达 该表层材3,以使其透过该表层材3。此处,该缓冲吸音材1中,重视将从噪音源到达的声波 适当地输入到该缓冲吸音材1,并且不使输入的声波作为噪音从该缓冲吸音材1输出。上述表层材3由配置在上述多孔部件2侧的第1吸音层4、层叠在该第1吸音层4 上的第2吸音层5、层叠在该第2吸音层5上的表皮材6构成的层叠片材所构成。第1吸音层4和表皮材6由通气性多孔质材料(其中,上述延伸性纸材料除外)构成,并且第2吸音 层5由在表面形成了凹凸的延伸性纸材料构成,因其各自柔软且轻量,所以不反射从噪音 源到达的声波,就可使其适当地输入到单元格构造内。 此处,对于表层材3,通过在由通气性多孔质材料构成的第1吸音层4和表皮材6 之间隔着由延伸性纸材料构成的第2吸音材5,适当地提高了通气阻力。再有,上述延伸性纸材料因在表面形成有凹凸,所以在第1吸音层4和表皮材6之 间形成空气层。由于该空气层的存在,该表层材3变得更柔软且轻量。因此该表层材3与 只由通气性多孔质材料构成的材料(例如纤维片材)相比,通过从噪音源到达的声波能够 容易地产生振动,从而很好地发挥优良的构造的衰减效果。其结果是,来自噪音发生源的声 波经由该表层材3入射到由多孔部件2形成的单元格内时,缓冲吸音材1可衰减该声波。再有,即使在表层材3的内部,通过上述延伸性纸材料的表面凹凸而形成单元格 构造,因此可合并且发挥由单元格构造带来的吸音效果。因而,透过上述表层材3的声波因为已失去使该覆盖面板7共振的足够能量,所以 从覆盖面板7就可抑制该透过波的输出。再有,通过上述表层材3带来的优良的构造的衰 减效果和吸音效果,到达该表层材3的驻波被该表层材3适当地吸音。其结果是,从噪音源 到达缓冲吸音材1的声波被该缓冲吸音材1适当地吸音,因此可防止该声波作为噪音向外 部输出。而且,如上述那样的延伸性纸材料因赋予表层材3适当的高通气阻力,所以可将 上述的该表层材3的振动的共振在低频中调谐,因此可缩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吸音材,其是由多孔部件和层叠在所述多孔部件上的表层材构成的缓冲吸音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材至少具有由延伸性纸材料构成的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靖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