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
技术介绍
在采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实现余热利用的领域,为了有效地利用低温余热资源,需要采用两级流程;当驱动热介质以显热方式提供驱动热负荷时,需要考虑将不同温度的驱动热负荷分级使用;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而处于吸收式热泵的单级供热范围和两级供热范围时,应该采用包含单级供热端和两级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热泵流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温驱动热和低温余热的高效利用。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生器,将驱动热介质的高温热负荷和低温热负荷分别用于溶液的发生器过程,第一发生器利用高温驱动热并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利用低温驱动热并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由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用户提供热负荷,能够实现前述多重要求。无论采用显热作驱动热负荷,还是采用潜热作驱动热负荷,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生器可以实现余热的分级提升,同样有利于低温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分项阐述如下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 ...
【技术保护点】
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 ...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