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国旭专利>正文

刮泥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0215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刮泥的方法和装置,以等间距的方式布设刮泥板,且使第1、3、5、7…支等单数支的刮泥板联结为第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并使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联结为第二刮泥单元而连动;且当第一刮泥单元向前作刮泥动作时,第二刮泥单元是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污泥将在两刮泥单元的作用下,有效地越过第二刮泥单元而前进;并当两刮泥单元完成所设定的行程时,第二刮泥单元将向前作刮泥动作而复位,第一刮泥单元则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此时,正好刚越过第二刮泥单元的污泥,将在两刮泥单元的作用下,有效地越过第一刮泥单元而继续前进;因此具有连续刮泥前进的特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刮泥的方法和装置,其是以等间距的方式布设刮泥板,且使第1、3、5、7...支等单数支的刮泥板联结为第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并使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联结为第二刮泥单元而连动;且当第一刮泥单元向前作刮泥动作时,第二刮泥单元是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污泥将在两刮泥单元的作用下,有效地越过第二刮泥单元而前进;并当两刮泥单元完成所设定的行程时,第二刮泥单元将向前作刮泥动作而复位,第一刮泥单元则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此时,适才刚越过第二刮泥单元的污泥,将在两刮泥单元的作用下,有效地越过第一刮泥单元而继续前进;故具有连续刮泥前进的特性。本专利技术,刮泥板的布设间距为S,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为L1,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为L2,第一刮泥单元的二分之一行程为X1,第二刮泥单元的二分之一行程为X2,而刮泥板的断面宽度为W;故本专利技术方法和装置有下列的关是式若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与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为相同时,亦即L1=L2、X1=X2;当两刮泥单元完成所设定的行程时,为防止前后刮泥板发生碰撞,则相互靠近的相邻两刮泥板之间必须预设有防撞间隙K值,以作为设计因子;因此X1+X2+W+K=S由于,L1=L2、X1=X2,故X1+X2+W+K=L1+W+K=SL1<<S且L2<<S而即使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与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为不相同时,亦即L1≠L2、X1≠X2;当两刮泥单元完成所设定的行程时,亦将因刮泥板的断面宽度W及「防撞间隙」K值的存在,而仍使得L1<<S且L2<<S2.
技术介绍
下面是常用刮泥的方法和装置的原理、动作方式及功能常用的刮泥的方法和装置可分为链条式与往复式等两种,由于链条式在造价上较为昂贵,且施工困难度高,所需的装设空间也十分大,几乎占满整个池子及设备,其原理、动作方式及功能都非本专利技术的范畴,故而从略,现仅就往复式的常用装置,概述如下常用的刮泥的往复式刮泥方法和装置,是将所布设的刮泥板全部联结为同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动作方式如图21至图25所示,刮泥板A,B,C,D联结为同一刮泥单元1而连动,且都具有斜面a,泥砂2并持续沉降;当刮泥单元1尚未动作时,刮泥板B,C,D位于如图21所示的位置;当刮泥单元1开始动作向前移动时,刮泥板B,C将移动至如图22所示的位置,并刮动沈积于池底3的污泥4;当刮泥单元1继续向前移动时,刮泥板A,B,C将移动至如图23所示的位置,并完成前进的行程,使已刮动污泥5前进至此,而结束刮泥的动作;而当刮泥单元1开始向后复位时,刮泥板A,B,C将移动至如图24所示的位置,已刮动污泥5的部份污泥6将沿其斜面a越过刮泥板A,B,C;当刮泥单元1继续向后复位时,刮泥板B,C,D将移动至如图25所示的位置,并完成复位的行程;循环操作图22至图25所示的动作,即可达到刮泥前进的目的。由于上述常用装置存在有两项重大缺点,因此实施在实际的工程上,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亟待改进,如图21至图25所示,其缺点为I、在原理及动作方式上,已然存有缺点,并将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备在当刮泥单元1复位时,刮泥板A,B,C,D如第24图所示向后移动,已刮动污泥5虽然会有部份污泥6沿着斜面a越过刮泥板A,B,C,D而具有铲泥功效,但同时意味着已刮动污泥5扣除掉部份污泥6后所剩余的污泥,也将因刮泥板A,B,C,D向后移动之势,而被推回原位;因此,刮泥板A,B,C,D在往复的循环动作间,其刮泥及铲泥会有相当程度的抵消现象,亦即当刮泥板A,B,C,D复位而铲泥时,会将前次未越过刮泥板A,B,C,D的污泥推回原位,而削减前次的刮泥功效,其效果并不理想。II、在实体的设计上,刮泥单元的行程必需大于刮泥板的布设间距,所需的液压缸的行程较大通常实施在实际的工程上时,一般所采用刮泥单元的行程约为70cm左右,而刮泥板的布设间距约为50cm左右,亦即刮泥板A必须要行进至超过刮泥板B未移动前的位置,且超过的距离约在20cm左右,其刮泥功效方可达成,否则刮泥前进的效果不彰;故一般在实体的设计上,所需的液压缸的行程较大,成本较高,且就机构设计的考量而言,较大的行程,不仅需考虑增加传动组件的强度(因各连杆构件之尺寸较长),且亦需考虑增加传动组件的刚性(因各连杆构件的动作幅度较大);再者,常用者因受到刮泥单元的行程必需大于刮泥板的布设间距的设计限制,故刮泥板的布设数量较多,并不理想。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等间距的方式布设刮泥板,且使第1、3、5、7...支等单数支的刮泥板联结为第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并使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联结为第二刮泥单元而连动;且两刮泥单元呈对向移动的往复运动,而具有连续刮泥前进特性的刮泥的方法和装置,且该方法及装置明显具备下列优点、特征、目的及功效01、刮泥前进的功效明确每次作动时,两刮泥单元同时进行刮泥及铲泥的动作,此一复合式动作将确实达到刮泥前进的功效,没有常用的抵消现象产生,刮泥功效不但未有削减,在每次作动时,反而因刮泥及铲泥动作同时在两刮泥单元间进行,而使得刮泥前进的功效远比常用的方法和装置要好。02、本专利技术方法和装置具有L1<<S且L2<<S的关系式,亦即刮泥板的布设间距S远大于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为L1,且亦可远大于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为L2;此关系式明显具有以下的优点及功效的增进a、若刮泥板的布设间距S是采用常用的布设间距,而有相同的布设数量时,因L1<<S且L2<<S,则所需的液压缸行程必定远小于常用装置,且就机构设计的考量而言,较小的行程,不仅可令是统更为稳定之外,传动组件所需考虑的强度及刚性,也比常用的要小,故成本将大幅降低。b、若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L1及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L2是采用常用的行程,而使用相同行程的液压缸时,因L1<<S且L2<<S,则刮泥板的布设间距S必然增加,所需布设的刮泥板数量,必定少于常用数量,故将大幅节省安装成本及工时。本专利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所采行的技术手段为该方法,是以等间距的方式布设刮泥板,且使第1、3、5、7...支等单数支的刮泥板联结为第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并使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联结为第二刮泥单元而连动;且刮泥板的布设间距S、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L1、及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L2,具有L1<<S且L2<<S的关系式;且两刮泥单元呈对向移动的往复运动,而具有连续刮泥前进的特性;而该装置,至少包含第一刮泥单元、第二刮泥单元、及传动单元等;其中该第一刮泥单元,是具有第1、3、5、7...支等单数支刮泥板,且藉由第一固定构件与第一传动杆联结成同一单元而连动;该第二刮泥单元,是具有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且藉由第二固定构件与第二传动杆联结成同一单元而连动;且传动单元可令第一传动杆及第二传动杆呈对向移动的往复运动;使得当第一刮泥单元向前作刮泥动作时,第二刮泥单元是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并在两刮泥单元完成所设定的行程时,第二刮泥单元可向前作刮泥动作而复位,第一刮泥单元则同时向后作铲泥动作;而在两刮泥单元的往复循环运动下,构成一可连续刮泥前进的装置。4.附图说明图式说明如下图1是为本专利技术的刮泥板布设示意图;图2是为本专利技术刮泥单元的行程与刮泥板的布设间距的关系位置示意图;图3是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刮泥单元向前移动,而第一刮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刮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等间距的方式布设刮泥板,且使第1、3、5、7…支等单数支的刮泥板联接为第一刮泥单元而连动,并使第2、4、6、8…支等双数支刮泥板联接为第二刮泥单元而连动;且刮泥板的布设间距S、第一刮泥单元的行程L1、及第二刮泥单元的行程L2,具有L1<<S且L2<<S的关系式,并在相互靠近的相邻两刮泥板之间预设有防撞间隙K,以防止前后刮泥板发生碰撞;且两刮泥单元呈对向移动的往复运动,而具有连续刮泥前进的特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旭
申请(专利权)人:王国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