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82736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中心曝气区主体、污泥消化区、相关管路、控制阀门及电控装置,其中心曝气区主体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泥消化区的中间池,中间池内设置有砂滤泵,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砂滤罐,砂滤罐内设置有布水器,布水器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砂滤罐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清水池,清水池内设置有反冲泵,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止回阀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砂滤罐;通过污水及活性污泥与氧气充分接触,提高了沉淀效率,产生的污泥量少,净化处理效率高,实现污水和污泥综合处理,达到零污染、零排放,不造成二次污染;利于中水回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系统结构紧凑,占用面积小,可间断水流及埋于地下使用;可广泛应用于不宜建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地方,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污水处理都是将污水从各个污水源汇集到某一处,通过建设大型城市处理厂的方式进行统一处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污水管道投资费用大,并且经常出现跑、 冒、漏、渗现象,造成二次污染。由于回用管路投资大,回用方式复杂等原因,污水处理厂一般在污水集中处理后都将其直接排放掉,很少将其回用,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及活性污泥与氧气充分接触,提高了沉淀效率,产生的污泥量少,净化处理效率高,实现污水和污泥综合处理,不造成二次污染,占用面积小,与原有排水系统管路连接简便,利于中水回用,减少水资源浪费。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中心曝气区主体、污泥消化区、相关管路、控制阀门及电控装置,其中心曝气区主体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泥消化区的中间池,中间池内设置有砂滤泵,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砂滤罐,砂滤罐内设置有布水器, 布水器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砂滤罐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清水池,清水池内设置有反冲泵,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止回阀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砂滤罐。所述的中心曝气区主体的玻璃钢内胆中部为圆柱体,上下部呈锥型体,内胆外部设置有玻璃钢外壳,外壳顶部安装有曝气减速电机,减速电机输出轴上安装有表面曝气叶轮,叶轮伸入内胆中,中心曝气区主体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有手动阀。所述的污泥消化区包括氧化室、污水源池、调节池、污泥回流泵、电磁阀,设置在中心曝气区主体四周。所述的氧化室位于清水池附近,氧化室的二氧化氯发生器通过相关管路分别连通亚氯酸钠池、盐酸池,且二氧化氯发生器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及进入清水池的相关管路。所述的中心曝气区主体通过相关管路连通调节池及污泥回流泵,调节池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水源池内的止回阀、提升泵。所述的中间池和砂滤罐之间的管路上连通有回流管路及电磁阀,该回流管路伸入污水源池。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积极有益效果1.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中心曝气区主体由玻璃钢制成,耐腐蚀,重量轻,易于运输安装调试,施工周期短,使用寿命长;2.中心曝气区主体内设置有表面曝气叶轮,利用大气向水中供氧,使污水及活性污泥与氧气充分接触,净化后的水质达到意大利319/96和中国G8978-96 —级或二级排放标准;3.中心曝气区主体呈双锥截面,沉淀效率高,在污染源头将污染物处理掉,使污水达到零污染、零排放;4.中心曝气区主体的格栅盖便于自然通风换气,不产生异味;5.中心曝气区主体内设置有沉淀区,净化水在这里澄清和流出,即使在大流量时也有很高的沉淀效率,并且产生的污泥量很少,只需半年清一次污泥,臭味小,不造成二次污染,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或B (GB18918-2002);6.中心曝气区主体采用间歇式曝气,不用药剂,低功率减速电机,能耗低,运行及管理费用低;7.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率高,BOD去除率80-90%,出水浊度INTU左右,感官上清澈透明,有利于普及中水回用,减少水资源浪费;8.整套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按程序自动循环运行,净化处理效率高,设备运行稳定,无噪声,便于维护管理;9.整套系统结构紧凑,占用面积小,可间断水流及埋于地下使用,有利于保温, 在-30°C寒冷冬季仍可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地表绿化率;10.系统运行中好氧、厌氧都降解污泥,因而污泥的矿化度高,脱水性能好,有很高的稳定性,臭味小,可不用消化处理,直接用于化厂处置,简化了污泥处理工序;11.本系统可根据污水处理量,单台使用或多台组合使用,与原有排水系统管路连接简便,可广泛适用于量小面广的城市生活小区、别墅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旅游景点、部队、营房、海岛、城乡结合部以及中小城镇等不宜建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地方,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和污泥综合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中心曝气区主体、污泥消化区、相关管路、控制阀门及现有电控装置等构成;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所示,所述的中心曝气区主体1主要包括外壳101、减速电机102、叶轮 103、内胆104、手动阀105等;污泥消化区主要包括中间池2、砂滤罐3、清水池4等,均采用现有技术结构;其中心曝气区主体1的玻璃钢内胆104中部为圆柱体,上、下部呈锥型体,内胆104外部用聚酯树脂玻璃钢外壳101加强,外壳101顶部安装有曝气减速电机102,减速电机102输出轴上安装有表面曝气叶轮103,叶轮103伸入内胆104中,中心曝气区主体1 一侧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有手动阀105 ;所述的中心曝气区主体1也可采用现有技术的曝气罐;所述的中心曝气区主体1另一侧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泥消化区的中间池2,中间池2内设置有砂滤泵2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202,并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砂滤罐3,砂滤罐3 内设置有布水器301,布水器3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302,砂滤罐3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清水池4,清水池4内设置有反冲泵4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402,止回阀402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砂滤罐3。其工作原理打开手动阀105,污水从中心曝气区主体1上边一侧进水管路进入内胆104,减速电机102带动表面曝气叶轮103水平旋转,产生四周向中心并上下流动的水利循环的搅拌作用,很快同原有的混合液混合,其中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处理好的污水通过下部导流缝进入沉淀区;由于中心曝气区主体1内沉淀区呈双锥截面,越往上流速越慢,接近液面的流速约0. lmm/s,有利于污泥沉淀,固液分离效果好;澄清的处理水从中心曝气区主体1上边另一侧的出水管路排出,在电控装置控制下,进入污泥消化区的中间池2、砂滤罐3沙滤后进入清水池4,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使用时清水池4的水经出水管路流出。实施例2参照图2所示,所述的污泥消化区还包括氧化室5、污水源池6、调节池7、污泥回流泵8、电磁阀9等,设置在中心曝气区主体1四周;在上述实施例1构成的基础上,氧化室5 位于清水池4附近,氧化室5主要包括的二氧化氯发生器501、亚氯酸钠池502、盐酸池503、 电磁阀504等,其二氧化氯发生器501通过相关管路分别连通亚氯酸钠池502、盐酸池503 ; 且二氧化氯发生器501 —侧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504,另一侧连通进入清水池4的相关管路。也可将中心曝气区主体1通过污泥回流管路连通污泥回流泵8及调节池7,调节池7 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水源池6内的止回阀602、提升泵601 ;并可在中间池2和砂滤罐3之间的管路上连通一回流管路及电磁阀9,该回流管路伸入污水源池6。其工作原理在电控装置控制下,污水源池6内的污水通过提升泵601进入调节池 7,由手动阀105控制流入中心曝气区主体1与原有的混合液充分混合,得到很好的稀释,可最大限度的适应进水水质的变化,通过延时曝气,叶轮103旋转及内外循环等方式在中心曝气区主体1中人工模拟出厌氧、兼氧和好氧三种生物生长环境,最大限度促进微生物繁殖及代谢,然后经过中间池2、砂滤罐3沙滤后进入清水池4 ;砂滤罐3沙滤后的水也可通过电磁阀9及回流管路进入污水源池6,进行循环处理;中心曝气区主体1底部沉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中心曝气区主体、污泥消化区、相关管路、控制阀门及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曝气区主体(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污泥消化区的中间池(2),中间池(2)内设置有砂滤泵(2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202)、砂滤罐(3),砂滤罐(3)内设置有布水器(301),布水器(3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电磁阀(302),砂滤罐(3)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清水池(4),清水池(4)内设置有反冲泵(401),通过相关管路连通止回阀(402),止回阀(402)通过相关管路连通砂滤罐(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延华曲震吕晓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水务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