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63245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电热锅。包括本体、内锅、锅盖,锅盖和内锅之间或者锅盖上设有蒸汽通道,本体在对应于蒸汽通道的位置上固定有感温装置,感温装置包括基座、销轴、旋转组件、感温元件和升降杆,基座固定在本体上,升降杆装设在基座上,并能沿基座所设的滑道上下移动,且升降杆的上端与内锅的锅缘下方位置相对应,销轴固定在基座上,感温元件装设在旋转组件的上端,且感温元件的安装位置与蒸汽通道的位置相对应,旋转组件的下端铰装在销轴上,且旋转组件的下端设有能绕销轴转动及与升降杆联动的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感温装置能准确感知排出蒸汽的温度,且方便用户操作锅盖和内锅,方便锅盖的开合及清洗,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锅盖与本体分离的电热锅产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电热锅,尤其是一种上盖和本体分离的带有感温装置的电热锅,属于电热锅的改造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电热锅(比如电炖锅、电饭锅等),其感温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感温装置安装在电热锅底部的电热盘中间、内锅的下方,通过感温面与内锅的直接接触来感应内锅内的水温,从而达到控制烹饪过程的目的。这种结构由于感温装置位于发热系统中心,受发热系统高温环境温度的影响大,因此感温精度较低,特别是对于用陶瓷、紫砂等非金属材料所制作而成的内锅的电热锅产品来说,其感温精度更低,严重影响食物的烹饪效果。另一种是感温装置安装在电热锅的上盖总成中,通过感应内锅内水蒸汽的温度来判断内锅内的水温,从而达到控制烹饪过程的目的。这种结构中上盖总成一般由面盖、把手组件、蒸汽阀组件、金属盖板、密封环等部件装配而成,且通过铰链结构和本体连接。这种结构虽然能克服第一种感温结构感温不准确的缺点,但是结构复杂、装配困难,成本较高,且不易实现对上盖的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感温准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的电热锅。本技术的锅盖容易清洗,成本较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电热锅,包括有本体、置于本体所设腔体内的内锅、装设于内锅及本体上端的锅盖,其中锅盖和内锅之间或者锅盖上设有蒸汽通道,本体在对应于蒸汽通道的位置上固定有感温装置,感温装置包括基座、销轴、旋转组件、 感温元件和升降杆,其中基座固定在本体上,升降杆装设在基座上,并能沿基座所设的滑道上、下移动,且升降杆的上端与内锅的锅缘下方位置相对应,销轴固定在基座上,感温元件装设在旋转组件的上端,且感温元件的安装位置与蒸汽通道的位置相对应,旋转组件的下端通过所设的轴孔铰装在销轴上,且旋转组件的下端设有能绕销轴转动及与升降杆联动的连杆。上述升降杆的下端设有通孔,连杆的端部穿过升降杆下端所设的通孔以实现连杆与升降杆的联动。上述升降杆的下端设有上、下两个挡块,连杆上设有联动通孔,升降杆的下端穿过连杆上设有的联动通孔,且升降杆所设的上、下两个挡块分别卡置于连杆所设联动通孔的上、下两端以实现连杆与升降杆的联动。上述升降杆的下端设有的上、下两个挡块与升降杆一体做出,或上、下两个挡块分开做出再固定在升降杆上。上述感温装置还包括与基座固定在一起的基座盖,感温装置中的升降杆及销轴通过基座盖固定安装在本体上,基座固定在基座盖上,基座与基座盖围成中空腔体,销轴、旋转组件的下端、升降杆的下端置于基座与基座盖围成的中空腔体内不致外露。上述升降杆的顶端设有限位凸头,升降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限位凸头上,另一端抵靠在基座的上端面。上述基座与旋转组件之间卡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基座的侧壁, 另一端抵靠在旋转组件的竖直端。本技术电热锅中的感温装置由于采用通过内锅取、放对升降杆的上、下驱动作用,由升降杆联动连杆,并带动旋转组件发生转动,使感温元件位于蒸汽通道处的结构, 本技术的感温装置能准确感知排出蒸汽的温度,或使旋转组件上端脱离内锅正上方, 方便用户操作锅盖和内锅。本技术不影响锅盖的开合及清洗,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适用于电饭锅、电炖锅等锅盖与本体分离的电热锅产品。本技术是一种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的电热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内锅放在本体中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内锅取出本体后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内锅放在本体中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内锅取出本体后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内锅放在本体中的剖视图;图10是图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内锅取出本体后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内锅放在本体中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内锅取出本体后的剖视图图16是图15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电热锅的感温装置,包括锅盖1、内锅2、本体3以及固定安装在本体上侧面的感温装置4,锅盖1和内锅2之间设有蒸汽通道11,用于内锅中的水蒸汽排放,蒸汽通道11也可以设置于锅盖1上。感温装置4 包括基座41、基座盖42、销轴43、旋转组件44、感温元件45和升降杆46。本实施例中,基座41通过螺钉48固定在本体3的上侧面,从而使整个感温装置4 固定安装在本体侧面。旋转组件44的上端正对蒸汽通道11安装有感温元件45,旋转组件44的下端设有轴孔441和连杆442,销轴43穿过轴孔441固定在基座41的侧壁上,并将旋转组件44的下端可转动的固定在基座41内部,基座41上设有足够大的开孔411供旋转组件44绕销轴43旋转一定角度。升降杆46位于内锅2的锅缘下方,通过基座41上的装配孔412可以上下移动的固定在基座41中,升降杆46的顶端设有限位凸头463,底端设有通孔461,连杆442穿过通孔461,并由升降杆46的上、下动作带动发生位移,联动旋转组件44 绕销轴43进行顺、逆时针的转动。基座盖42固定于基座41下方,基座41和基座盖42固定在一起可形成一个安装腔体,使销轴43、旋转组件44的下端、升降杆46的下端不致外露。 本体3的侧面设有过线孔31,感温元件45的导线穿过旋转组件44、基座41和过线孔31,连接到本体3内部的总控制电路上。本实施例中,感温装置4中的销轴43、旋转组件44、升降杆46也可以通过基座盖 42固定安装在本体3上。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内锅2在放进本体3的过程中,内锅2的锅缘把升降杆 46往下压,升降杆46下压过程中,带动连杆442使旋转组件44绕着销轴43做逆时针旋转运动,最终使感温元件45位于蒸汽通道上方,当锅内产生水蒸汽时,感温元件45就可以准确感应到水蒸汽的温度,从而可以判断锅内的烹饪状态;内锅2在取出本体3的过程中,内锅2的锅缘对升降杆46的下压力取消,旋转组件44相对连杆442的另一端由于重量较重,会绕着销轴43做顺时针的旋转运动,最终使旋转组件44上部脱离内锅3的正上方,从而用户可以顺利取出内锅3。本实施例的电热锅,通过将感温装置4设置在本体3上直接感知内锅中蒸汽的温度,感温准确,又不影响锅盖的开合及清洗,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实施例2 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 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改进,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升降杆46上套设有复位弹簧47,复位弹簧47的一端抵靠在升降杆46顶端的限位凸头463,另一端抵靠在基座41的上端面。当内锅2下压过程中,升降杆46下压,复位弹簧47受到压缩,连杆442带动旋转组件44做逆时针旋转,使感温元件45位于蒸汽通道11上方;当用户取下内锅3时,复位弹簧47恢复,并推动升降杆46往上运动,从而实现旋转组件44的顺时针运动,最终使旋转组件44上部脱离内锅3的正上方,从而用户可以顺利取出内锅3。本实施例增加了复位弹簧47,使整个部件的运动更顺畅。实施例3: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 图12所示,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锅,包括有本体(3)、置于本体(3)所设腔体内的内锅(2)、装设于内锅(2)及本体(3)上端的锅盖(1),其特征在于锅盖(1)和内锅(2)之间或者锅盖(1)上设有蒸汽通道(11),本体(3)在对应于蒸汽通道(11)的位置上固定有感温装置(4),感温装置(4)包括基座(41)、销轴(43)、旋转组件(44)、感温元件(45)和升降杆(46),其中基座(41)固定在本体(3)上,升降杆(46)装设在基座(41)上,并能沿基座(41)所设的滑道上、下移动,且升降杆(46)的上端与内锅(2)的锅缘下方位置相对应,销轴(43)固定在基座(41)上,感温元件(45)装设在旋转组件(44)的上端,且感温元件(45)的安装位置与蒸汽通道(11)的位置相对应,旋转组件(44)的下端通过所设的轴孔(441)铰装在销轴(43)上,且旋转组件(44)的下端设有能绕销轴(43)转动及与升降杆(46)联动的连杆(44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彪吴金水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