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峰专利>正文

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45896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的池壁是管壁1,池体的池底板2,上部是池顶板3,池顶板上有检查井,每个泥水分离处理单元内部由空间分隔板5填料安置板6分隔,填料安置板的下方是悬浮填料7,空间分隔板5上有沉淀导泥管8,填料安置板6上有过水孔9,清掏管10的上口开在检查井部位,下口开口于空间分隔板5,池体填料安置板6的上部及填料安置板6与空间分隔板5之间设进出水管4。沉淀导泥管20安装在沉泥孔19处,导泥管排泥口21开在空间分隔板5的下方。该装置能够简化施工,将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分开,减轻污泥对污水处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污水处理的水质和工艺的可控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采用填料及多级厌氧处理的工艺都是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模式,在利用填料进行污水处理时,能够在填料表面形成优势生物膜,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当采用推流式的多级污水处理工艺模式,能够逐级形成优势微生物菌群,也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技术模式。在实际应用时发现,多级污水处理系统在应用的一定时间内,处理效果还可以,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处理效果会逐步变差。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沉淀、截留下来的有机物及污泥累积,一些累积的原本难降解有机物,随着时间的延长,也逐步转化为可降解有机物,并向污水处理系统中转移、释放,从而破坏了原有的水处理环境,改变了多级处理系统中污染物逐级递减的处理特点,使系统排出的处理水变得不稳定,水质变差。另一方面,如果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砖砌或者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方式,往往工期较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既能保持污水多级处理的优势,又能避免或减轻累积性有机物对多级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的工艺,装置可以提前预制。工艺的思路是设计一种竖管式的处理装置,能够提前预制或者能够进行工厂加工制造,工艺上可以把累积性有机物污泥从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泥水分离的污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有至少两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串联构成,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由上部的污水处理区和下部的污泥消纳区构成,上部污水处理区设有填料载体,污水从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的一侧填料区的上方(下方)管道进入,经过填料区, 然后由填料区下方(上方)的管道排出,再与另一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连接。经过至少两个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区进行推流式污水处理,逐级消化降解,截留、沉淀的污泥及脱落的生物膜则下沉到下部的污泥消纳区,存纳在污泥沉积存纳区进行消解。消化气通过清掏管和排气管排出。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也可在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的前面连接至少一个其他处理方式的处理单元,另外在系统末端也另外可连接澄清池。本技术技术方案是由一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或者至少两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用连通管串联构成,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之前可以连接至少一个沉淀池或其他处理方式的消化池。竖管式泥水分离单元的池体是竖立的大口径管道,大口径管道的底部被底板封闭,池体的上部是顶板,顶板上开洞口并向上设检查井筒,检查井筒顶部是盖板,检查井壁设排气管。池体的中部由开有至少一个沉泥孔的空间分隔板分隔为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和下部污泥处理区空间,空间分隔板坡向沉泥孔,在沉泥孔处在空间分隔板的下方安装沉淀导泥管。在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的中间设一道带有至少一个过水孔的填料安置板,填料安置板将污水处理区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可在填料安置板的下方或者上方安置填料。池内设清掏管,空间分隔板上开口连着清掏管的下口,清掏管向上穿过填料安置板,上口在高出池内水面的检查井筒处。池体的上部以及填料安置板与空间分隔板之间部位分别设有进出水管。所述的池体是大口径管道,包括玻璃钢管道,塑料管道、钢筋混凝土预制管道。所述的池体上部顶板是平板、也可以是凸形的顶板,带有结构加强筋。所述填料安置板下方 的填料是悬浮填料,填料安置板上方的填料可以是颗粒填料、板式填料、斜管填料或其他能够截留有机物的物品。所述沉泥孔是圆形或者多边形,沉泥孔所安装的沉淀导泥管的上口开口于沉泥孔,向下开口低于空间分隔板的下底面,下开排泥口位于导泥管侧面,并与空间分隔板的下底面保持间距,排泥口可安装或不安装活动挡板。所述泥水分离处理装置单个泥水分离处理单元内部的污水处理区也可增加曝气直O本技术适用于分散式的污水、污泥的处理,能够同时实现污水处理和污泥消解,实施便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采用大口径管道加工制造,施工方便,推流式的多级泥水分离处理措施,能够逐级处理污水,受外界影响小,工艺效果相对稳定,同时给污泥保留专用的存纳空间,有利于污泥的消解,减轻污泥与污水之间的工作干扰。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技术的结构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单个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串联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沉淀导泥管安装详图。图4是图3的A-A视图。附图中,1、管壁;2、池底板;3、池顶板;4、进出水管;5、空间分隔板;6、填料安置板;7、填料;8、沉淀导泥管;9、过水孔;10、清掏管;11、检查井壁;12、盖板;13、排气管;14、 沉淀池单元;15、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16、进水管;17、出水管;18、连通管;19、沉泥孔;20、沉淀导泥管;21、排泥口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的实施方案是由一个沉淀池单元14和三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15串联构成,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的池壁是管壁1,池体的池底板2,上部是池顶板3,池顶板上有检查井,每个泥水分离处理单元内部由空间分隔板5填料安置板6分隔, 填料安置板的下方是悬浮填料7,空间分隔板5上有沉淀导泥管8,填料安置板6上有过水孔9,清掏管10的上口开在检查井部位,下口开口于空间分隔板5,池体填料安置板6的上部及填料安置板6与空间分隔板5之间设进出水管4。沉淀导泥管20安装在沉泥孔19处, 导泥管排泥口 21开在空间分隔板5的下方。权利要求1.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由一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或者至少两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用连通管串联构成,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之前可以连接至少一个沉淀池或其他处理方式的消化池,竖管式泥水分离单元的池体是竖立的大口径管道,大口径管道的底部被底板封闭,池体的上部是顶板,顶板上开洞口并向上设检查井筒, 检查井筒顶部是盖板,检查井壁设排气管,池体的中部由开有至少一个沉泥孔的空间分隔板分隔为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和下部污泥处理区空间,空间分隔板上平面坡向沉泥孔,在沉泥孔处在空间分隔板的下方安装沉淀导泥管,在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的中间设一道带有至少一个过水孔的填料安置板,填料安置板将污水处理区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可在填料安置板的下方或者上方安置填料,池内设清掏管,空间分隔板上开口连着清掏管的下口,清掏管向上穿过填料安置板,上口在高出池内水面的检查井筒处,池体的上部以及填料安置板与空间分隔板之间部位分别设有进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是大口径管道, 包括玻璃钢管道或玻璃钢材料加工的圆柱状玻璃钢制品,塑料管道、钢筋混凝土预制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上部顶板是平板、 也可以是凸形的顶板,带有结构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安置板下方的填料是悬浮填料,填料安置板上方的填料可以是颗粒填料、板式填料、斜管填料或其他能够截留有机物的物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孔是圆形或者多边形,沉泥孔所安装的沉淀导泥管的上口开口于沉泥孔,向下开口低于空间分隔板的下底面,下开排泥口位于导泥管侧面,并与空间分隔板的下底面保持间距,排泥口可安装或不安装活动挡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处理装置单个泥水分离处理单元内部的污水处理区也可增加曝气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由一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或者至少两个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用连通管串联构成,竖管式泥水分离处理单元之前可以连接至少一个沉淀池或其他处理方式的消化池,竖管式泥水分离单元的池体是竖立的大口径管道,大口径管道的底部被底板封闭,池体的上部是顶板,顶板上开洞口并向上设检查井筒,检查井筒顶部是盖板,检查井壁设排气管,池体的中部由开有至少一个沉泥孔的空间分隔板分隔为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和下部污泥处理区空间,空间分隔板上平面坡向沉泥孔,在沉泥孔处在空间分隔板的下方安装沉淀导泥管,在上部污水处理区空间的中间设一道带有至少一个过水孔的填料安置板,填料安置板将污水处理区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可在填料安置板的下方或者上方安置填料,池内设清掏管,空间分隔板上开口连着清掏管的下口,清掏管向上穿过填料安置板,上口在高出池内水面的检查井筒处,池体的上部以及填料安置板与空间分隔板之间部位分别设有进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峰
申请(专利权)人:赵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