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板组合结构及床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33434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床板组合结构,其包括两床板及四连接片。该两床板相邻接设置,这些连接片位于该两床板相邻接的一端且以这些连接片的卡榫部内扣固定于该两床板的侧板上,该两床板上的这些连接片的塑性片体两两相互抵触。这些连结片内扣于床板的侧板,使该床板美观与稳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床面装置,搭配床板、床架与连接片相互组合而可适应床具及床架不同长度的需求,因此,该连接片具有控制间隔、止滑及减少碰声的功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床板组合结构及床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病床或其它床具的床板组合结构及床面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病床结构基本上包括有床架、床板、分别设置在床板的前、后端的床头板与床尾板以及设置于床板两侧的前、后护栏。并且,在现在已有的多数病床中,为了能帮助病人较方便地起身进食或作特定的局部活动,其床板均设计呈多段折曲式,并在床架中设置驱动机构动作而可改变倾斜(倾仰)角度。但是,公知的床板皆为固定的尺寸,而病床及床架需根据不同病患身高的需求而制成不同的长度,固定尺寸的床板俨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或运用组合方式来满足不同使用者身高的需求。于是,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床板组合结构及床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板组合结构及床面装置,其可根据床具及床架不同长度的需求而变化组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床板组合结构,包括两床板,各具有一顶板及与该顶板两侧连结的两侧板,该两床板相邻接设置;以及四连接片,各具有一塑性片体及一连接于该塑性片体的卡榫部,所述连接片以卡榫部内扣固定于该两床板的侧板上, 所述连接片位于该两床板相邻接的一端,该两床板上的所述连接片的塑性片体两两相互抵触。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床面装置,包括多个床架,所述床架相互连结;多个床板,各具有一顶板及与该顶板两侧连结的两侧板,所述床板依序排列设置于所述床架上;以及多个连接片,各具有一塑性片体及一连接于该塑性片体的卡榫部,所述连接片以卡榫部内扣固定于一部分所述床板的侧板上,所述连接片位于一部分所述床板相邻接的一端,所述床板上的所述连接片的塑性片体两两相互抵触,所述连接片的塑性片体抵触对应的一部分所述床架的外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床板可易于替换且组合方便,可根据床具及床架不同长度的需求而变化组合,由此使其模具成本费用降低;又利用连接片内扣于床板的侧板,由此使其美观、不外露并且稳固不易掉落,其连接片具有控制间隔、止滑及减少碰声的功能。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床面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床面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的各床板型式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床面装置的立体组合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床面装置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床面装置的剖面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床板组合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的床板组合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 床架10第一床架单元11第二床架单元12第三床架单元13第四床架单元2 床板20 顶板21 侧板211 孔洞22夕卜围板2A第一型床板2B第二型床板2C第三型床板Wl第一型床板宽度W2第二型床板宽度W3第三型床板宽度Ll第一型床板长度L2第二型床板长度L3第三型床板长度3连接片30塑性片体31卡榫部4 枢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以床面装置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的床面装置包括多个床架1、多个床板2以及多个连接片3。这些床架1依序排列,进一步可分为一第一床架单元10、一第二床架单元11、一第三床架单元12及一第四床架单元13并相互以枢轴4连结。其中位于这些床架1的前、后端分别为第一床架单元10及第四床架单元13,第二床架单元11与第一床架单元10相邻设置,第三床架单元12与第四床架单元13相邻设置,而第二床架单元11又与第三床架单元12相邻设置。然而,床架并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披露的各种床架单元,且上述这些床架 1的构造大致与公知技术相同,并非本技术诉求的重点,故不予以赘述。这些床板2以塑料材质制成,可为ABS树酯(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 丙烯腈-丁二烯-苯二烯共聚物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等材质,这些床板2各具有一顶板20及与顶板20两侧连结的两侧板21,各侧板21的两端具有一圆形孔洞或其它形状的(孔)洞211,该孔洞211可与连接片3的卡榫部31相互搭配扣接。这些床板2由前至后依序排列设置于这些床架1上。本实施例的床面装置使用三种型式的床板2之组合结构,并且排列设置于这些床架1上,如图3所示分别为第一型床板2A、第二型床板2B及第三型床板2C,但并不限制为三种型式,也可为两种或四种、五种等多种型式。这些第一型床板2A、第二型床板2B及第三型床板2C的宽度W1、W2、W3相等, 其长度Li、L2、L3可视床具及床架不同长度的需求为相等或不等长度而作适当搭配组合。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型床板2A因设置于床面装置的前、后端,故第一型床板2A在靠近两侧底角处以一体延伸而高出于这些床板2平面的方式设置一外围板22,可用以定位床垫。这些床板2分别对应设置于这些床架1上,且各床架单元彼此由枢轴4相互连结, 依照各床架单元顺序位置由前至后依序分别是第一型床板2A、第二型床板2B及第三型床板2C,且以这些连接片3将这些床板2接合成一体并设置于这些床架1的第一床架单元10 上;在这些床架1的第二床架单元11上设置第三型床板2C,第三型床板2C为床面装置中的固定部分以固定于这些床架1 ;在这些床架1的第三床架单元12上设置第二型床板2B ; 两第三型床板2C及第一型床板2A依序排列且这些连接片3将这些床板2接合成一体并设置于这些床架1的第四床架单元13上。如图4所示,这些床板2设置于这些床架1上,由此这些连接片3与床架1并靠抵触以使床面装置稳固。枢轴4可作为床面装置的枢轴机构而可改变床面装置的倾斜角度。而且,可利用孔塞等填塞物品来美观上述这些床板2 ( 一部分未使用这些连接片3接合相邻床板2、的圆形孔洞211。这些连接片3各具有一呈方形的塑性片体30及一连接于塑性片体30的卡榫部 31,卡榫部31可呈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凸柱。这些连接片3以卡榫部31内扣固定于对应设置在第一床架单元10、第四床架单元13上的这些床板2的侧板21的孔洞211上,使连接片3接合固定于对应的床板2上。这些连接片3位于上述这些床板2 (设置于第一床架单元10、第四床架单元13上的这些床板2、相邻接的一端,如图5及图6所示,这些床板2上的这些连接片3的塑性片体30两两相互抵触。这些连接片3的塑性片体30 (位于卡榫部 31的另一侧)并靠抵触而接合对应的这些床架1的外侧。然而,这些连接片3用于接合这些床板2为一体并与对应的这些床架1的外侧并靠抵触,因此这些连接片3具有使床面装置更稳固不易掉落及止滑的功能,且这些连接片3可为橡胶件从而可减少使用时因移动、 碰触床面装置时的碰声。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床面装置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因这些连接片3易于拆卸组装,且这些床板2的型式可任意根据床具及床架不同长度的需求来调整而作适当的变化组合,故易于替换且组装方便。而且,这些连接片3以卡榫部31内扣接合方式,使床面装置美观不外露。再者,这些连接片3具有稳固不易掉落、止滑及减少碰声的功能。本技术的床面装置另有一优点,这些连接片3的塑性片体30的大小也可根据床具及床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床板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床板,各具有一顶板及与该顶板两侧连结的两侧板,所述两床板相邻接设置;以及四连接片,各具有一塑性片体及一连接于该塑性片体的卡榫部,所述连接片以卡榫部内扣固定于所述两床板的侧板上,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两床板相邻接的一端,所述两床板上的所述连接片的塑性片体两两相互抵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秋风杨福来许焉森
申请(专利权)人:长庚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庚医疗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