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2695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顶盖;壳体,与所述顶盖相连接;多孔件,容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顶盖相套接,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具有第一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喷射气体,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具有第二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喷射气体。所述灭火装置还包括引发器,与所述顶盖相连接,容置在所述多孔件内。所述灭火装置还包括挡板,封接在所述壳体开口处。所述第二喷孔轴线与所述多孔件轴向的夹角为45到135度。所述第二喷孔轴线与所述多孔件径向的夹角为0度。所述第二喷孔为螺旋侧喷孔。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灭火装置利用设置在多孔件上的第二喷孔实现了无死角的喷射灭火剂,提高了灭火效率,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灭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孔件的底部也具有喷孔的灭火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场合为了安全的需要都加装了灭火器,而因为某些货物的特殊原因不能用水灭火,这样就需要用到干粉灭火器,而为了增强干粉灭火器的灭火效率,出现了超音速干粉灭火器。图1为现有的超音速干粉灭火装置的多孔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超音速干粉灭火器的多孔件9的喷孔90的中心线是沿着圆弧形凸端的直径方向的,所以多孔件9 的喷孔90—般是分布在弧形曲面上、其方向与轴向夹角不大于45°,也就是在多孔件9的底部没有设置喷孔。图2为现有的超音速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灭火装置启动时,多孔件9下方的干粉可以受到超音速气流的冲击、粉碎而得到雾化,而多孔件9底部外侧壳体8 的小空腔80处于一个“死角”的位置,其中的干粉不能得到充分的雾化。小空腔80内的干粉只能是随着多孔件9其他喷孔下面干粉的喷射结束后以自由落体运动的形式掉落甚至残留,导致灭火效能很差。而现有的解决方法只能增加灭火装置中燃起发生器的动力,而这样就要求燃气发生器用料的强度高,制造工艺复杂,从而导致高的制造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灭火装置,可以实现无死角的喷射灭火剂,从而提高了灭火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顶盖;壳体,与所述顶盖相连接;多孔件,容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顶盖相套接,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具有第一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喷射气体,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具有第二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喷射气体。所述灭火装置还包括引发器,与所述顶盖相连接,容置在所述多孔件内。所述灭火装置还包括挡板,封接在所述壳体开口处。所述第一喷孔轴线与所述多孔件轴向的夹角为 0到90度。所述第二喷孔轴线与所述多孔件轴向的夹角为45到135度。所述第二喷孔轴线与所述多孔件径向的夹角为0度。所述第二喷孔为侧喷孔。所述侧喷孔为螺旋侧喷孔。因此,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利用设置在多孔件上的第二喷孔实现了无死角的喷射灭火剂,提高了灭火效率,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超音速干粉灭火装置的多孔件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超音速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多孔件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第二喷孔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3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灭火装置具体包括顶盖1、壳体2和多孔件3。壳体2与顶盖1相连接;多孔件3容置在壳体2内,与顶盖1相套接,多孔件3的顶部具有第一喷孔31,用于从多孔件3的顶部喷射气体,多孔件3的侧部具有第二喷孔32, 用于从多孔件3的侧部喷射气体。 再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灭火装置还包括弓丨发器4和挡板5。引发器4与顶盖1相连接,容置在多孔件3内。挡板5封接在壳体2的开口处。具体的,引发器4装在顶盖1的中央,通过螺纹孔固定。顶盖1下面有一环形凸端, 其上有阳螺纹。而多孔件3上部有内螺纹,与顶盖1的内螺纹连接。顶盖1的圆周上分布有若干螺纹孔,用来连接喇叭状的壳体2。壳体2下端与挡板5封接。多孔件3、壳体2、挡板5封装成一个封闭空间,内状干粉灭火剂6。引发器4、顶盖1和多孔件3组成燃气发生器,其内腔称为第一压力腔71 ;多孔件3外壁、壳体2和干粉层围成第二压力腔72。在超音速燃气发生器内有一层薄膜帖覆。图4为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多孔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多孔件3的第一喷孔31分布在多孔件3的底部,第一喷孔31轴线与多孔件3轴向的夹角为0到90度。而第二喷孔32 分布在多孔件3的侧部。再参见图3所示,第二喷孔32的外侧朝向由干粉6的上平面与壳体2和多孔件3外壁围成的第二压力腔72。第二喷孔32的轴线与多孔件3轴向的夹角大于45度,例如为45到135度,特别的是第二喷孔32的轴线与多孔件3轴向的夹角可以为 90度,也就是第二喷孔32轴线与多孔件3径向的夹角为0度,这样的第二喷孔32可以被成为径向喷孔。再如图5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灭火装置第二喷孔的示意图,第二喷孔32为侧喷孔,并且朝一个方向倾斜,称为螺旋侧喷孔。在静态时,第一压力腔71和第二压力腔72的压力为零。当灭火装置接收到启动电流后,引发器4首先动作,快速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燃气,在第一压力腔71内迅速形成高压气体产物。燃气充满第一压力腔71,并且第一压力腔71不断增压。在达到第一压力腔薄膜的抗拉极限时,薄膜被高压气流冲破,第二喷孔32被打开,高温高压气体从第二喷孔32 高度喷出,并迅速充满第二压力腔72,达到第一压力腔71和第二压力腔72的压力的瞬间平衡。此时,第二压力腔72内有强烈的气流扰动,对与其接触的干粉灭火剂6进行粉碎并加速,该处的干粉得到充分的雾化,并在壳体2内扰动,活性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二压力腔72的出现,使得第一压力腔71内的压力可以通过侧第二喷孔32释放到第二压力腔72内,第一压力腔71内的峰值压力降低约20% -35%,直接降低了对多孔件3的材料强度要求,降低了多孔件3加工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艺成本。燃烧继续进行,第一压力腔71、第二压力腔72内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得整个壳体2 内的压力不断升高。由于干粉灭火剂6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压力会通过干粉灭火剂6传递到挡板5处。直至达到并超过挡板5的抗拉极限时,挡板5被冲破,干粉灭火剂6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离开灭火装置射向火场。此时,在第二压力腔72周围的干粉灭火剂6也随着被第一压力腔71激活的干粉灭火剂6 —起高速喷向火场,而不是现有技术一样由自由落体式掉落或者成为残留干粉。在高速惰性气流和高速干粉射流的作用下,火情被控制并被瞬间熄灭。在此过程中干粉灭火剂6的干粉完成了二次细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干粉受到高速射流的作用被高速推挽,形成高速干粉流,由于干粉与空气的速度差,干粉被撕碎成干粉微粒子。高速射流的覆盖面较大,位置靠近第二喷管喷出来的高速射流方向指向壳体内壁,部分干粉在高速射流作用下,撞击到壳体内壁上,干粉颗粒因碰撞而产生干粉微粒子。干粉自身加速向下运动,高速射流推干粉到被保护物资或地面上,干粉颗粒因碰撞而产生干粉微粒子。多孔件的第一喷管和第二喷管喷射出来的高速射流呈锥状射出,各个射流锥都相互交叉,干粉在射流推动下,组成两股类似的干粉流在交叉处碰撞,每股干粉刘都形成干粉微粒子。第二压力腔产生的螺旋气流会使与其向接触部分的干粉颗粒沿装置主轴旋转并高速向下运动。做旋转运动的干粉颗粒与做直线运动的干粉颗粒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而产生干粉微粒子。因为第二喷孔的存在,使得灭火装置内的干粉灭火剂能被充分激活,灭火效能得到提高,相同型号的灭火装置,其保护面积扩大15% —2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灭火装置可以增加干粉前冲时的动能并使现有技术未能被完全利用的干粉得到充分利用,使有效保护面积扩大,灭火距离增加,提高了干粉的灭火效能;第二压力腔激活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被超音速气流活化的干粉,使它们能获得足够的速度和能量,参与灭火过程,使残留干粉量明显减少;而且由于第二压力腔降低了燃气发生器内的峰值压力,对制作多孔件的材料强度要求也相应降低,同时也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装置包括:顶盖;壳体,与所述顶盖相连接;多孔件,容置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顶盖相套接,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具有第一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顶部喷射气体,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具有第二喷孔,用于从所述多孔件的侧部喷射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楚先赵红岩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兰德森茂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