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人工繁殖和幼鲵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91871 阅读:6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鲵的人工繁殖和幼鲵的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在原生态区建造大鲵生态养殖场,养殖池水来源于原生态区溪流水,雄性大鲵采取生态养殖分池分级饲养,雌性大鲵采取室内人工养殖方法,通过水质、水温的控制和适时的营养调配对雄性亲鲵进行特别培育,使雄性大鲵的精子活力得以提高,再通过亲本的选优和人工催产、人工受精方法使大鲵的繁殖率进一步提高;繁殖的幼鲵分三个时段分级培育,在饲养过程中一并进行疾病防御。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能够使大鲵人工繁殖的获产率达到90%以上,人工受精率达到80%以上,孵化率达到83.51%以上。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足以提高大鲵的种群数量,继而实现大鲵的规模化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动物繁殖和养殖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大鲵的人工繁殖和幼鲵 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大鲵(Andriasdavidinus)是中国大鲵(Chinese Giant Salamander)的简称, 俗称娃娃鱼,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食肉性动物,有生物界活化石之称,是中国珍稀名贵特 产,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大鲵在野生环境中,一般多喜 栖居与石灰岩层的阴河、暗泉及有水流的山溪穴洞内。成鲵多为单独栖居和活动,不集群。 野生大鲵好静、怕光、慑声、喜清水畏浊水。大鲵分布最多的是石灰岩地层,海拔一般300 1500m左右,最高可达3000m,气候温凉湿润,日照少,云雾多,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2 17°C,大鲵生活的地区,河水一般不结冰,pH值常在5 7. 5。大鲵性成熟晚,到六至七周龄 才开始第一次繁殖,大鲵为卵生,体外受精,一年产卵一次。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鲵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该物种,人们对大鲵的养 殖和繁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可是进展缓慢,成效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通过该方法不仅 能够大幅度提高大鲵的繁殖率,进而能够实现大鲵的规模化养殖。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大鲵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1.场地选择和生态养殖池建造在海拔高度为800 1200m的原生态区建造一个大鲵生态养殖场,场内有蓄水池 和生态养殖池,池水来源于原生态区溪流水,雄性大鲵采取生态养殖分池分级饲养,雌性大 鲵采取室内人工养殖方法;2.水质、水温控制通过蓄水池调节,保证流入养殖池中的水清澈、透明,pH值在6. 5 7. 3之间,溶 解氧在5. 6mg/L以上,化学耗氧量在1. 2mg/L以下,水温为10 25°C。3.雄性亲鲵的培育3 5月,以营养丰富的饵料投喂,以鲜活鲫鱼、泥鳅和虾为主食,以鱼块为辅食, 每周投喂1次,全天M小时保持常流水,以促进和刺激大鲵性腺发育;6 7月初,以鲜活 野杂鱼或鱼块主,每3-5d投喂1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9 11月,以高蛋白、 高脂肪的动物性饵料投喂。4.亲本的选择选择无病、体质健壮、6龄以上的雌性大鲵和5龄以上的雄性大鲵。5.人工催产保持水温在16°C 22°C,分别向雌雄大鲵注射人工激素,催产用激素为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加垂体,注射时先将两种 激素混合,一次性注射。注射剂量根据大鲵体重成熟度而定,一般雌性药量为HCG800 1500IU/kg, LRH-8 15ug/kg ;对雄性的注射剂量减半。注射时从后脚长8 10厘米背侧 肋沟间进针。催产后的大鲵亲本喂养于光线昏暗的池中,并用微流水刺激催产后的大鲵亲 本。6.人工受精催产后第4天开始检查雄性大鲵的精子质量,对所产精子活性高的大鲵作好标 记,届时用于人工受精;待雌性大鲵在池中开始产出卵带后,将大鲵卵带拉出,放于光滑无 水的盒中,再将人工挤出的大鲵精液覆盖于卵带上,略加稀释液,轻轻搅动后分装于孵化器 中,保持温度18. 5士0. 510-20分钟后再次搅动一次,然后放入流水池中增氧孵化,大鲵 受精卵经过27 35天发育过程,孵化出幼苗。幼鲵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刚孵化出的幼鲵放在细密的网箱中,浮于水中, 水深为3 5厘米;当幼鲵长至10 15厘米时,将幼鲵从网箱中取出放入大鲵养殖池的幼 鲵池中喂养,水温不超过22°C,水深保持在5 10厘米,主要以鱼虾、肉泥为饵料;当幼鲵 成长至25 30厘米时,以活体小杂鱼、泥鳅等为饵料,水深保持在7 10厘米进行喂养,并 应经常更换食物,保持新鲜,保持水质清洁;在饲养过程中,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 例5 幻全池泼洒1次,当出现疾病时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和相应的方法用药治疗。本专利技术采用生态养殖方法使雄性大鲵的精子活力得以提高,通过人工催产方法克 服了成年大鲵雌雄发育不同步的缺陷,并通过人工受精及孵化使大鲵繁殖率得到了进一步 提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使大鲵人工繁殖的获产率达到90%以上,人工 受精率达到了 80%以上,孵化率达到了 83. 51%以上。通过本专利技术方法足以提高大鲵的种 群数量,继而实现大鲵的规模化养殖。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场地选择和生态养殖池建造在秦巴山区海拔高度为800 1200m的地段选择一个旁边有河流的空闲地,建 造一个大鲵生态养殖场,场内有蓄水池和生态养殖池,养殖场周围人烟稀少,无污染,旁边 的河流中水质清新,高氧透明,河水能常年流入该养殖场的蓄水池中。养殖池水深度为 20-30cm,池水落差在5%左右,形成人工溪流,有流水声,池底铺设有粗沙和小卵石,两边有 水草,池中分段设置有大鲵栖息洞穴,2.水质、水温控制通过蓄水池调节,保证流入养殖池中的水清澈、透明,pH值在6. 5 7. 3之间,溶 解氧在5. 6mg/L以上,化学耗氧量在1. 2mg/L以下,水温为10 25°C。3.雄性亲鲵的培育雄性亲鲵的培育是繁殖的重要环节,分为三个阶段。3. 1春季培育阶段3 5月,随着水温逐步升高,大鲵摄食量会逐步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性腺开始发育,此阶段须以营养丰富的饵料投喂,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食,以鱼块为辅食,每周投喂1 次,全天M小时保持常流水,以促进和刺激大鲵性腺发育。3. 2产前培育产前培育好坏关系到亲体成熟率高低,从而影响到人工繁殖率。6 7月初,由于 水温上升快(一般在17-22°C ),雄性亲鲵性腺的发育速度加快,性腺成熟系数增大,需要摄 取良好营养物质补充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此阶段须以鲜活野杂鱼或鱼块为主,每3-5d 投喂1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为加速性腺发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环境条件。3. 3秋季培育9 11月,这一阶段水温一般在16-18°C,正是大鲵最佳生长阶段,亲鲵产后体质 虚弱,需要补充大量营养,促进体力恢复,此阶段须以高蛋白、高脂肪的动物性饵料投喂,积 累脂肪为下一年的繁殖和越冬打好基础。4.亲本的选择大鲵亲本达到生理和形态上的精子和卵子同步成熟,以及精子和卵子的高活性质 量是进行人工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成熟健康的亲鲵是进行大鲵人工繁殖的基本条件。亲 鲵选择标准一般是无病、体质健壮、达到性成熟年龄,试验用亲鲵全部来源于仿生态养殖的 子一代大鲵成体,而且要求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雌性大鲵年龄要求在6龄以上,雄 性大鲵则要求最低在5龄以上。成熟的雄性大鲵体形瘦长,泄殖孔长,泄殖孔周围沟内有突 起的乳白色小点,有的在泄殖孔周围肌肉突起;成熟的雌性大鲵体形肥短,泄殖孔周围无乳 白色小点,泄殖乳松软、放大,腹部明显涨大。5.人工催产人工催产的目的在于使雄性大鲵的排精与雌性大鲵的排卵保持同步,利于卵子受孕。当选择了性成熟的大鲵亲本以后,保持水温在20°C 22°C,分别向雌雄大鲵注射 人工激素促使产卵和排精。催产用激素为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 放激素类似物(LRH-A2),注射时先将两种激素混合,一次性注射。注射剂量根据大鲵体重成 熟度而定,一般雌性药量为HCG800 1500IU/kg,LRH-8 15ug/kg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鲵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1)场地选择和生态养殖池建造在海拔高度为800~1200m的原生态区建造一个大鲵生态养殖场,场内有蓄水池和生态养殖池,池水来源于原生态区溪流水,雄性大鲵采取生态养殖分池分级饲养,雌性大鲵采取室内人工养殖方法;(2)水质、水温控制通过蓄水池调节,保证流入养殖池中的水清澈、透明,pH值在6.5~7.3之间,溶解氧在5.6mg/L以上,化学耗氧量在1.2mg/L以下,水温为10~25℃;(3)雄性亲鲵的培育3~5月,以营养丰富的饵料投喂,以鲜活鲫鱼、泥鳅和虾为主食,以鱼块为辅食,每周投喂1次,全天24小时保持常流水,以促进和刺激大鲵性腺发育;6~7月初,以鲜活野杂鱼或鱼块主,每3-5d投喂1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9~11月,以高蛋白、高脂肪的动物性饵料投喂;(4)亲本的选择选择无病、体质健壮、6龄以上的雌性大鲵和5龄以上的雄性大鲵;(5)人工催产保持水温在16℃~22℃,分别向雌雄大鲵注射人工激素,催产用激素为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加垂体,注射时先将两种激素混合,一次性注射,注射剂量根据大鲵体重成熟度而定,一般雌性药量为HCG800~1500IU/kg,LRH-8~15ug/kg,对雄性的注射剂量减半,注射时从后脚长8~10厘米背侧肋沟间进针,催产后的大鲵亲本喂养于光线昏暗的池中,并用微流水刺激催产后的大鲵亲本;(6)人工受精催产后第4天开始检查雄性大鲵的精子质量,对所产精子活性高的大鲵作好标记,届时用于人工受精;待雌性大鲵在池中开始产出卵带后,将大鲵卵带拉出,放于光滑无水的盒中,再将人工挤出的大鲵精液覆盖于卵带上,略加稀释液,轻轻搅动后分装于孵化器中,保持温度18.5±0.5℃,10-20分钟后再次搅动一次,然后放入流水池中增氧孵化,大鲵受精卵经过27~35天发育过程,孵化出幼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金李苗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汉水大鲵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