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6863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圆形触控面板,运用表面电容触控面板的技术,制作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触控面板,再将串联电极链串接成圆形或椭圆形,并配置偶数倍的控制电极,以透过串联电极链建构出圆形触控面板的圆形均匀电场、拓圆形触控面板的椭圆形均匀电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圆形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触控面板,有电阻式与电容式两种。其中,电阻式又分为早期的四线电阻式与五线电阻式、六线或八线电阻式,电容式又区分为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SCT)与 身寸 % ^ ζ (Projective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PCT)。其中,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又可称为数字式触控技术,而电阻式及表面电容式触控面板可概称为模拟式触控技术。传统的模拟式触控技术,透过边缘四周的电阻性组件的图案配置,来设法建立均勻的等位电场。在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应用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形下,目前的技术多朝如何能让边缘四周的电阻组件所占空间缩小,并且,更要求达到更平缓的边缘等电位场,让触控面板的准确度提高,可用范围更大。如图1所示者,其为公知的五线式触控面板的架构10示意图。位于外部的电压控制部(未划出)通过电极板PA、PB、PC与PD透过电极线,连接至导电层11的四个电极 A、B、C与D,电极板PE则为连接至触压层(未划出)者。其中,由四边串联电极链CAR-YU、 CARYD、CAR-XR、CAR-XL所包围的导电层的部份即为可触碰区域。四个电极A、B、C与D再透过导电层11的四边串联电极链CAR-YU、CAR-YD、CAR-XR、CAR-XL,通过电压控制部的电压控制,形成均勻的矩形电场分布,以作为电阻式或者表面电容式触控位置侦测之用。在串联电极链的设计上,则以可以让靠近串联电极链的部分能够构成均勻化的平行电场为设计的考虑。目前,公知技术有许多不同的设计。其中,最常见的为Z型电极的设计。请参考美国专利公开号第6,593,916案,其说明了一种具有多重平行连接于触感区域的外围上一序列电阻器链路中每一电极的触感屏幕,其揭露了两种运用线性绝缘区的方式来改善边框区域所产生的电位“涟波”效应,如图2A与图3A所示者。其中,图2A的图案,串联电阻链由串联电极40串联形成于导电层上而构成间隙44所构成,串联电极40之间的间距为S,其包含有外部部份与内部部分,如图中的外部部份为38、41、43等,而内部部分42。而其内部部分则采取每两个间隙44处形成两个绝缘间隙45的方式,其中一个绝缘间隙45位于间隙44处,而绝缘间隙45的间隔有不连续电阻46,其长度略相等,其距离则为S’,等效电阻如图2B所示者。图3A的图案,其串联电阻链由串联电极48、50串联形成于导电层上而构成间隙M 所构成,串联电极48、50的间距为S,其包含有外部部份与内部部分。而其内部部分则采取每两个间隙讨处形成两个绝缘间隙阳的方式,每个绝缘间隙55均位于串联电极的内部部分,而绝缘间隙55的间隔有不连续电阻56,其长度略相等,其距离则为S’。其等效电阻如图;3B所示者。接着,请参考美国专利公开案第2006/0119587号,其揭露了另一种改良的电极图案,如图4A所示者。其中的串联电极链145由串联电极105串联形成于导电层上而构成间隙125所构成,串联电极105包含有外部部份110与内部部分115,外部部份110与内部部分115形成一空隙120。其内部部分115则采取每两个间隙125处形成两个绝缘间隙131 的方式,而绝缘间隙131之间有不连续电阻130,其长度略相等,且在串联电极105的间隙 125处并设计有一导电岛140穿插于绝缘间隙间,以改善涟波效应。不连续电阻130的电压若为VN,VN+1,则位于其间的导电岛140的电压则可平均化为(VN+VN+l)/2,其等效电路见图4B。以上的不同电极图案的改进,均在方形均勻电场的设计考虑下的产物。对于目前触控面板的广大应用来说,有所不足之处。例如,以上的设计,无法满足圆形或者椭圆形触控面板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以上公知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圆形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 一导电层、多个控制电极与串联电极链。其中,导电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具有一圆形接触区。 控制电极形成于该圆形接触区的周边。串联电极链包含有多个串联电极,形成于该导电层的该圆形接触区的周边并与该些控制电极连接而环绕该圆形接触区,于该些控制电极外加电压时形成一圆形电场,每个该串联电极具有面对该圆形接触区的一内部部分,相邻的该些串联电极间具有一间隙。其中,一不连续电阻链,包含多个不连续电阻,形成于该导电层上的该串联电极的该内部部分而环绕该圆形接触区。其中,一第一均化电极链,由多个第一均化电极间隔形成,位于该不连续电阻链靠近该内部接触区的边缘,以均勻化该不连续电阻的输出电压。其中,一第二均化电极链,由多个第二均化电极间隔形成,位于每两个该第一均化电极的间隔处,以均勻化该第一均化电极链的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均化电极包含有一横杆部与一直杆部,该第二均化电极并与该第一均化电极的直杆部底端平行排列并形成一间距。本技术另提供一种椭圆形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导电层、多个控制电极与串联电极链。导电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具有一椭圆形接触区。多个控制电极,形成于该椭圆形接触区的周边。串联电极链包含有多个串联电极,形成于该导电层的该椭圆形接触区的周边并与该些控制电极连接而环绕该椭圆形接触区,于该些控制电极外加电压时形成一椭圆形电场,每个该串联电极具有面对该椭圆形接触区的一内部部分,相邻的该些串联电极间具有一间隙。其中,一不连续电阻链,包含多个不连续电阻,形成于该导电层上的该串联电极的该内部部分而环绕该椭圆形接触区。其中,一第一均化电极链,由多个第一均化电极间隔形成,位于该不连续电阻链靠近该内部接触区的边缘,以均勻化该不连续电阻的输出电压。其中,一第二均化电极链,由多个第二均化电极间隔形成,位于每两个该第一均化电极的间隔处,以均勻化该第一均化电极链的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均化电极包含有一横杆部与一直杆部,该第二均化电极并与该第一4均化电极的直杆部底端平行排列并形成一间距。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术人员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附图说明图1所示者,其为公知的五线式触控面板的架构示意图;图2A为公知技术用于触控面板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第一例;图2B为图2A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的等效电路;图3A为公知技术用于触控面板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第二例;图;3B为图3A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的等效电路;图4A为公知技术用于触控面板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第三例;图4B为图4A的导电边框电极图案的等效电路;图5A、5B其为本技术的圆形触控面板的第一、第二实施例;图6其为串联电极链的一实施例;图7其为将图5A、5B中,将Z型电极弧形化为Z弧形电极的示意图;及图8A、8B,其为本技术的椭圆形触控面板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符号说明10触控面板的架构11导电层40串联电极38、41、43外部部份42内部部分44间隙45绝缘间隙46、56不连续电阻48、50串联电极54间隙55绝缘间隙105串联电极110外部部份115内部部分120空隙125间隙130不连续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形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板;一导电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具有一圆形接触区;多个控制电极,形成于该圆形接触区的周边;及一串联电极链,包含有多个串联电极,形成于该导电层的该圆形接触区的周边并与该些控制电极连接而环绕该圆形接触区,于该些控制电极外加电压时形成一圆形电场,每个该串联电极具有面对该圆形接触区的一内部部分,相邻的该些串联电极间具有一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亦达江玖霖
申请(专利权)人:万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