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恒毅专利>正文

一种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86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包括:壳体:由上盖、下盖扣合而成;驱动装置:固定在壳体的下盖上,带动玩具飞碟前进、后退、左右转动,包括与壳体下盖固接的左、右驱动机芯及与其配合的轮子;飞碟发射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内的发射机芯,其顶部发射连杆伸出壳体上盖与飞碟组件配合;转臂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机壳下盖内且顶部伸出上盖的连杆提升及旋转机芯,其与转臂的大臂铰接配合带动连杆大臂提升及旋转;设置在转臂大臂及小臂连接处的提升连杆组件带动连杆组件小臂上下摆动;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提升及旋转机芯外缘的限位块及壳体上盖上的限位台阶限制转臂旋转位置;其为能够控制发射并可自动控制复位的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玩具行业,涉及一种飞碟玩具,尤其与一种能够 控制发射并可控制复位的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有关。技术背景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玩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遥 控玩具以不同的结构及玩法深受孩子及成人的喜爱,而现有的遥控飞 行玩具如遥控飞碟等一般均结构简单,其仿真效果不甚理想,且一般 的玩具飞碟只具有发射功能更无法自行回收复位,无法满足玩耍者需 要逼真、持久的玩耍乐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发射并可自动控制复 位的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上飞碟玩具,所述的飞碟玩具包括 一壳体由上盖、下盖扣合而成;一驱动装置固定在壳体的下盖上,带动玩具飞碟前进、后退、 左转、右转动,包括与壳体下盖固接的左、右驱动机芯,与左右驱动 机芯配合的轮子;一飞碟发射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内的发射机芯,其顶部发射连杆伸出壳体上盖与飞碟组件配合;一转臂控制装置包括一设置在机壳下盖内且顶部伸出上盖的连 杆提升及旋转机芯,其与转臂的大臂铰接配合带动连杆大臂提升及旋 转; 一设置在转臂大臂及小臂连接处的提升连杆组件带动连杆组件小 臂上下摆动; 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提升及旋转机芯外缘的限位块 及壳体上盖上的限位台阶限制转臂旋转位置;上述和各部件由摇控器控制设置在壳体内的驱动IC控制动作。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左、右两驱动机芯及与机芯配合的轮子,其 驱动装置的结构为一由左、右驱动机壳扣合而成的驱动机芯壳;一设置在机芯壳内的电机,电机带动一传动齿轮组转动,传动齿 轮组末端齿轮连杆伸出机芯壳外与轮子固接。所述的飞碟发射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内的发射机芯,发射机芯 的结构为 一由上下盖扣合而成的发射机芯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 机,电机转轴伸出下盖带动一组设置在下盖外的传动齿轮组转动,传 动齿轮给的末端齿轮杆伸出上盖固接一发射连杆,发射连杆顶端有 一螺旋斜面和止口 ,飞碟定位销靠螺旋斜面导向滑入止口安装在 飞碟座上。所述的转臂控制装置包括一设置在机壳下盖内且顶部伸出上盖的连杆提升及旋转机芯,旋 转机芯结构为 一由上下盖扣合而成的旋转机芯壳体, 一设置在壳体内的旋转电机,电机带动一组传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轴 伸出上盖与固接在提升机芯内的连接件固接带动提升机芯整体旋转;提升机芯结构为 一左右盖扣合而成的提升机芯壳体, 一设置在 旋转机芯壳体内的提升电机带动一组传动齿轮组转动,传动齿轮组的 末级齿轮杆与设置在提升机芯壳体内并向下穿过连接件及上盖的提 升花轴配合带动提升花轴旋转,提升花轴进而带动一组传动齿轮组转 动,该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与一曲柄及一摇杆配合,该曲柄及摇杆 分别与转臂的大臂铰接配合带动连杆大臂提升;一设置在转臂大臂及小臂连接处的提升连杆组件,其结构为连 杆组件大臂由左右盖扣合而成,设置在大臂壳体内的电机带动一组传 动齿轮组转动,该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带动一螺杆转动,螺杆进而 带动另一组传动齿轮组转动,该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与转臂的小臂铰接配合带动小臂上下提升;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提升及旋转机芯外缘的限位块及壳体上盖上的限位台阶限制转臂旋转位置。所述的齿轮传动组的末级齿轮杆与发射连杆间设有一离合器。 所述的飞碟壳体上下盖的扣合处及两驱动机芯壳体的扣合处均设有密封件以使该飞碟适合在水中动作,且各驱动电机均包覆在密封件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由遥控器控制驱动IC,可通过左右驱动机芯实现飞碟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通过发射机芯实 现控制飞碟的发射升空,通过控制旋转机芯实现转臂的左右旋转,通 过控制提升机芯实现转臂的升降,通过控制提升连杆机芯及连杆机 构,实现转臂头部的上下回转,木技术通过发射机构发射,然后 通过控制驱动装置及连杆控制装置带动转臂动作,使飞碟复位,继续 发射,往复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发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升及旋转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升及旋转控制装置传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升连杆组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述。如图l、图2所示, 一种水上飞碟玩具,所述的飞碟玩具包括一壳体l:由上盖ll、下盖12扣合而成;一驱动装置2:固定在壳体的下盖12上,带动玩具飞碟前进、 后退、左转、右转动,包括与壳体下盖固接的左、右驱动机芯21, 与左右驱动机芯配合的轮子22;一飞碟发射装置3: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内的发射机芯31,其顶部发射连杆伸出壳体上盖11与飞碟组件32配合;一转臂控制装置4:包括一设置在机壳下盖12内且顶部伸出上盖11的连杆提升及旋转机芯41,其与转臂42的大臂421铰接配合 带动连杆大臂421提升及旋转; 一设置在转臂大臂421及小臂422连 接处的提升连杆组件43带动转臂小臂422上下摆动; 一限位装置44, 包括设置在提升及旋转机芯41外缘的限位块441及壳体上盖上的限 位台阶442限制转臂旋转位置;上述和各部件由摇控器控制设置在壳体内的驱动IC控制动作。其驱动装置2如图3所示,包括左、右两驱动机芯21及与机芯 配合的轮子22,其驱动装置的结构为一由左、右驱动机壳2111、 2112扣合而成的驱动机芯壳211;一设置在机芯壳211内的电机212,电机212带动一传动齿轮组 213转动,传动齿轮组末端齿轮连杆214伸出机芯壳211外与轮子22 固接。所述的飞碟发射装置3如图4所示,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12内的 发射机芯31,发射机芯31的结构为 一由上下盖3111、 3112扣合而 成的发射机芯壳体311,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312,电机312转轴伸 出下盖3112带动一组设置在下盖外的传动齿轮组313转动,传动齿 轮组313的末端齿轮杆314伸出上盖3111固接一发射连杆315,发 射连杆315顶端有一螺旋斜面3151和止口 3152,飞碟定位销靠 螺旋斜面导向滑入止口 3152安装在飞碟座上,在所述的齿轮传动组313的末级齿轮杆314与发射连杆315间可设有一离合器316。 所述的转臂控制装置4如图5-图7所示,包括 一设置在机壳下盖12内且顶部伸出上盖的连杆提升及旋转机芯 41,其旋转机芯411结构为 一由上下盖41111、 41112扣合而成的 旋转机芯壳体4111, 一设置在壳体内的旋转电机4112,电机4112带 动一组传动齿轮组4113,传动齿轮组4113的末级齿轮轴4114伸出上 盖与固接在提升机芯412内的连接件413固接带动提升机芯412整体 旋转;提升机芯412结构为 一左右盖41211、 41212扣合而成的 提升机芯壳体4121, 一设置在旋转机芯壳体411内的提升电机4122 带动一组传动齿轮组4123转动,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杆4124与设 置在提升机芯壳体4121内并向下穿过连接件413及上盖的提升花轴 4125配合带动提升花轴旋转,提升花轴4125进而带动一组传动齿轮 组4126转动,该传动齿轮组的末级齿轮4127与一曲柄423及一摇杆 424配合,该曲柄及连杆分别与转臂42的大臂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用遥控飞碟玩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飞碟玩具包括:一壳体:由上盖、下盖扣合而成;一驱动装置:固定在壳体的下盖上,带动玩具飞碟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动,包括与壳体下盖固接的左、右驱动机芯,与左右驱动机芯配合的轮子;一飞碟发射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下盖内的发射机芯,其顶部发射连杆伸出壳体上盖与飞碟组件配合;一转臂控制装置:包括一设置在机壳下盖内且顶部伸出上盖的连杆提升及旋转机芯,其与连杆组件的大臂铰接配合带动连杆大臂提升及旋转;一设置在转臂大臂及小臂连接处的提升连杆组件带动连杆组件小臂上下摆动;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提升及旋转机芯外缘的限位块及壳体上盖上的限位台阶限制转臂旋转位置;上述和各部件由摇控器控制设置在壳体内的驱动IC控制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恒毅
申请(专利权)人:陆恒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