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薛命雄专利>正文

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及补碳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46894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及补碳方法,包括底座和主管道,该主管道右端用法兰将主管道密封,在法兰旁设有与主管道连通的输入管道,该主管道的左端通过法兰与输出管道连接;该主管道内设有与二氧化碳气管连接的气体释放管,该气体释放管周围还设置有气体释放的纳米孔。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实现对螺旋藻补碳方法,先用流量为80-200he/H水泵将螺旋藻培养液从输入管道输入,并调节阀门使二氧化碳进气管压力为0.5-0.7公斤,通过调节螺旋藻培养液输入量和二氧化碳进气量,使输出的螺旋藻培养液的pH值在8.6-10.0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节约气源、消除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和螺旋藻补碳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藻类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深青色的丝状微藻,这是一种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看清楚的,由多细胞单列构成的纤细螺旋状藻体。在生物学分类上,螺旋藻归属于蓝藻门、蓝藻纲、段殖体目、颤藻科、螺旋藻属。微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水生生物有机体,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首先是螺旋藻所使用的是最简单的投入物一7jC,可以反复利用;最廉价的投入物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环境中最丰富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的投入物祗是少量作为氮源的尿素或硝酸盐,以及钾盐等其它极少量的盐类,从而可以生产出高产率和优质的蛋白质营养物。合理利用螺旋藻的光合作用原理,用(X)2为碳源培养螺旋藻,由于培养液中吸收 CO2的量与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时,不会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培养液PH值保持不变。 光合作用吸收利用(X)2的量和添加的(X)2的量(被培养液吸收的而不是提供的C02,CO2补充多少培养液吸收多少,由培养液的特性和添加工艺决定)相同,碳源利用率为100%。螺旋藻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最显著的变化是pH值,主要是由于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利用CO2所引起的。螺旋藻的生长繁殖需要较高的PH值,但超过PH10. 5藻体就会死亡,为了维持螺旋藻正常生长,保持培养液适宜的pH值为8. 6-10. 0范围是至关重要的, 要达到这一要求最有效的措施是向培养液输送C02。由于螺旋藻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生长和健康的物质,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螺旋藻的人工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在对螺旋藻补碳装置及补碳方法也不断进行更新。目前专利申请号为200720090846. 6,公开了一种池养螺旋藻二氧化碳气体循环释放装置。该装置是在养殖池底部设置一个下凹的气体释放池,池底部设置有二氧化碳气体释放管,池上面设置有气体收集罩等。该申请的螺旋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起一定的作用,但该装置密封性能差,浪费二氧化碳气源,对调节PH 的效果不明显。研制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将会得到广大螺旋藻养殖企业的欢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克服目前螺旋藻培养过程,二氧化碳气体释放装置存在密封性能差,浪费二氧化碳气源及调节PH的效果不明显的缺点。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该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1上面主管道2,具体技术方案是在主管道2右端用法兰5密封,又在法兰5旁设置有与主管道2相连通的螺旋藻培养液输入管道6,该主管道2的左端通过法兰12与螺旋藻培养液输出管道13相连接;所述的主管道2内设置有与二氧化碳气管4相连接的气体释放管7 ;所述的气体释放管7周围还设置有无数个气体释放的纳米孔8 ;该气体释放管7的左端用法兰9密封后,又通过固定杆10与法兰12的固定板11连接;该气体释放管7的右端与二氧化碳进气管4 一端连接,而二氧化碳进气管4另一端穿过法兰5与气管阀门3相连接。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实现对螺旋藻补碳方法,先用流量为 80-200T/H水泵将螺旋藻培养液从输入管道6输入,当主管道2充满螺旋藻培养液后,打开二氧化碳进气管4的气管阀门3,并调节气管阀门3使二氧化碳进气管4的压力为0. 5-0. 7 公斤;二氧化碳气体在主管道2内与螺旋藻培养液猛烈碰撞,使螺旋藻培养液充分吸收主管道2内的二氧化碳;在整个螺旋藻补碳过程,通过调节螺旋藻培养液输入量和二氧化碳进气量,使输出管道13的螺旋藻培养液的PH值在8. 6-10. 0之间。采用上述措施的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节约气源、消除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和螺旋藻补碳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参考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知道它包括底座1和底座1上面主管道2,该主管道2右端用法兰5密封,又在法兰5旁设有与主管道2 相连通的螺旋藻培养液输入管道6,该主管道2的左端通过法兰12与螺旋藻培养液输出管道13相连接;该主管道2内设有与二氧化碳气管4相连接的气体释放管7,该气体释放管 7周围还设设置有无数个气体释放的纳米孔8,该纳米孔8是非常小的微孔,二氧化碳气体从纳米孔8释放后,使螺旋藻培养液得到均衡的吸收;该气体释放管7的左端用法兰9密封后,又通过固定杆10与法兰12的固定板11连接,该固定板11是与法兰12相连的中心上一块固定板,是用于固定气体释放管7的左端,该螺旋藻培养液可以从固定板11的两旁的管道孔14流过。该气体释放管7的右端与二氧化碳进气管4 一端连接,而二氧化碳进气管 4另一端穿过法兰5与气管阀门3相连接,该气管4穿过法兰5处装有密封垫,防止螺旋藻培养液外流出。本专利技术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实现对螺旋藻补碳方法,先用流量为80-200T/H水泵将螺旋藻培养液从输入管道6输入,当主管道2充满螺旋藻培养液后, 打开二氧化碳进气管4的气管阀门3,并调节气管阀门3使二氧化碳进气管4的压力为 0. 5-0. 7公斤。二氧化碳气体在主管道2内与螺旋藻培养液猛烈碰撞,使螺旋藻培养液充分吸收主管道2内的二氧化碳。在整个螺旋藻补碳过程,通过调节螺旋藻培养液输入量和二氧化碳进气量,使输出管道13的螺旋藻培养液的PH值在8. 6-10. 0之间即可。本专利技术气体释放的纳米孔8,可以委托专业厂家进行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1)上面主管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道(2)右端用法兰(5)密封;在法兰(5)旁设置有与主管道(2)相连通的螺旋藻培养液输入管道(6),该主管道(2)的左端通过法兰(12)与螺旋藻培养液输出管道(13)相连接;该主管道(2)内设置有与二氧化碳气管(4)相连接的气体释放管(7);所述的气体释放管(7)周围还设置有无数个气体释放的纳米孔(8)。

【技术特征摘要】
1.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1)上面主管道O),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道( 右端用法兰( 密封;在法兰( 旁设置有与主管道( 相连通的螺旋藻培养液输入管道(6),该主管道O)的左端通过法兰(1 与螺旋藻培养液输出管道(1 相连接;该主管道O)内设置有与二氧化碳气管(4)相连接的气体释放管(7); 所述的气体释放管(7)周围还设置有无数个气体释放的纳米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藻培养管道式二氧化碳补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释放管7的左端用法兰(9)密封后,又通过固定杆(10)与法兰(1 的固定板(11)相连接;该气体释放管(7)的右端与二氧化碳进气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命雄
申请(专利权)人:薛命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