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23157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包括状态切换电路和工作模块,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工作模块具有待机电源输出端和开机状态输入端,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在待机状态下输出待机电源并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切换到开机状态。所述电路能够使电视机快速从待机状态切换到开机状态,同时电路结构简单且电路成本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视机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
技术介绍
电视机作为人们生活中获取新闻时事和休闲娱乐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已变得不可或缺,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后来的彩色电视,目前电视机正经历由模拟电视机向数字电视机过度的阶段。在现有的电视机系统中,关机分为软关机和硬关机,所谓软关机就是使用遥控器或者电视机上的按键使其进入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电视机处于低功耗的工作状态,此时消耗的功率即所谓的待机功率。所谓硬关机,即交流关机,当交流关机后,彻底切断交流电源,此时机器消耗的功率为零。在目前的数字电视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复杂和数字电视本身的特性,导致系统从待机到开机工作之间的状态切换需要较长的时间,当电视机刚被控制进入待机状态,然后又马上被控制开机时,由于系统延时,电视机往往来不及反应,从而容易对电视机内部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制造商们在现有的电视机电路系统中增加了单片机芯片,通过所述单片机芯片来控制缩短电视机从待机状态切换到开机状态的时间,从而避免电视机状态切换过慢而对电子元件造成损坏。然而,由于单片机芯片的成本相对一般的电子元件要高很多,因此不能实现在较低成本的前提下缩短电视机状态的切换时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所述电路能够使电视机快速从待机状态切换到开机状态,同时电路结构简单且电路成本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包括状态切换电路和工作模块,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工作模块具有待机电源输出端和开机状态输入端,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在待机状态下输出待机电源并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切换到开机状态。较佳地,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及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第三电阻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极,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射极,所述第四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一、第三三极管的射极分别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极分别连接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较佳地,还包括一电容,所述电容连接于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地之间。较佳地,所述第一、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较佳地,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包括状态切换电路和工作模块,所述工作模块在待机状态下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提供待机电源作为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快速切换到开机状态,此外,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由三极管来实现,从而电路结构简单且成本低。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所述电路能够使电视机快速从待机状态切换到开机状态,同时电路结构简单且电路成本低。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1包括状态切换电路10和工作模块20,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具有输入端IN和输出端OUT,所述工作模块20具有待机电源输出端STB和开机状态输入端PW_0N,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与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PW_0N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STB在待机状态下输出待机电源并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提供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入端IN输入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PW_0N,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20切换到开机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 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三三极管Q3,所述第一电阻 Rl的一端连接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入端IN、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 Bi,所述第二、第三电阻R2、R3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STB,所述第二电阻R2 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极Cl,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射极E2,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极Cl与所述第二三极管 Q2的基极B2之间,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极Cl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B3之间,所述第一、第三三极管Ql、Q3的射极El、E3分别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极C2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极C3分别连接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 OUT。可选地,还包括一电容C,所述电容C连接于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与地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三三极管Ql、Q3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且为PNP型三极管。下面参考图1对本技术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1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描述,具体如下在待机状态下,所述工作模块20输出5V的待机电源作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工作电源,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入端IN受微处理器(图未示)的控制;当所述微处理器输入高电平到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入端IN时,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Ql、Q2导通,此时,5V的电压经过所述第二三极管Q2流向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从而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输出一个开机启动信号给所述工作模块20的开机状态输入端 PW_0N,进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20进入开机工作状态;当所述微处理器输入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Q1、Q2截止,而所述第三三极管Q3导通,此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无电压经过,且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通过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极C3被拉低到地,从而所述工作模块20保持待机状态。综上所述,本技术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1包括状态切换电路 10和工作模块20,所述工作模块20在待机状态下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提供待机电源作为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入端IN为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的输出端OUT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PW_0N,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20快速切换到开机状态,此外,所述状态切换电路10由三极管来实现,从而电路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状态切换电路和工作模块,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工作模块具有待机电源输出端和开机状态输入端,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在待机状态下输出待机电源并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切换到开机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状态切换电路和工作模块,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工作模块具有待机电源输出端和开机状态输入端,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连接,所述待机电源输出端在待机状态下输出待机电源并为所述状态切换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当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输入高电平时,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输出开机启动信号到所述开机状态输入端,从而控制所述工作模块切换到开机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由待机快速切换到开机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及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状态切换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第三电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