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征仕专利>正文

活动叉鱼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14150 阅读:3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动叉鱼钩,包括钩架及活动叉,其中,所述活动叉呈可自转的连接于所述钩架上,且所述活动叉的两端往远离所述钩架的中心方向延伸出主叉和副叉,所述主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副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且所述主叉与所述副叉呈弯折设置,外界拉线穿过所述钩架并与所述副叉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活动叉鱼钩既能防止上钩的鱼逃跑,又能拓展其适用范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鱼钩,尤其涉及一种既能防止鱼逃脱又能拓展适用范围的活动叉鱼钩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从而为人们追求个性生活提供极其优异的条件。其中,钓鱼却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鱼具行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在鱼具行业中,鱼钩是钓鱼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钓鱼的效果。现有的鱼钩可以分为单侧方向鱼钩、三角方向鱼钩、弹簧式爆炸鱼钩(一个弹簧上四周插布满多个单侧方向鱼钩组成的)、八字吊向鱼钩(即是两个单侧方向鱼钩吊在一个杠杆的两头形成的)及绕固式多向鱼钩(四周多个单侧方向鱼钩固定好组成的)。 尽管上述的鱼钩五花八门,但是它们都是由基本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通过某种方式固定在一起的,它们均存在以下的不足。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钓鱼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由于鱼吞入上好鱼饵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并往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拉扯时,而捆绑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拉线产生如图1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力,借助平行线的反向力,故使鱼被鱼钩钩住,此时的固定叉刺入了鱼的肌肉内。但由于平行的向力反向力的缘故,当鱼的奋挣力Fl的方向刚好与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向力F2同向时,鱼就极易摆脱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固定叉对其束缚而逃跑。为了使得固定叉能更可靠的钓住鱼,故在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钩尖处开设有倒刺,该倒刺的幅值太小却难以防止鱼的逃脱,该倒刺的幅值太大又影响到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钩入鱼肉的深度,故使得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不能有效地防止上钩的鱼逃跑。同时,对于同一型号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它的大小已确定的,它只能钓鱼嘴的大小稍稍大于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直径的鱼。但对于大嘴鱼来说,由于大嘴鱼的嘴比较大,令大嘴鱼极易地将吞入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吐出来;而对于小嘴鱼来说,由于小嘴鱼不能吞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从而出现浮标不动鱼饵已被吃完的情况;因此,使得同一型号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适用范围极其有限。因此,急需要一种既能防止钓到的鱼逃跑又能拓展适用范围的活动叉鱼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叉鱼钩,该活动叉鱼钩一方面能防止钓到的鱼逃跑;另一方面能拓展其适用范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活动叉鱼钩,包括钩架及活动叉,其中,所述活动叉呈可自转的连接于所述钩架上,且所述活动叉的两端往远离所述钩架的中心方向延伸出主叉和副叉,所述主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副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且所述主叉与所述副叉呈弯折设置,外界拉线穿过所述钩架并与所述副叉连接。 较佳地,所述主叉的末端还设置有倒刺,能更稳地将鱼钩住,最大限度的防止鱼逃跑。较佳地,所述主叉与所述副叉的夹角为135度,改变主叉刺入鱼肉内的方向(即是 45度的折向力),因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借助平行的向力反向力钩鱼而导致鱼滑钩的缺陷。较佳地,所述主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为所述副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距离3倍,使主叉与副叉的设计符合杠杆放大原理,使得副叉处于张开时主叉呈收拢状态,而主叉张开时副叉处于收拢状态,且主叉张开的幅度大于副叉张开的幅度,相对于同一型号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来说,由于副叉张开的幅度直径小于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直径,而主叉张开的幅度直径又大于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直径, 故一方面使得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能进一步地克服现有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造成的鱼滑钩的缺陷;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地拓展了本技术活动叉鱼钩的适用范围。较佳地,所述钩架的底端固定设有单方向固定叉钩头,实现多种钓鱼的效果。较佳地,所述活动叉以所述钩架为中心呈对称的设置,达到最优的防止鱼滑钩的目的。较佳地,所述钩架的顶端向外延伸出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开设有第一引线孔,所述钩架的底端开设有第二引线孔,所述活动叉的副叉的末端对应开设有固线孔,外界拉线依次穿过第一引线孔和第二引线孔并固定在固线孔上。其中,通过上述的弯折部设置有第一引线孔,便于外界拉线做指定性的上下滑动;通过上述的第二引线孔,便于外界拉线做指定性的左右滑动;通过上述的固线孔,便于外界拉线与副叉的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活动叉呈可自转的连接于钩架上,活动叉的主叉到自转中心的距离大于副叉到自转中心的距离,且主叉与副叉呈弯折设置,从而使得主叉与副叉的设置符合杠杆放大原理,在蚯蚓的一端穿在主叉上,而蚯蚓的另一端夹在副叉与钩架的夹缝里后,因而使得主叉在自然状态下呈收拢状态,而副叉呈张开状态以便于鱼将活动叉吞入嘴里,在鱼将活动叉吞入嘴里并想跑或者想吐时,由于外界拉线产生的拉力促使主叉迅速张开,副叉迅速收拢,且张开的主叉的幅度直径大于鱼嘴的直径,从而使主叉的叉尖深深地刺进鱼嘴的肌肉内,因而有效地防止鱼因滑钩而逃跑。同时,对于同一型号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来说,由于本技术的副叉张开的幅度直径小于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直径,而主叉张开的幅度直径又大于该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的直径,故使得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相对于同一型号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具有更宽广的适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钓鱼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上的鱼滑钩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a至6c是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活动叉鱼钩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3,图3展示了本技术的活动叉鱼钩的第一实施例,在图3中,本实施例的活动叉鱼钩包括钩架11及一个活动叉12,其中,所述活动叉12呈可自转的连接于所述钩架11上,具体是,在活动叉12上开有安装孔、在钩架11上对应的开设有安装孔,然后借助连接件14将活动叉12连接于钩架11上以实现活动叉12既可自转又可绕钩架11转动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在活动叉12在开设转动孔,在钩架11凸设出一转轴,通过转动孔与转轴的配合以实现活动叉12在钩架11上自转的目的,且所述活动叉12的两端往远离所述钩架11的中心方向延伸出主叉121和副叉122,该主叉121邻近于钩架11的顶端,而副叉 122邻近于钩架11的底端,主叉121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12的自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副叉122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12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且所述主叉121与所述副叉122呈弯折设置,外界拉线2穿过所述钩架11并与所述副叉122连接。其中,为了更稳固地将鱼钩住以防止鱼逃跑,故在所述主叉121的末端还设置有倒刺(图中未示),更具体地,如下较优者,上述提到的主叉121与副叉122的夹角为135度以改变主叉121刺入鱼肉内的方向(即是45度的折向力),因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的单侧方向固定叉鱼钩借助平行的向力反向力钩鱼而导致鱼滑钩的缺陷。同时,上述提到的主叉121的末端到上述提到的活动叉12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为上述提到的副叉122的末端到上述提到的活动叉12的自转中心距离3倍以使主叉121与副叉122的设计符合杠杆放大原理,使得副叉122处于完全张开时主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动叉鱼钩,包括钩架及活动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叉呈可自转的连接于所述钩架上,且所述活动叉的两端往远离所述钩架的中心方向延伸出主叉和副叉,所述主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副叉的末端到所述活动叉的自转中心的距离,且所述主叉与所述副叉呈弯折设置,外界拉线穿过所述钩架并与所述副叉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征仕
申请(专利权)人:王征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