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洪铮专利>正文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97629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部设有折弯部并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后端设有后叉梁;连接在中轴上的立管的上端穿过并伸出后叉梁,与车座连接的鞍管的下端通过立管上端所设的开孔管盖插入至立管内;后叉梁的后端部分别与对称设置的后叉架固定连接,它还设有施力板,旋力板的前端通过插口插入鞍管内并固定在鞍管上、后端部架设在连接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更为合理、增速省力效果非常明显,比普通车省力可达70%以上,增速、增加载重量可达到近100%的效果,是一种没有污染、节约能源的较理想的绿色交通工具,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特别是一种能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00219478. 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车轴间分别装有重力驱动器,重力驱动器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弓形弹簧件,前端设有能与重力支撑杆连接的连接头,后端设有能安装于车轴的接口,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重力驱动器的连接头连接,车轴的外端分别固定在重力驱动器后端的接口中。该车在使用过程中使车的重心前移,将重力转化为动力, 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其存在的缺陷在于其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其省力、增速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省力、增速效果好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中轴、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前叉、立管和后叉架,其特点是所述的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斜梁的前部设有向上的折弯部,斜梁的前端连接在前管上;斜梁的后端固定设有后叉梁;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中轴(4)、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2,6),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1)、前叉、立管(13)和后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14),斜梁(14)的前部设有向上的折弯部(17),斜梁(14)的前端连接在前管(1)上;斜梁(14)的后端固定设有后叉梁(11);连接在中轴(4)上的立管(13)的上端穿过并伸出后叉梁(11),与车座连接的鞍管(12)的下端通过立管(13)上端所设的开孔管盖插入至立管(13)内,处于立管(13)内的鞍管(12)的上部套设有压簧圈(25)、下部固定设有挡簧圈(23),压簧圈(25)和挡簧圈(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中轴(4)、车座和安装在前后车轴上的前后车轮(2,6),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1)、前叉、立管(13)和后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梁为向后上方倾斜的斜梁(14),斜梁(14)的前部设有向上的折弯部(17),斜梁(14)的前端连接在前管(1)上;斜梁(14)的后端固定设有后叉梁(11);连接在中轴(4)上的立管(13)的上端穿过并伸出后叉梁(11),与车座连接的鞍管(12)的下端通过立管(13) 上端所设的开孔管盖插入至立管(13)内,处于立管(13)内的鞍管(12)的上部套设有压簧圈(25)、下部固定设有挡簧圈(23),压簧圈(25)和挡簧圈(23)上连接设有套在鞍管(12)上的弹簧(24);在鞍管(12)的下部、立管(13)的中部分别对应设有插口(22);后叉梁(11)的后端部分别与对称设置的后叉架固定连接,所述的后叉架包括与后叉梁 (11)固定连接的上叉杆(9)、与上叉杆(9)平行的下叉杆(5)、以及连接上叉杆(9)和下叉杆 (5 )的斜叉杆(7 ),上叉杆(9 )和下叉杆(5 )的前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斜叉杆(7 )上固定设有连接在后车轴上的叉板(8 );下叉杆(5 )的前端固定在立管(13 )上,在对称的2个下叉杆 (5)的前端上还固定设有连接板;它还设有施力板(10),旋力板(10)的前端通过插口(22) 插入鞍管(12)内并固定在鞍管(12)上、后端部架设在连接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在下叉杆(5)与中轴(4 )上还连接设有平叉杆(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铮
申请(专利权)人:张洪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