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9113 阅读:147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秋千装置,包含:一支撑座、一悬挂在支撑座下方的摆荡单元、一安装在摆荡单元上的坐椅单元、一搭接在支撑座上方的顶篷,以及一围绕并垂挂在支撑座周围的垂幔单元。其中支撑座包括四根直立并界定出一矩形区间的脚柱,以及一固定地连结在该等脚柱间并邻近上方的顶框,而该摆荡单元可前后摆荡地悬挂在顶框的下方。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脚柱是独立分开且直立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除了具有较佳支撑稳固性外,其制造时的尺寸大小也不会受到结构的限制,而该等顶篷及垂幔单元的设计,也可以防止秋千装置摆放在室外时乘坐者遭到蚊虫叮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秋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较佳支撑稳固性,且摆放在室外时可防止乘坐者遭到蚊虫叮咬的秋千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以往秋千装置1在设计上大致包含一架设在地面上的支撑座11、一介于支撑座11的两左右间隔脚架111间的摆框12、一对将摆框12以可前后摆荡方式悬挂在支撑座11的一横梁112下方的悬吊件13、一架设在该摆框12上并随该摆框12前后摆荡的坐椅单元14、以及一搭接在支撑座11上方的遮篷15。每个脚架111都具有一前脚杆113、一后脚杆114、数根连结在该等脚杆113、114间的脚连杆115,以及将脚杆113、114顶端固定地连结的两螺丝116,该等脚杆113、114的顶端是逐渐地靠拢,底端则是逐渐地分开,以便扩大支撑座11底部的支撑面积,使秋千装置1在前后摆荡时更为安全。以往秋千装置1为了增加摆荡使用时的安全性,其是在两个「人」形的脚架111上方搭设该横梁112,借由该等脚杆113、114底部逐渐扩大的设计,来增进整个支撑座11底部的支撑面积。这种侧面呈三角形的脚架111,虽然可以扩大底部的支撑面积,但是同组脚架111的脚杆113、114底端的宽度,事实上是受到脚杆113、114长度的限制,也就是说,该等脚杆113、114的顶端必需邻近靠合一段适当长度后才能逐渐地扩大,故其实际可展开宽度有限,无法提供较佳的支撑稳固性,造成此种侧面呈三角形的脚架111,仅适合运用在较小型的秋千装置1上,在使用的范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以往秋千装置1虽然搭设有遮篷15,但是一般秋千装置1大都摆放在蚊虫较多的室外,当使用者在坐椅单元14乘凉时,必需随时注意蚊虫,在使用上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稳固性佳,且适合制作成各种尺寸大小的秋千装置。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蚊虫靠近的秋千装置。本技术的秋千装置包含一支撑座、一悬挂在支撑座下方的摆荡单元,以及一安装在摆荡单元上的坐椅单元。本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该支撑座包括四根直立并界定出一矩形区间的脚柱,以及一固定地连结在该等脚柱间并邻近上方的顶框,而该摆荡单元可前后摆荡地悬挂在顶框的下方。由于该等脚柱是独立分开且直立设置,故本技术除了可以提高支撑稳固性外,其制造时的尺寸大小也不受限制,而适合制作成大型或小型的秋千装置。本技术的次要特点是该秋千装置还包含一搭接在支撑座上方的顶篷,以及一垂挂在支撑座四周围的垂幔单元,借由该顶篷及垂幔单元的设计,可以将坐椅单元圈围在一个防止蚊虫进入的区间,防止秋千装置摆放在户外时乘坐者遭到蚊虫的叮咬。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以往秋千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秋千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立体分解图,单独显示该秋千装置的一支撑座、一摆荡单元及一坐椅单元间的对应关系;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立体分解图,单独显示该秋千装置的一顶框及一篷架的对应关系;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图,图中该坐椅单元位在一倚靠位置;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立体分解图,主要显示该秋千装置的一定位机构;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图,图中该秋千装置的数垂幔已被系收在数脚杆上;图8是一类似图5的组合侧视图,图中该等垂幔将要被垂放并展开;及图9是一类似图7的立体图,图中该等垂幔已被垂放并展开。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2、3、4,本技术秋千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支撑座2、一摆荡单元3、两定位机构4、一坐椅单元5、一顶篷6,以及一垂幔单元7。该支撑座2包括两根直立并左右间隔的前脚柱21、两根与前脚柱21同宽的后脚柱22、两个连结在前后间隔的脚柱21、22间的侧连接架23、一个连结在该等后脚柱22间并邻近下方的后连接架24,以及一个搭接在该等脚柱21、22上方的矩形顶框25,上述脚柱21、22并界定出一个上下等宽的矩形区间。其中该顶框25具有四个各别安装在脚柱21、22上方的脚柱接头251、四根固定地连结在相邻的两脚柱接头251间的衔接杆252、两根左右向延伸并固定在两支衔接杆252间的横连杆253,以及两根前后向延伸并左右间隔地固定在横连杆253间的悬挂杆254。该等脚柱接头251都具有一往顶框25的中央延伸的支管255,而该等衔接杆252都具有一连结在相邻的脚柱接头251间的主连段256,以及一和主连段256间隔的垂幔挂段257,而该等悬挂杆254都具有一往下垂放并具有一挂孔的挂板258。参阅图3、5、6,本技术的摆荡单元3包括两左右间隔的扶手31、一固定地安装在该等扶手31间的摆框32,以及两个左右间隔的悬挂件33。上述摆框32具有两根左右间隔的侧框杆321、一横向连结在该等侧框杆321前端间的前框杆322、一和前框杆322间隔的后框杆323,以及两个左右间隔并各别固定在该等侧框杆321内侧的架设片324。其中该等悬挂件33钩挂在支撑座2上同侧的挂板258下方。在实际的构造上,每个悬挂件33都包括一挂钩,以及两条顶端和挂钩连结而底端和扶手31连结的挂杆,但是前述设计是以往的技术,不再编号说明。本技术的定位机构4左右各一地安装在支撑座2及摆框32间,每个定位机构4都包括一固定地安装在该等侧连接架23中的其中一个上的固定管41、一可向摆框32枢摆地安装在固定管41上的定位插杆42,以及一固定地安装在摆框32的其中一侧框杆321上并具有一定位孔431的定位片43,也就是说,当定位插杆42插设在定位片43的定位孔431内时,该摆框32就无法前后摆荡,相反的,当定位插杆42被拆离定位片43的定位孔431时,整个摆荡单元3可以自由地前后摆荡。本技术的坐椅单元5包括一靠框51、两根将靠框51以可摆动方式架设在该等架设片324间的第一支轴52、一坐框53、两根将坐框53后端及靠框51前端以可枢摆方式连结的第二支轴54、一用来斜撑该靠框51的斜撑机构55,以及一铺设在靠框51及坐框53上的坐垫(图中未示出)。其中该坐框53邻近前方的位置是靠设在摆框32的前框杆322上,而该斜撑机构55具有两个固定地安装在摆框32的后框杆323上的定位座551、一可枢摆地架设在靠框51后方的斜撑杆552,以及两个可枢转地安装在定位座551上并可封闭该等定位座551的一开口朝前定位槽553的封闭座554。当坐椅单元5位在图5所示的一倚靠位置时,该斜撑杆552是架设在定位座551的定位槽553内,此时乘坐者可以倚靠地坐在铺设在坐框53及靠框51上的坐靠垫(图未示)上,而当坐椅单元5由图5转换到图3所示的一平躺位置时,该靠框51是架设在摆框32的后框杆323上,此时坐框53及靠框51躺平呈水平状,而斜撑杆552将往下垂放。参阅图2、4,本实施例的顶篷6包括一搭接在支撑座2的该等脚柱接头251间且中央往上隆起的篷架61、一搭接在该篷架61上方的篷罩62,以及数个粘扣单元63,其中该篷架61具有两个左右间隔的篷架接头611、四根连结在接头251、611间的篷撑杆612,以及一横向连结在该等篷架接头611间的篷连杆613,而该篷罩62是搭接在篷架61上,该等粘扣单元63则为粘扣带的形式,其是安装在脚柱21、22及篷罩62的四个角落处,使该篷罩62能够以可拆解的方式安装在支撑座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秋千装置,包含:一支撑座、一悬挂在支撑座下方的摆荡单元,以及一安装在摆荡单元上的坐椅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支撑座包括四支直立并界定出一矩形区间的脚柱,以及一固定地连结在该等脚柱间并邻近上方的顶框,而该摆荡单元可前后摆荡地悬挂在顶框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秋千装置,包含一支撑座、一悬挂在支撑座下方的摆荡单元,以及一安装在摆荡单元上的坐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座包括四支直立并界定出一矩形区间的脚柱,以及一固定地连结在该等脚柱间并邻近上方的顶框,而该摆荡单元可前后摆荡地悬挂在顶框的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秋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搭设在顶框上方的顶篷,以及一围绕该等脚柱的垂幔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秋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框具有四个固定地安装在脚柱上方的脚柱接头,以及数根连接在相邻的两脚柱接头间的衔接杆,每一根衔接杆都具有一主连段,以及一位在主连段下方并间隔的垂幔挂段,而该垂幔单元包括数片可移动地悬挂在该等垂幔挂段上的垂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秋千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垂幔都具有两片垂直设置的幔部,以及数条设置在该等幔部上方并挂绕在相邻的垂幔挂段上的粘扣绳。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秋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包括一搭接在该等脚柱接头间且中央部位往上隆起的篷架、一罩盖在篷架上的篷罩,以及数个可拆解地将篷罩搭接在该等脚柱顶缘间的粘扣单元。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秋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个安装在支撑座及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春荣
申请(专利权)人:欣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天津市电信IDC机房] 2015年04月08日 10:45
    秋千qiūqiān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