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炫目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6527 阅读:223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炫目薄膜,由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上的第一和第二硬化涂层构成,含有硬化树脂成份的第一硬化涂层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的一面或两面上,含有光硬化树脂和无机粒子成份的第二硬化涂层涂覆在第一硬化涂层上,并且在第一硬化涂层和第二硬化涂层中选择一层或两层中添加硅烷系列附着增进剂。第一硬化涂层和第二硬化涂层的厚度分别为2~10μm和0.5~3μm。第二硬化涂层中的无机粒子平均直径为0.5~5μm。附着增进剂的质量份数为对于总质量为100份的光硬化树脂中添加0.01~5份。无机粒子的质量份数为对于总质量为100的光硬化树脂中添加0.01~3份。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制作出的防眩目薄膜,既具有防目眩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透明均衡性和表面硬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薄膜材料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CRT显像管显示器、 等离子显示器、EL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上覆盖的防眩目薄膜。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液晶显示器或等离子屏等的显示面上,为在保护其屏面的同时防止画面之外的光线造成的眩目,在高分子透明膜上通常进行表面凹凸处理以起到防眩目作用。这种透明高分子膜上使用的表面凹凸处理,通常采用的是含有粒子的透明硬化涂层进行涂覆,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61-20915号,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64-51932号等。 但是,以往进行了表面凹凸涂覆的防眩目薄膜,难以做到既有防眩目功能又不影响显示屏的透明性,而且还要具有令人满意的表面硬度的特性。例如,上述含有粒子的透明硬化涂层,如果粒子的含量过大,雾感增大,透明性下降。如果含有量过低,光泽度上升,防眩目功能就会下降;如果粒子直径较小,雾感的增加被抑制,透明性增加。但是,如果硬化涂层的厚度不够薄,表面上的粒子难以形成凹凸,防眩目功能就会被减弱。如果硬化涂层的厚度过薄,又会发生表面硬度下降的问题。如果硬化涂层的厚度较厚,表面硬度效果好,粒子被埋没于硬化涂层内部,表面上难以形成凹凸,因而产生降低防眩目功能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一种既具有防眩目功能,透明性均衡,又具备出色的光学特性和表面硬度的防眩目薄膜。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01-83302号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具有防眩目功能和均衡的透明性,还兼备又硬化涂层的透明硬度薄膜,该专利提出了用含有1 15 μ m粒子的第1硬化涂层和含有5 50nm的第2硬化涂层,构成硬化涂层薄膜。但这里提出的技术方案中,使用的是大粒子,因此导致透明性下降,而且由于是由2个硬化涂层构成的,所以层与层之间的附着力也会产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了上述现有防眩目薄膜的缺陷,提供具有防眩目功能和透明性均衡、光学特性出色、同时层与层之间的附着力强劲的防眩目薄膜。同时,为了增进第1硬化涂层和第2硬化涂层之间的紧密附着力,至少在一层中添加含有硅烷系列附着增进剂。。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防炫目薄膜,由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上的第一和第二硬化涂层构成,含有硬化树脂成份的第一硬化涂层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的一面或两面上,含有光硬化树脂和无机粒子成份的第二硬化涂层涂覆在第一硬化涂层上,并且在第一硬化涂层和第二硬化涂层中选择一层或两层中都添加硅烷系列附着增进剂。上述附着增进剂是在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戊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七甲氧基硅烷、七乙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二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二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六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八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Y-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Y -甘油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Y -甘油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Y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硅氧烷寡聚物中选择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上述第一硬化涂层的厚度为2 10 μ m,第二硬化涂层的厚度为0. 5 3 μ m。上述第二硬化涂层中的无机粒子平均直径为0. 5 5 μ m。上述附着增进剂的质量份数为对于总质量为100份的光硬化树脂中添加0. 01 5份。上述无机粒子的质量份数为对于总质量为100的光硬化树脂中添加0. 01 3份。上述光硬化树脂组成中含有5 50%的丙烯酸树脂系列化合物、40 90%的有机溶剂,以及0.01 5%的光起始剂。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制作出的防眩目薄膜,既具有防目眩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透明均衡性和表面硬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防炫目薄膜结构示意;图中,1、透明高分子薄膜;2、第一硬化涂层;3、第二硬化涂层;4、无机粒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透明高分子膜1的一面或两面上依次涂覆透明的第一硬化涂层2和第二硬化涂层3,其中的第一硬化涂层中含有硬化树脂成份,如图1所示,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的一面上,当然也可以在透明高分子膜层的双面进行涂覆,第二硬化涂层中含有光硬化树脂和无机粒子4成份,其涂覆在第一硬化涂层上,并且为增加两个涂层之间的黏附力,在第一硬化涂层和第二硬化涂层中选择一层或两层中都添加硅烷系列附着增进剂。上述第一硬化涂层的最佳厚度为2 10 μ m,第二硬化涂层的最佳厚度为0. 5 3 μ m。第二硬化涂层中的无机粒子平均直径为0. 5 5 μ m。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采用的透明高分子薄膜,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2,6_萘、聚碳酸脂、聚乙烯、三聚醋酸纤维、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其中最好采用延展加容易工,特别是双向延展加工时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较出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薄膜层。为了增加高分子薄膜层与透明硬化涂层的附着性,最好在高分子薄膜参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形成打底层。上述透明高分子膜层的厚度,可以根据膜的材质适当选择,一般范围在25 500 μ m较恰当,50 300 μ m 的为最好。这里的光硬化树脂组成中含有5 50%的丙烯酸树脂系列化合物、40 90%的有机溶剂,以及0. 01 5%的光起始剂。附着增进剂的质量份数为对于总质量为100份的光硬化树脂中添加0. 01 5份,可以添加在第一硬化涂层或第二硬化涂层或两层中均添加。丙烯酸系列化合物,包括多功能基丙烯酸酯寡聚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多功能基丙烯酸酯寡聚体,可以采用丙烯酸胺酯寡聚体、环氧丙烯酸酯寡聚体、聚醚丙烯酸酯、聚脂纤维丙烯酸酯,或它们的混合物。丙烯酸酯单体可以采用二季戊四醇山梨糖醇六醋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五丙烯硫醇四丙烯酸酯、双五赤丁四醇五丙烯酸酯、五烷基三硝基甲苯三丙烯酸酯、五赤丁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甲基醇丙烷甲基三丙烯酸酯、三甲基醇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乙二醇二甲基、三苯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羟丙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酯、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丙烯酸酯、己内酯丙烯酸酯、三羟乙基丙烷丙烯酸酯,或它们的混合物,但不仅限于上述材料。上述寡聚体,是平均分子量10000以下的,最好是5000以下的聚合体。上述有机溶剂在本专利技术所属技术领用中,通常选择操作者容易使用的溶剂,但在选择时,要首先考虑对于光硬化型树脂的常用性、作业性、涂布性,考虑到这些问题,最好采用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戊醇、甲氧基乙醇、乙氧基乙醇、丁氧基乙醇、甲基乙基甲酮、甲基异丁基甲酮、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丙酮醇、标准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上述光起始剂通常采用广泛用于光硬化型树脂的起始剂,其中最好采用1-羟基-己烷基-苯基-酮、2-羟基-2-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炫目薄膜,由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上的第一和第二硬化涂层构成,其特征在于,含有硬化树脂成份的第一硬化涂层涂覆在高分子薄膜层的一面或两面上,含有光硬化树脂和无机粒子成份的第二硬化涂层涂覆在第一硬化涂层上,并且在第一硬化涂层和第二硬化涂层中选择一层或两层中添加硅烷系列附着增进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赞镐
申请(专利权)人:素塔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未知地区] 2012年07月10日 21:50
    我希望购买这个专利产品或加盟,我的电话是:1371894040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