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65592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包括电解槽、多个电极,多个电极固定设置于电解槽内,电极连接直流电源,电解槽内装有电解液;所述电解槽内壁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电极的卡槽,通过选择间隔卡槽的数目控制电极的间距。所述多个电极在电解槽内呈交错排列,在电解槽内形成蛇形流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证废水在电解槽中处理的时间最长,提高电解氧化的功效,并且能够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方法。
技术介绍
高浓度有机物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酚、醌、有机酸等有机物,这种工业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很高,自然降解很慢,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因而其排放都有严格的标准。为符合排放标准,需要在排放之前先对该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而苯酚及其转化后的各种酚类,处理尤其困难。目前对于含有酚类等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在一系列的混凝、高压等离子体放电处理、酸化、微电解等处理过程之后,采用直流电源、电解装置以及铁电极,对高COD的进水进行电解处理,在电化学氧化的同时进行电凝聚-电絮凝作用,从而达到使酚类降解的目的。现有的电解装置采用电凝聚法净化工业废水,即在外电源的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如铝或铁等金属)产生大量的金属阳离子,并进行水解反应形成氢氧化物的混凝剂, 混凝剂与胶体混合,使胶体脱稳、絮凝的过程。这种处理方法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溶解物、细菌、病毒以及其它微生物等的存在性质和状态,生成可以分离去除的大颗粒,以达到净化目的。如图1所示,阳极金属在外电源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阳离子Mn+,而水解反应生成了 0H-,Mn+与OH-结合形成M(OH)n混凝剂,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杂质、固体颗粒、胶体等成分混合,逐渐沉淀并与溶液分离;同时,由于水解反应生成了 H2,在H2溢出液面的同时,部分污染物也随之上浮。因而电凝聚法又被称作电凝聚-电气浮法。电解装置在电凝聚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如阳极金属的溶解、电场作用、电解产物在水中的分解、电解产物及水解产物和废水中物质发生物理化学作用,等等。但是,这些反应中,以电化学的电极反应为主。以铁电极为例,当电极间通以直流电或脉冲电时,发生如下的电极反应阳极Fe_2e — Fe2+阴极2H++2e—H2 个!^2+进入水中后,迅速发生水解反应,形成多种单核络合物。狗2+经过各种水解和缩聚反应后,可以形成多种复杂的单核或多核聚合离子,这些聚合离子会与废水中有机物等大分子发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电凝聚废水处理存在着多种作用机制,按机理不同主要可分为电解凝聚、电气浮和电解氧化和电解还原。一、电解凝聚电凝聚实际是金属阳极产生的狗2+及其各种聚合离子对废水的混凝作用。混凝的作用机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静电中和Fe的各种聚合氢氧化物一般带正电荷,因此它们的存在能消除或减弱废水中胶粒表面的净负电荷,使胶粒碰撞机会大大增加。当胶状粒子发生碰撞时,短距离作用的范德华力足以使胶粒间发生凝聚。(2)压缩双电层阳极溶解生成大量!^2+离子,废水中电解质浓度增大,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 使胶体微粒互相吸引而聚结。(3)吸附架桥Fe2+的水解和缩聚反应而形成高聚物。这种高聚物的结构是线性的,线的两端分别连着不同的微粒,在相距较远的两个微粒之间起着连结架桥作用,使得微粒逐渐变大,最终变成大颗粒的絮凝体。这种由于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而使微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絮凝。絮凝使已经电中和的胶体微粒进一步凝聚,并凝聚成较大的絮凝物上浮至液面,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4)卷扫絮凝!^2+水解产生大量多孔絮状氢氧化亚铁沉淀,这些絮状沉淀在运动中以其巨大的表面吸附卷带胶体颗粒,生成更大的絮团结构从而发生沉降。废水净化过程中往往几种作用机理同时发生。二、电解气浮效应在电凝聚槽中,阴极附近有大量的氢气气泡产生。气泡在上浮过程中与絮体发生粘附,从而拖带絮体上浮到液面而达到净化目的。三、电解氧化和电解还原电解氧化法是利用阳极的高电位,来降解溶液中的有毒物质。电解氧化又可分为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直接氧化是指电极直接氧化电解液中的有毒物质;间接氧化是在阳极反应过程中,先生成具有氧化性较强的化学活性物质,如活性氧、氯气和ClO-等,再利用这些物质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电解还原。电解还原也可分为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直接还原指电解液中的某些杂质,直接在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而沉淀。间接还原指电解时水在阴极产生某些还原性较强的活性物质,如初生态的氢,活性物质将与电解液中的某些有机物发生反应。但是,现有的电解装置存在污水处理的效果不理想或处理不彻底,成本太高等缺陷。如常用的铁电解装置中,电解电压都选取的比较高,反应现象剧烈,可以看到大量的气泡上浮,水体也很快因为1 2+的产生而变为绿色,大量的沉淀物在反应停止后会很快出现,沉淀过滤后水体色度也较好。这种做法,虽然反应时间较短,色度也很快能处理达标,但是沉淀量太大,铁电极的消耗也大,短时间就需要更换电极;而且处理的水在放置后会逐渐变红,这是由于水体中的Fe2+会逐渐转化为狗3+而影响颜色。另外,现有的铁电极与直流电源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单极式连接、双极式连接。单极式连接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电极直接与电源连接,构成一个电解单元,该单元的端压为电源电压。这种连接方式所要求的电压较低,但有多个电解单元时所需电流较大。双极式连接如图5所示,该方式仅两端的电极与电源连接,同一块电极上一个面作为阳极,另一个面作为阴极,电流从两端电极流入,该连接方式所需电流较小,但电解槽的电压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它能够提高电化学高级氧化的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电解槽、多个电极,多个电极固定设置于电解槽内,电极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电解槽内壁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电极的卡槽,通过选择间隔卡槽的数目控制电极的间距。所述多个电极在电解槽内呈交错排列,在电解槽内形成蛇形流道。所述电解槽的下部设进水口,上部设出水口。所述电源的极性可调。所述电极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采用组合式连接方式,使相邻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不大于3V。所述电解槽内装有酸性电解液。所述相邻电极的间距不大于15毫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方法,其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装有待处理废水的电解槽内投入酸性溶液,使电解槽内的溶液pH为 2 士 0. 3 ;第二步,打开电源,向电极通电,相邻电极的阴阳极电位差为2 3V,使电解槽内发生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定期切换输出电源电压的极性;电化学反应过程中, 废水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废水处于流动状态。第三步,当电解槽内电解液的pH大于6. 5时,即关闭电源,停止电解反应。本专利技术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极在电解槽内的交错排列,在电解槽内形成了蛇形流道,能够保证废水在电解槽中处理的时间最长,从而提高了电解氧化的功效。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电极的间距,使电解槽内单位体积内的电极的数目较多,密度较大,能够提高电化学高级氧化的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组合式连接方式,使相邻两个电极之间的电解电压不超过3V,从而能够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以连续长时间运行,电耗低,效果稳定,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电凝聚法污水处理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包括电解槽、多个电极,多个电极固定设置于电解槽内,电极连接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内壁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电极的卡槽,通过选择间隔卡槽的数目控制电极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乐冲吴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晶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