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双流道机械力加载流动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13662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双流道机械力加载流动腔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五大部分:螺旋盖板、玻璃盖板、流动腔体基座、左右接头及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螺旋盖板于玻璃盖板之上,压紧玻璃盖板。玻璃盖板位于流动腔体基座上方,用O型圈密封,保证内部无菌。流动腔体基座上表面开有环形槽,用于安装O型圈;其内部前后打有定位孔,用于定位共培养嵌套块;基座两侧开有流体通道,连通灌流系统。左右接头与腔体通过管螺纹连接。共培养嵌套块上部开有载玻片嵌入槽及流动腔体槽,放置上层载玻片;底部开有下层流动腔槽,放置下层载玻片。流动腔装置与灌流系统相连,细胞处于流动腔内,释放的分子在培养液中垂直弥散,扩散距离小,达到共培养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力学工程研究领域,即涉及一种能够对两种细胞进行共培养且同时对两种细胞加载剪切应力的流动腔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力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领域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流动腔也作为一种力学加载装置被广泛应用于体外流动环境中的细胞力学研究中。最初的稳定流流动腔是由 Frangos、Eskin 等人设计(Eskin SG, Ives C L, Mcintire LV, et al. Response of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s to steady flow. Microvasc Res,1984, 28 :87-94 ;Frangos JA, Eskin SG, Mcintire LV, et al. Floweffect on prostacyclin production by cultured human endothelial cues. Science, 1985, 227 1477-1479.), 在早期研究当中,科学家所使用的流动腔均为这种单流道平行平板流动腔。近十几年来,普通的单流道平行平板流动腔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验的需要,各种用于不同实验需求的流动腔开始出现。如美国乔治亚工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Helmlinger G 等人设计的脉动流输入式流动腔(Helmlinger G,Geiger RV, Schreck S,et al. Efects of pulsatile flow on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morphology. ASME J Biomech Engr,1991,113 :123-13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民全等人改进的体外细胞培养平行圆板流动腔(申请号01231650. 4)及体外细胞培养装置中的非平行平板流动腔 (申请号01231652. 0)。但这类流动腔仍然为单流道流动腔,仅能满足体外培养一种细胞的要求。随着应用基础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为更好的研究细胞的代谢途径,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不同种细胞系在同一环境下共培养时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内皮细胞与肌细胞的共培养(Agelikie G, Vouyouka,Lifeng Lin,et al. Pressure and endothelial coculture upregulate myocytic Fas-FasL pathway and induce apoptosis by way of direct and paracrine mechanis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05,190 :780-786.),因此共培养流动腔装置也逐渐被科学家们所重视,并出现多种形式。目前可用于细胞共培养的流动腔例如G. Ed Rainger等人设计的共培养流动腔(G.Ed Rainger, Philip Stone, Clare MM, et al. A novel system for investigating the ability of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fibroblasts to regulate adhesion of flowing leukocytes to endothelial cells ,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2001, 255 :73-82.), VX R Gianni Ciofani ,Antonio Migliore 等人设计的动态培养双腔室(Gianni C, Antonio Μ, Vittoria R, et al. Bicompartmental device for dynamic cell coculture :design, realisatio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8, 105(5) :536-544.)等。但是上述两种流动腔多少存在缺陷。G. Ed Rainger等人的共培养流动腔仅能针对内皮细胞一种细胞施加剪应力,适用范围窄,具有科研局限性,且不能实现两种细胞的同时受载;Gianni Ciofani等人的动态培养双腔室可以满足两种细胞的动态共培养,但其双腔室主要是为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及药物传递实验等生化医学领域所设计,仅能实现低液流共培养,宽高比小,液流剪切力小、腔室内细胞培养底层流速缓慢,不能实现对生物力学中对细胞施加机械载荷的要求。另外所有的装置均不能进行功能扩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双流道机械力加载流动腔装置。本实验装置操作便捷,简化了在细胞实验过程中的流动腔安装步骤,可提高工作效率;本装置可高压灭菌,保证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同时完全无污染;流动腔装置几何参数精度高、准确度好;体外细胞在加载力之前可单独培养,不受实验装置的限制,且加载于装置上时细胞受力均勻,边界效应小;在本装置中能够实现在体外同一环境下共培养两种不同细胞,研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利用双流道实现对共培养细胞同时施加剪切力。为达到以上目的及功能,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流动腔装置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螺旋盖板、玻璃盖板、流动腔体基座、左右接头及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螺旋盖板1盖于玻璃盖板之上,用于压紧玻璃盖板,螺纹设计使得安装便捷, 提高工作效率。玻璃盖板2位于流动腔体基座5上方,与流动腔体基座上的0型圈3紧密贴合,保证内部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部分的无菌状态,并有利于观察内部流动腔工作状况。流动腔体基座上部为内螺纹,螺旋盖板拧于其上;基座上表面开有环形槽,用于安装0型圈, 与玻璃盖板相接触,密封内部腔体;内部下表面开有载玻片嵌入槽,用于放置接种细胞后的下层载玻片;流动腔体基座内部前后两侧还打有两个圆柱形定位孔,用于定位共培养嵌套块;基座两侧开有流体输入输出通道,与左右接头7管螺纹连接,利用生胶带密封连接处的管螺纹,保证接头在与基座螺纹连接后的系统密封,防止液流系统循环时漏液或细菌污染。 流动腔体基座通过接头与灌流系统相连。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6上部开有载玻片嵌入槽及流动腔体槽,用于放置接种细胞后的上层载玻片,利用流动腔体槽对细胞施加剪切应力;底部开有下层流动腔槽,用于对下层载玻片上的细胞施加剪切应力;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前后两侧打有螺纹通孔,用于安装定位长螺钉8,使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定位到流动腔体基座的确定位置;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可拆卸,以供以后功能扩展时按不同使用要求进行局部改装;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在液流方向分别削平,以使得液体流入后可有一个分流前的缓冲腔;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上宽下窄,便于安装,且在侧缘贴有硅胶膜9,防止液体从两侧流出,用于密封。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与流动腔体基座组装后共同构成两个流动腔腔室,通过缓冲腔的液体流过两腔时分流,形成两条相同的流道。根据流动腔特征,需要保证流动腔内宽高比远大于1,我们设计上下两流动腔宽均为30mm,高均为0. 5mm,满足流动腔力学实验要求。在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和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外细胞共培养双流道机械力加载流动腔装置,用于两种细胞在同一环境中的共同受剪切培养,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盖板:盖于玻璃盖板之上,用于压紧玻璃盖板;玻璃盖板:与流动腔体基座上的O型圈紧密贴合,用于保证流动腔内部的无菌状态,并便于观察;流动腔体基座:用于安装密封圈,放置培养细胞的下层载玻片、放置共培养嵌套块,安装左右接头并与灌流系统相连;左右接头:使用生胶带密封管螺纹,用于连接流动腔装置与灌流系统;流动腔共培养嵌套块:可拆卸,上部用于放置培养细胞的上层载玻片并形成上部流动槽,底部的流动槽用于形成下层细胞的流动槽,前后两侧开有打有螺纹通孔,用于安装定位长螺钉;固定块:用于固定载玻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联文吴欣童梁萌杨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