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03556 阅读:6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絮凝反应器,设置在絮凝反应池中,包括导流筒、搅拌装置及药剂投加装置,所述导流筒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絮凝反应池中,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所述药剂投加装置的投放口设置在所述搅拌装置下方并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上部,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导流筒的外壁、所述连接件及所述絮凝反应池的内壁共同围合成用于进水内循环的流道,所述流道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悬浮物之间的架桥搭链,可以防止絮体的破碎,更好地实现药剂与悬浮物的结合,形成较大的絮体,同时可以降低运行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微污染水处理系统、 锅炉补给水系统、石灰处理系统及其它工业企业中的水深度处理系统的沉淀处理过程中的絮凝阶段的絮凝反应器
技术介绍
在水的沉淀处理工艺中,如需达到较高的上升流速,较好的出水水质,要求向来水中投加絮凝剂或凝结核,利用絮凝剂的架桥打链作用,将细小的悬浮颗粒凝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达到增加颗粒密度的作用,从而加速悬浮物的沉降。但是,絮凝剂加入来水中后,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絮凝剂与来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尽量增加碰撞接触机会,从而使悬浮颗粒能凝聚在一起。目前,在絮凝阶段能起到上述作用的有机械搅拌装置、水力搅拌装置、网格搅拌装置等。由于机械搅拌装置能够耐水力冲击,搅拌过程容易控制,是目前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絮凝装置。一般的絮凝搅拌器采用的是折浆式搅拌叶轮,利用折浆的搅拌作用达到悬浮颗粒与絮凝剂混合的目的,但由于折浆搅拌器对絮体的破坏作用,此种絮凝器产生的絮体体积较小,因此,后续沉淀池的上升流速一般不超过9m/h。由于搅拌过程中想要较多的碰撞机会,需要搅拌过程比较剧烈,但是剧烈的搅拌作用会造成絮体的破碎。例如申请号为“200810168939”,名称为“絮凝装置”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结构可在搅拌过程不太剧烈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增加悬浮颗粒的碰撞机会,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设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实现悬浮物之间的架桥搭链,更好地实现药剂与悬浮物的结合,形成较大的絮体的絮凝反应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絮凝反应器,设置在絮凝反应池中,其中,包括导流筒、搅拌装置及药剂投加装置,所述导流筒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絮凝反应池中,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导流筒的外壁、所述连接件及所述絮凝反应池的内壁共同围合成用于进水内循环的流道,所述流道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药剂投加装置的投放口设置在所述搅拌装置下方并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上部。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叶轮、搅拌轴及动力机构,所述搅拌叶轮连接在所述搅拌轴下端,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搅拌轴连接。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搅拌叶轮的外缘与所述导流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为30 80毫米。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药剂投加装置的投放口与所述搅拌叶轮的距离为 200 300毫米。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搅拌叶轮为推流式桨叶结构。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还包括一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连接。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导流罩为伞形导流罩,所述伞形导流罩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连接。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导流罩的底端到所述絮凝反应池的池底距离小于或等于3500毫米。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出水口到所述絮凝池的底部的距离为1500 1800毫米。上述的絮凝反应器,其中,所述连接件为翼板,所述翼板至少为四个。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在絮凝反应过程中,通过设置本絮凝反应器,能够更好地实现悬浮物之间的架桥搭链,更好地实现药剂与悬浮物的结合,形成较大的絮体。同时,通过本絮凝反应器能够在较低的G值下实现一般情况下要高G值才能达到的絮凝效果, 一方面,较低的G值,可以防止絮体的破碎,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本技术还有下列优点1、采用机械搅拌的絮凝方式,对于来水水量水质的波动具有更好的耐冲击能力;2、采用推流式搅拌器,搅拌强度低,运行费用低;3、在低搅拌强度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悬浮物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加药剂与悬浮物的碰撞机会,从而达到使悬浮物形成大絮体的目的;4、絮凝器内除可以投加传统药剂外,还可投加微砂、石灰等物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絮凝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3为本技术的絮凝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絮凝反应器11导流筒12搅拌装置121搅拌叶轮122搅拌轴123动力机构13连接件14药剂投加装置15导流罩16进水口17出水口18流道2絮凝反应池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及图2,图1为本技术的絮凝反应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本技术的絮凝反应器1,设置在絮凝反应池2中,包括导流筒11、搅拌装置12及药剂投加装置14,所述导流筒11通过连接件13安装在所述絮凝反应池2中,所述搅拌装置 12设置在所述导流筒11内,所述药剂投加装置14的投放口设置在所述搅拌装置12下方并位于所述出水口 17的上部,所述导流筒11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 16,所述导流筒11的外壁、所述连接件13及所述絮凝反应池2的内壁共同围合成用于进水内循环的流道18,所述流道18底部设置有出水口 17。进水从絮凝反应池2底部进入,出水口 17位于絮凝反应器 1内部,药剂投加装置14安装在絮凝反应器1内。要求污水在絮凝反应池2内停留时间为 10 20min,优先选则13 15min ;水在流道18内的流速范围为0. 2 0. 5m/s,优先选择 0. 3 0. 4m/s。所述的搅拌装置12提供的G值要求为200_s,G值表示的是速度梯度,指的是水中的悬浮物不同的流速形成的流速差,从而达到絮体之间容易碰撞的目的,一般G值越大,越容易碰撞,但G值的增大,会造成搅拌器功率的增大,并因为搅拌强度大,造成絮体容易破碎,形成的絮体小。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装置12包括搅拌叶轮121、搅拌轴122及动力机构123,所述搅拌叶轮121连接在所述搅拌轴122下端,所述动力机构123与所述搅拌轴122连接。其中,所述搅拌叶轮121的外缘与所述导流筒11的内壁之间具有一 30 100毫米的间隙,优先选择50mm。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3为翼板,翼板用于防止水在絮凝反应池1内形成旋流, 所述翼板至少为四个。进水通过搅拌装置12的提升,通过导流筒11,然后进入导流筒11 外部,通过翼板的挡流作用,防止液体在絮凝反应池2内随搅拌装置12旋转,只能在流道 18内循环,达到絮凝的目的。所述药剂投加装置14的投放口与所述搅拌叶轮121具有一 200 500毫米,优先选择300mm的距离。所述搅拌叶轮121为推流式桨叶结构,浆叶转速为20 30rpm/min,搅拌装置12的推流能力要求水的提升量为进水水量的5 10倍。还包括一导流罩15,所述导流罩15与所述导流筒11的底端连接。所述导流罩15优选为伞形导流罩15,所述伞形导流罩15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流筒11的底端连接。所述导流罩 15的底端到所述絮凝反应池2的池底距离小于或等于3500毫米,优先选择3000mm。所述出水口 17到所述絮凝池的底部的距离为1500 1800毫米,即出水口 17高于絮凝反应池 1 底部 1500 1800mm。本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机械搅拌器絮凝方式,避免现有的机械絮凝搅拌强度与絮体体积的矛盾,使絮凝过程产生的絮体体积更大,沉降效果更好,沉降速度更快,从而减小后续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沉淀池的土建投资。本专利技术还有下列优点1、采用机械搅拌的絮凝方式,对于来水水量水质的波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絮凝反应器,设置在絮凝反应池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筒、搅拌装置及药剂投加装置,所述导流筒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絮凝反应池中,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导流筒的外壁、所述连接件及所述絮凝反应池的内壁共同围合成用于进水内循环的流道,所述流道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药剂投加装置的投放口设置在所述搅拌装置下方并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兵罗海泉高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源国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