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98619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灯管,其包括:长条柱状的导光板、发光模块、导光体、反射层以及联接头。发光模块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导光体无间隙地连接于导光板一端面与发光模块之间。反射层设置于导光板外。联接头安装于发光模块远离导光板的一侧,且联接头电连接于发光模块。借此,提供一种薄型化且可安装于一般灯座的节能平面灯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平面灯管,且特别涉及一种装设有联接头的长条状平面灯管。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一般传统的日光灯管(如现有的T8或T9型日光灯管)由于是电感式点灯,故,普遍存在耗损能源、发光效率低、污染环境的缺点,不符合现代节约能源的环保潮流。如图1所示,其即为现有日光灯具的结构之一,包括灯座Ia与灯管加,灯座Ia固定于室内顶壁或以悬吊方式设于顶壁下方;灯管加为T8或T9规格,并以T8的40W灯管为例,其长度约1198mm,管径约沈讓,而其两端与灯座Ia插接,使得灯管加发光时可借由反射板(图略)反射以提升照明效果。前述T8或T9规格灯管加为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办公室使用中的灯管,为传统型灯管,但是该传统灯管的耗电量大且发光效率低,不符合现代节能环保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平面灯管,其为装设有联接头,借以利于安装于一般灯座的平面灯管。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灯管,其包括一长条柱状的导光板,其具有相对应的一出光面与一反光面;一发光模块,其具有一基板以及设置于该基板上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一导光体,其无间隙地连接于该导光板一端面与该发光模块之间;一反射层,其设置于该导光板外;以及一联接头,其安装于该发光模块远离该导光板的一侧,且该联接头电连接于该发光模块。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为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或已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另一端面装设有一端板,且于该端板远离该导光板的一侧装设有另一联接头。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进一步具有一底座,该底座内缘对应于该导光板外缘,该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底座、该端板之间。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反射层镀设于该导光板,或者该反射层镀设于该底座与该端板。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具有一本体、自该本体延伸的两扣合臂、及成形于该本体与该扣合臂之间的一容置槽,该导光板装设于该底座的容置槽内, 且该底座的扣合臂扣合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远离该导光板的该底座外缘形成为平面状或中空圆弧状。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与该发光模块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挡块。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平面灯管,其包括一长条柱状的导光板,其具有相对应的一出光面与一反光面;两发光模块,其各具有一基板以及设置于该基板上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两导光体,其分别无间隙地连接于该导光板两端面与该两发光模块之间;一反射层,其设置于该导光板外;以及两联接头,其分别安装于该两发光模块远离该导光板的一侧,且该两联接头分别电连接于该两发光模块。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为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或已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进一步具有一底座,该底座内缘对应于该导光板外缘,该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底座之间。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反射层镀设于该导光板,或者该反射层镀设于该底座。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具有一本体、自该本体延伸的两扣合臂、及成形于该本体与该扣合臂之间的一容置槽,该导光板装设于该底座的容置槽内, 且该底座的扣合臂扣合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远离该导光板的该底座外缘形成为平面状或中空圆弧状。根据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与该两发光模块之间各设置有至少一挡块。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灯管,其结构可达到薄型化的效果,且得以联接头插设于现有灯座上,借以达到降低能源的消耗、具有较长且稳定的使用寿命以及提供均勻且柔和的照射光线等效果。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这些说明与所附附图仅用来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日光灯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未填充胶体时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为未封装发光二极管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底座外缘呈圆弧状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底座外缘呈圆弧状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未填充胶体时的分解示意图;以及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现有〕Ia灯座 2a灯管〔本技术〕1导光板12反光面14、14,端面21、21,基板23、23,散热片31、31,导光体5 底座52扣合臂6反射层8、8,挡块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至图7,其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2为本技术制造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3至图7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再参照图2且对照图3至图7,本技术为一种平面灯管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如图3所示,提供长条柱状的导光板1与发光模块2。导光板1成形有相对应的出光面11与反光面12、及连接于出光面11与反光面12周缘的两长侧面13与两端面14、 14’。发光模块2具有基板21以及安装于基板21上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22 ;其中,基板21 可为已形成有电路的铝基板,发光二极管22可为已封装的发光二极管22或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22 (如图5所示)。此外,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22的数量以多个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可为一个以上。再者,基板21远离发光二极管22的一侧可装设散热片23,借此达到较佳的散热效^ ο如图3和图4所示,将胶体3覆盖于发光模块2,胶体3包覆上述发光二极管22, 且覆盖于基板21设有发光二极管22的平面上。导光板1 一端面14对应于上述发光二极管22并设置于胶体3上,使上述导光板1 端面14与发光模块2之间无间隙存在,其中,导光板1与发光二极管22之间可相互抵接, 或以胶体3填满。固化胶体3,使胶体3形成固态的导光体31,进而使发光模块2、导光板1以及导光体31形成为一体且无接缝的结构。其中,胶体3可为热固化的压克力胶体,于固化时,在胶体3周围加热,使其均勻受热,借以使胶体3均勻地固化成为导光体31。胶体3亦可为光固化的压克力胶体(如UV压克力胶体),于固化时,以特定波长的光线(如UV光)均勻地照射于胶体3,进而使胶体3均勻地固化成为导光体31。此外,若发光二极管22为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22 (如图5所示),则经上述步骤11出光面 13长侧面2、2’发光模块 22,22'发光二极管3、3’胶体 4端板51本体 53容置槽 7联接头6后,即可达到封装的效果,借此,可省略封装发光二极管这一步骤。再者,导光板1的另一端面14’可装设有端板4,端板4上并未装设有发光二极管。将底座5装设于导光板1。底座5具有本体51、自本体51两长侧延伸的两扣合臂 52、及成形于本体51与扣合臂52之间的容置槽53。其中,底座5的容置槽53用以装设导光板1,且底座5的本体51与两扣合臂52内缘分别对应于导光板1的反光面12与两长侧面13,而扣合臂52扣合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11。此外,底座5的本体51远离导光板1的外缘可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面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长条柱状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相对应的一出光面与一反光面;一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具有一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一导光体,所述导光体无间隙地连接于所述导光板一端面与所述发光模块之间;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外;以及一联接头,所述联接头安装于所述发光模块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所述联接头电连接于所述发光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志铭黄日昇庄基富
申请(专利权)人:英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