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及多用途电磁炉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36496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撑托锅具的底座,所述底座放置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内设有产生交变感应磁场的感应线圈,所述底座中设有可与感应线圈进行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侧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为50~3000W。本创作通过电磁加热装置中独特的能量层叠的传递方式,达到了侧加热线圈近距离的对锅具的有效加热,可减少能量损失,实现对锅具的立体式加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和 具有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多用途电磁炉。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磁加热烹调器对于锅具加热,是通过装于电磁加热烹调器中通电的 电磁线盘产生交变磁场,当将含铁质锅具放置上面时,由于电磁线盘产生交变磁场使得锅 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 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现有电磁加热烹调器中,其支撑 锅具的支撑面一般为水平面,使得锅具底部加热较集中,四周不加热,无法达到燃气灶类似 的加热效果,无法在电磁加热烹调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加热,这在电磁加热烹调方 式中一直是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另外,现有电磁加热烹调器中,电磁线盘与锅具间的距离 较远,磁场分布就越少,加热效果越不明显。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了将锅具支撑面改为弧形的结构,此 结构虽然能扩大一部分锅底的加热面积,但加热面积有限,要达到理想的加热效果,就需要 通过加大电磁加热线圈面积的方式实现,然而在家庭使用时,这样会导致电磁烹调器过大 或过高,影响消费者的使用。现有技术中,前述支撑面板一般采用陶瓷或黑晶板,在将上述 材质的支撑板做成凹形时会加大电磁炉的制作成本,且不良率也会上升。另外,此种弧形面 板对于一般的平底锅并不适用,使用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 结构简单且实现立体式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以及具有前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多用途电磁 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 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放置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内设有产生交变感应磁 场的感应线圈,所述底座中设有可与感应线圈进行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 括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侧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为50 3000W。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侧加热线圈为凹弧形或筒形。前述感应线圈为平板状,所述耦合线圈包括与感应线圈对应设置的次级线圈,所 述次级线圈为平板状,且与侧加热线圈串联连接,所述次级线圈与感应线圈之间产生电磁 華禹合。次级线圈和感应线圈的间距为小于50mm。耦合线圈设有导磁条,所述导磁条设置成为“H”形,耦合线圈设有“H”形导磁条, 侧加热线圈与次级线圈分别嵌放在“H”形导磁条的上下开口中。耦合线圈的导磁条还可设置成“ L”形、“ Z ”形或“U”形。本创作中通电的线圈产生交变的感应磁场,使得次级线圈产生交变的感应电流, 此感应电流通过侧加热线圈使得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作用 于锅具后,使得锅具侧壁产生热量,本技术通过上述独特的能量传递方式,达到了侧加 热线圈近距离的对锅具的有效加热,可减少能量损失,实现对锅具的立体式加热。当侧加热线圈的功率为50W时,电磁加热装置可实现对锅具的低温加热的效果, 是在低温保温时可选择的功率。当侧加热线圈的功率为500 1500W时,可达到对锅具侧 壁加热较好的立体加热效果。当侧加热线圈的功率为3000W时,侧加热线圈可达到对锅具 侧壁高强度的加热效率。前述底座可根据需要设为凹陷形或筒形或是其他形状,使得电磁加热装置的应用 性增强,如豆浆机、电饭煲侧加热的应用;亦可作为其他电磁加热器的辅助加热装置,适用 各种大小锅具、平底锅、圆底锅,对于用户来说,结构简单,轻便经济。本实施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前述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磁炉,一种多用途电磁炉,包 括电磁线盘和控制装置,所述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支架和安装在线盘支架上的主线圈,电磁 炉还包括上述电磁加热装置,电磁线盘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感应线圈设置主线圈的外围。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感应线圈和主线圈串联连接或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感应线圈设置在线盘支架上。主线圈上设有内圈磁条,所述感应线圈上设有外圈 磁条,所述内圈磁条、外圈磁条呈放射状分布。此种电磁加热装置应用于电磁炉中时,除了具有本身的有益效果外,可作为电磁 炉的辅助加热装置,电磁炉本身的主线圈对锅具可进行加热,而电磁加热装置的侧加热线 圈的设置实现锅具侧壁的加热,提升了整体加热效果,真正实现电磁炉的立体加热效果。另外,由于感应线圈和主线圈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可单独控制感应 线圈,实现电磁炉与电磁加热装置的独立控制,完善了电磁炉的加热结构。可作为一个辅助 加热构件,通过控制装置调节感应线圈工作,也可达到单独对锅具部分区域进行加热的功 能。前述底座可将装有次级线圈的部分及装有侧加热线圈的部分分体设置,其中装有 侧加热线圈的部分可自电磁炉上拿下独立放置,可同时实现多个锅具共同加热,或是根据 需要选择电磁加热装置对小锅或水壶等容器进行加热或保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多用途电磁炉的爆炸图。图2为图1中电磁加热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磁线盘以及感应线圈的组装图。图4为本技术中内圈磁条与外圈磁条整体形成‘ ”形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多用途电磁炉的实施例二中次级线圈与侧加热线圈分别设 有“U”形导磁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侧加热线圈为筒形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的半开口状的筒形侧加热线圈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多用途电磁炉实施例五的爆炸图。主要元件标号多用途电磁炉200壳体1底座2收容腔21外置件22线圈容置件23感应线圈3耦合线圈4侧加热线圈41次级线圈42导磁条43控制装置5线盘支架61主线圈62内圈磁条7外圈磁条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为本技术中一种多用途电磁炉200的实施例一,其包括壳体1、 装于壳体1中的电磁线盘、控制装置5、以及电磁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和底 座2,前述电磁炉200的壳体1可作为电磁加热的壳体1,所述底座2放置在壳体1上。所 述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支架61和安装在线盘支架61上的主线圈62,电磁线盘设置在壳体1 内,感应线圈设置于主线圈62的外围。所述底座2中设有可与感应线圈3进行电磁耦合的 耦合线圈4,所述耦合线圈4包括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41,所述耦合线圈4为 闭环设置,侧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为50 3000W。感应线圈3设置在线盘支架61上。感应 线圈3和主线圈62分别与控制装置5电连接。当侧加热线圈41的功率为50W时,电磁加 热装置实现对锅具的低温加热的效果,是在低温保温时可选择的功率。当侧加热线圈41的 功率为500 1500W时,可达到对锅具侧壁较优的立体加热效果。当侧加热线圈41的功率 为3000W时,可达到对锅具侧壁高强度的加热效率。前述侧加热线圈41为凹弧形,感应线圈3为平板状,所述耦合线圈4包括与感应 线圈3对应设置的次级线圈42,所述次级线圈42为平板状且与侧加热线圈41串联连接,所 述次级线圈42与感应线圈3之间产生电磁耦合。底座2支撑锅具的底面对应侧加热线圈 41设置为凹弧形,加大了锅具的受热面积。通电的感应线圈3产生交变的感应磁场,使得次级线圈42产生交变的感应电流, 次级线圈42与感应线圈3相当于形成了 一个互感器。通过次级线圈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放置在壳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产生交变感应磁场的感应线圈,所述底座中设有可与感应线圈进行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侧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为50~3000W。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放置在壳体上,其 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产生交变感应磁场的感应线圈,所述底座中设有可与感应线圈 进行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包括包络在锅具侧壁外侧的侧加热线圈,侧加热 线圈的加热功率为50 3000W。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加热线圈为凹弧形或筒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为平板状,所 述耦合线圈包括与感应线圈对应设置的次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与侧加热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次级线圈与感应线圈之间产生电磁耦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线圈设有“H”形导磁 条,侧加热线圈与次级线圈分别嵌放在“H”形导磁条的上下开口中。5.一种多用途电磁炉,包括电磁线盘和控制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乔中义管兴勇杜灵辉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