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2173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换热器及采用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该换热器(A1)包括包围导热管(4)的壳体(2)及对从供气口(21)流入到壳体(2)内的加热用气体进行引导使其在朝向壳体(2)内的第1空间部(24A)移动之后向第2空间部(24B)移动的引导构件(5),在引导构件(5)与壁部(20b)之间形成有与壁部(20b)和导热管(4)之间的间隙(25a)连通的间隙(25b),被引导构件(5)引导为向第1空间部(24A)移动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之后通过间隙(25a、25b)向第2空间部(24B)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导热管(4)自加热用气体高效率地进行热回收,并且也能够抑制壳体(2)的一部分被加热至高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燃烧气体等加热用气体与导热管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及具有 该换热器的热水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换热器的一个例子,存在日本国特开2008-298325号公报所述的装置,将其 表示于图14中。图14所示的换热器B包括壳体9、多个导热管8及配置在这些多个导热管8的中 心部的引导构件7。在壳体9的底壁部90a及前壁部90b上形成有燃烧气体的供气口 91 和排气口 92。各导热管8采用螺旋状管体构成,被收容在壳体9内。引导构件7具有朝向 后方向Rr开口的开口部70。从供气口 91进入到引导构件7内的燃烧气体自开口部70向 后方向Rr移动,作用于各导热管8的后部区域8A。于是,上述燃烧气体被壳体9的后壁部 90c反射而朝向前方向Fr通过壳体9内的形成于引导构件7的两侧方(图中手边侧和里 侧)的间隙。由此,上述燃烧气体作用于各导热管8的前部区域8B。之后,上述燃烧气体被 从排气口 92排出到壳体9的外部。采用上述构造,将引导构件7设置于多个导热管8的中 心部,能够高效率地利用空间,并且能利用多个导热管8自上述燃烧气体进行热回收。但是,在上述换热器B中存在如下所述的不良情况。即,在换热器B中,引导构件7的上部与壳体9的上壁部90d相接触,在引导构件 7与上壁部90d之间未设置间隙。因此,自引导构件7的开口部70移动到壳体9内的后部 侧的燃烧气体之后不会朝向形成于导热管8的后部区域8A与上壁部90d之间的间隙93积 极地移动。这一样来,导热管8的后部区域8A的上部不能充分地利用于自燃烧气体进行热 回收。这在增加热回收量的方面不太理想。并且,引导构件7被燃烧气体加热至高温,该热量从引导构件7的上部直接传导到 壳体9的上壁部90d。因此,上壁部90d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但是,在这样地将上壁部90d 加热至高温的情况下,从该上壁部90d向壳体9的外部的散热量增加,热损失增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防止或抑制上述不良情况的换热器及具有该 换热器的热水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用的导热管;壳体,其具有包围该 导热管且形成有加热用气体的供气口及排气口的多个壁部,这些多个壁部包括形成有上述 供气口的第1壁部、与该第1壁部隔着上述导热管地相对的第2壁部及将上述第1壁部与 第2壁部彼此连接起来的第3壁部,在该第2壁部与上述导热管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在该 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部和第2空间部,该第1空间部位于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的 靠上述第3壁部侧,配置有上述导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该第2空间部与该第1空间部隔着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地位于该第1空间部的相反侧,上述排气口连通于该第2空间部;引导 构件,其用于引导上述加热用气体,使得从上述供气口进入到上述壳体内的加热用气体 在 朝向上述第1空间部移动之后朝向上述第2空间部移动。在上述引导构件与上述第2壁部 之间形成有与上述第1间隙相连通的第2间隙,被上述引导构件引导为向上述第1空间部 移动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之后通过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移动到上述第2空间部中。优选为,在上述第1空间部中,在上述导热管与上述第1壁部之间形成有第3间 隙,上述引导构件设置为不将上述供气口与上述第3间隙之间隔开,从上述供气口移动到 上述壳体内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能够朝向上述第3间隙移动。优选为,上述导热管位于上述第1及第2空间部这两者中,且在上述第2空间部中 具有与上述引导构件相对且相邻的相邻部,上述引导构件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以离上述 第3壁部越远距上述第2壁部的分开距离越大的方式倾斜,从上述第1间隙移动到上述第2 间隙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沿着上述倾斜部移动而被导向上述导热管的上述相邻部。优选为,上述引导构件的、隔着上述第2间隙与上述第2壁部相对的部分与位于上 述第1空间部中的上述导热管相对地接近或者接触该导热管,能够抑制从上述供气口进入 而遇到上述引导构件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中。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中的一个是位于上述导热管的下方且在冷凝水 自上述导热管滴落时接收该冷凝水的底壁部,上述壳体包括用于将上述冷凝水排出到上述 壳体的外部的冷凝水排出部件,而且,上述底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倾斜,使得上述冷凝水朝向 上述冷凝水排出部件流动。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是上述底壁部,在上述供气口的周缘部设有用于防止上述 冷凝水流入到上述供气口的立起壁,在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与上述底壁部之间形成有第4 间隙,能够避免在上述底壁部上朝向上述冷凝水排出部件流动的冷凝水被上述引导构件的 下部堵截。优选为,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设置为避开上述供气口的正上方且不与上述立起壁 相接触,能够避免在附着于上述引导构件上的冷凝水沿着上述引导构件向下流动时,该冷 凝水流入到上述供气口中。优选为,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与上述立起壁在水平方向上重叠,在上述加热用气 体从上述第1空间部朝向上述第2空间部移动时,能够抑制上述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 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与上述立起壁之间的间隙。优选为,上述壳体还具有自上述底壁部立起且形成有上述排气口的第4壁部,在 该第4壁部的外表面安装有排气顶部,该排气顶部用于对通过了上述排气口的燃烧气体进 行排气引导,且具有将流入到其内部的冷凝水排出到外部的冷凝水排出口,滴落到上述底 壁部上的冷凝水通过上述排气口流入到上述排气顶部的内部,之后通过上述冷凝水排出口 被排出到外部。优选为,上述壳体的上述底壁部中的、相当于上述排气口的下缘部的部分形成为 通过多次折回成重叠状并冲压为扁平状而成的冲压加工部,利用上述冲压加工部将上述排 气顶部安装于上述第4壁部上。优选为,换热器还包括将上述壳体内分隔成第1室及第2室的隔壁,上述供气口设 置为使上述加热用气体流入到上述第1室中,而且,上述导热管及上述引导构件设置于上述第1室中,在上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使加热用气体流入到上述第2室中的追加的供气口,而 且,在上述第2室中设有自流入到该第2室的加热用气体进行热回收的追加的导热管。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中的一个是底壁部,且另一个是上壁部,上述第 3壁部是后壁部,上述壳体还具有自上述底壁部立起且形成有上述排气口的第4壁部,该第 4壁部是前壁部,完成了热回收的加热用气体被从上述排气口排出到上述壳体的前方。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中的一个是底壁部,且另一个是上壁部,上述第 3壁部是前壁部,上述壳体还具有自上述底壁部立起且形成有上述排气口的第4壁部,该第 4壁部是后壁部,完成了热回 收的加热用气体被从上述排气口排出到上述壳体的后方。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是底壁部,而且上述第2壁部是上壁部,上述排气口设置于 上述上壁部上,完成了热回收的加热用气体被从上述排气口排出到上述壳体的上方。优选为,上述第1壁部是上壁部,而且上述第2壁部是底壁部,能够自上述壳体的 上方向上述供气口中供给加热用气体。优选为,上述导热管是长圆形的螺旋管、直线形的管或者蜿蜒曲折形的管。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的热水装置包括加热用气体的供给部件及自上述加 热用气体进行热回收来加热出热水的换热器,其中,上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用的导热管;壳 体,其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包括:换热用的导热管;壳体,其具有包围该导热管且形成有加热用气体的供气口及排气口的多个壁部,这些多个壁部包括形成有上述供气口的第1壁部、与该第1壁部隔着上述导热管地相对的第2壁部及将上述第1壁部与第2壁部彼此连接起来的第3壁部,在上述第2壁部与上述导热管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在该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部和第2空间部,该第1空间部位于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的靠上述第3壁部侧,配置有上述导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该第2空间部与该第1空间部隔着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地位于该第1空间部的相反侧,上述排气口连通于该第2空间部;引导构件,其用于引导上述加热用气体,使得从上述供气口进入到上述壳体内的加热用气体在朝向上述第1空间部移动之后朝向上述第2空间部移动;在上述引导构件与上述第2壁部之间形成有与上述第1间隙相连通的第2间隙,被上述引导构件引导为向上述第1空间部移动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之后通过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移动到上述第2空间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09.12.25 JP 2009-296243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包括 换热用的导热管;壳体,其具有包围该导热管且形成有加热用气体的供气口及排气口的多个壁部,这些 多个壁部包括形成有上述供气口的第1壁部、与该第1壁部隔着上述导热管地相对的第2 壁部及将上述第1壁部与第2壁部彼此连接起来的第3壁部,在上述第2壁部与上述导热 管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在该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1空间部和第2空间部,该第1空间部位 于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的靠上述第3壁部侧,配置有上述导热管的至少一部分;该第2空 间部与该第1空间部隔着上述供气口的形成部位地位于该第1空间部的相反侧,上述排气 口连通于该第2空间部;引导构件,其用于引导上述加热用气体,使得从上述供气口进入到上述壳体内的加热 用气体在朝向上述第1空间部移动之后朝向上述第2空间部移动;在上述引导构件与上述第2壁部之间形成有与上述第1间隙相连通的第2间隙,被上 述引导构件引导为向上述第1空间部移动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之后通过上述第1间隙及 第2间隙移动到上述第2空间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上述第1空间部中,在上述导热管与上述第1壁部之间形成有第3间隙; 上述引导构件设置为不将上述供气口与上述第3间隙之间隔开,从上述供气口移动到 上述壳体内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能够朝向上述第3间隙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上述导热管位于上述第1空间部及第2空间部这两者中,且在上述第2空间部中具有 与上述引导构件相对且相邻的相邻部;上述引导构件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以离上述第3壁部越远距上述第2壁部的分开距 离越大的方式倾斜,从上述第1间隙移动到上述第2间隙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沿着 上述倾斜部移动而被导向上述导热管的上述相邻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上述引导构件的、隔着上述第2间隙与上述第2壁部相对的部分与位于上述第1空间 部的上述导热管相对地接近或者接触该导热管,能够抑制从上述供气口进入而遇到上述引 导构件的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直接流入到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上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中的一个是位于上述导热管的下方且在冷凝水自上述导热管 滴落时接收该冷凝水的底壁部;上述壳体包括用于将上述冷凝水排出到上述壳体的外部的冷凝水排出部件,而且,上 述底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倾斜,使得上述冷凝水朝向上述冷凝水排出部件流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上述第1壁部是上述底壁部;在上述供气口的周缘部设有用于防止上述冷凝水流入到上述供气口的立起壁; 在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与上述底壁部之间形成有第4间隙,能够避免在上述底壁部上 朝向上述冷凝水排出部件流动的冷凝水被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堵截。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中,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设置为避开上述供气口的正上方且不与上述立起壁相接触,能够 避免在附着于上述引导构件上的冷凝水沿着上述引导构件上向下流动时,该冷凝水流入到 上述供气口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上述引导构件的下部与上述立起壁在水平方向上重叠,在上述加热用气体从上述第1 空间部朝向上述第2空间部移动时,能够抑制上述加热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引导构件 的下部与上述立起壁之间的间隙。9.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永洋直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能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