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仝小林专利>正文

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后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1625 阅读:4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后下机构,属于中药汤剂制备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含有:桶盖翻转部,由煎煮桶盖、壳体桶和铰链组成,用于加入先煎的药和水;药液加热部,位于所述壳体桶下底上;中药煎煮部,是一个放在中药加热部上端面的煎煮桶;药液挤压部,用一个手柄控制活塞杆穿过煎煮桶盖后,利用活塞向煎煮后的药物加压,并通过环形磁铁把活塞固定在煎煮桶盖下方;中药后下部,有一个穿过煎煮桶盖后,用以下药的活塞缸,用另一个手柄在活塞缸内带动活塞,使下端的挡板向下运动,把后下的药下到煎煮桶中;药液过滤部,由过滤网和桶管接口零件构成,把煎煮桶中的药液引到壳体桶外,所述药液加热部,则环绕在药液过滤部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真实完整的再现传统中药的煎煮操作,而且也保留了中药药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同时也降低了能耗。(*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后下机构属于中药煎煮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传统设备的不足1、 传统煎药设备多为密闭空间,可以打开上盖后,把后下的药物饮片投入,这样操作繁 琐,也增加了能耗。同时还改变了煎煮锅内中药的自然状态,造成了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影响了药物疗效。2、 某些设备采用两个煎煮锅同时操作,通过对时间控制,从煎煮时间上来实现先煎后下 操作,然后将两锅煎煮出来的药液混合。这种方法看似实现了先煎后下,实际上与真正意义 的中药饮片先煎后下相背离。真正意义上的先煎后下,是后下的药物和其它药物共同煎煮, 通过药物成分相互间化学反应,以达到满足中药治疗要求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传统设备不足之处的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 后下机构。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含有桶盖旋转部、中药煎煮部、中药后下部、药液挤压部、药液 加热部以及药液过滤部,其中桶盖旋转部,含有壳体桶7,煎煮桶盖4和与煎煮桶盖4连在一起的铰链18以及支撑 杆19,所述煎煮桶盖4通过安装在与壳体桶7紧密连接的支撑杆19上的铰链18相对壳体桶 7作翻转运动;中药煎煮部,是一个盛放中药和水的煎煮桶5,所述煎煮桶5位于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后下机构,其特征在于,含有桶盖旋转部、中药煎煮部、中药后下部、药液挤压部、药液加热部以及药液过滤部,其中: 桶盖旋转部,含有:壳体桶(7),煎煮桶盖(4)和与煎煮桶盖(4)连在一起的铰链(18)以及支撑杆(19),所述煎煮桶盖(4)通过安装在与壳体桶(7)紧密连接的支撑杆(19)上的铰链(18)相对壳体桶(7)作翻转运动; 中药煎煮部,是一个盛放中药和水的煎煮桶(5),所述煎煮桶(5)位于放在所述壳体桶(7)底部的药液加热部上端面上; 药液挤压部,含有:手柄(1a)、活塞杆(2a)、活塞(17c)、环形磁铁(12d)与环形磁铁(12e),其中: 活塞杆(2a),呈“Π”字型...

【技术特征摘要】
1、煎煮中药用的中药先煎后下机构,其特征在于,含有桶盖旋转部、中药煎煮部、中药后下部、药液挤压部、药液加热部以及药液过滤部,其中桶盖旋转部,含有壳体桶(7),煎煮桶盖(4)和与煎煮桶盖(4)连在一起的铰链(18)以及支撑杆(19),所述煎煮桶盖(4)通过安装在与壳体桶(7)紧密连接的支撑杆(19)上的铰链(18)相对壳体桶(7)作翻转运动;中药煎煮部,是一个盛放中药和水的煎煮桶(5),所述煎煮桶(5)位于放在所述壳体桶(7)底部的药液加热部上端面上;药液挤压部,含有手柄(1a)、活塞杆(2a)、活塞(17c)、环形磁铁(12d)与环形磁铁(12e),其中活塞杆(2a),呈“∏”字型,上端面与所述手柄(1a)的下端相焊接;活塞(17c),盖在煎煮桶(5)上端面,能沿着所述煎煮桶(5)的内壁上下滑动,所述活塞(17c)的上端面与穿过煎煮桶盖(4)的所述活塞杆(2a)的下端面相焊接。环形磁铁(12d)的下端面和环形磁铁(12e)的上端面互相吸引,而环形磁铁(12d)的上端面吸附在所述煎煮桶盖(4)的底面,而环形磁铁(12e)的下端面吸附在活塞(17c)的上端面上;中药后下部,含有手柄(1b)、活塞杆(2b)、活塞(17a)、活塞(17b)、挡板(6)、活塞缸(3)、环形磁铁(12b)和环形磁铁(12c),其中活塞杆(2b),上端部与所述手柄(1b)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仝小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