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93381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吸入管和透气输送带。吸入管具有吸入狭缝。引导表面具有在吸入狭缝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引导边缘与非引导边缘。引导边缘与非引导边缘限定吸入狭缝的宽度。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覆盖件。覆盖件从上方覆盖该吸入狭缝,同时覆盖该非引导边缘外部的区域。在引导边缘与覆盖件之间设有气流引入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fiber bundleconcentrating apparatus)。
技术介绍
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告第2002-69762号公开了一种纤维束聚集装置,其在对纤 维束加捻(twisted)之前聚集牵伸的纤维束(条片)。在上述公告中所公开的纤维束聚集 装置包括中空成型 构件(吸入管)和穿孔的输送带。中空成型构件在纤维束移动方向中位 于牵伸机(draftmachine)的一对出口辊(一对最终辊)的下游,且输送带围绕形成于中空 成型构件的外周向表面上的滑动表面缠绕。入口狭缝(吸入狭缝)形成于中空成型构件的 滑动表面中。入口狭缝被输送带覆盖。中空成型构件具有张紧辊,其在纤维束的移动方向 中设于下游端附近。张紧辊移动输送带,同时使纤维束和输送带压靠在中空成型构件的外 周向表面上。入口狭缝相对于纤维束的移动方向倾斜,且在狭缝宽度方向中在两侧上的两个侧 边缘之一形成纤维引导边缘。在一对出口辊与张紧辊之间,纤维束被覆盖件覆盖。覆盖件 包括支承部和覆盖壁,覆盖壁从支承部的上端延伸。支承部与覆盖壁一体地形成。支承部 配接到位于纤维引导边缘外部的滑动表面的一部分。空气入口间隙形成于与入口狭缝的支 承部相对的狭缝的侧部上。空气入口间隙位于覆盖壁与输送带之间。上述公告公开了覆盖件用于进一步改进条片的压缩(聚集)。但是,由于覆盖件支 承部位于纤维引导边缘外部的区域中,从外部区域到纤维引导边缘仅存在少量气流。这导 致不充分的气流使纤维束从外部区域朝向纤维引导边缘移动。因此,纤维束的聚集是不充 分的。这会降低纱线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纤维束的聚集性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 装置。纤维束聚集装置位于纺纱机的一对最终传递辊的下游。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吸入管 和透气输送带。吸入管具有吸入狭缝。透气输送带移动同时绕吸入管的引导表面缠绕以便 覆盖该吸入狭缝。引导表面具有在吸入狭缝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第一侧边缘与第 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限定吸入狭缝的宽度。第一狭缝边缘充当用于聚集纤 维束的引导边缘。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覆盖件。覆盖件从上方覆盖该吸入狭缝,同时覆盖 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气流引入间隙设于引导边缘与覆盖件之间。附图说明图I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剖视的侧视图;图IB示出图IA的局部平面图2A是示出图IA所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吸入管与输送带之间关系的局部平面 图;图2B是沿着图2A中的线2B-2B所截取的截面图;图3A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毛羽状况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3B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纱线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图5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线5B-5B所截取的截面图;图6A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毛羽状况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6B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纱线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7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修改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线7B-7B所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修改的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以及图9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修改的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将参看图IA至图3B来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11。如图IA所示,纤维束聚集装置11位于牵伸机12中,在一对最终传递辊13下游的 位置。纤维束聚集装置11包括传递部14、吸入管15、透气输送带16以及引导部17。这对 最终传递辊13包括前底辊131与前顶辊132。传递部14包括与前底辊131平行的旋转轴18、形成于旋转轴18上的底夹辊181 以及经由透气输送带16压靠在底夹辊181上的顶夹辊19。如同前顶辊132,顶夹辊19由 承重臂(未图示)支承,承重臂在每隔一个纺锤(spindle)处具有支承构件20。支承构件 20与前顶辊132的支承构件(未图示)一体地形成。吸入管15在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中 相对于传递部14的夹点(顶夹辊19与透气输送带16的接触点)位于上游侧上。多个辊支架21布置于沿着精纺机(spinning frame)的纵向的预定间隔处。支承臂(未图示)布置于每个相邻成对的辊支架21之间的中 间位置。支承臂由支承梁(未图示)支承,其沿着精纺机的纵向延伸。旋转轴18支承于辊 支架21与支承臂之间。旋转轴18在纵向在中间位置具有齿轮22。齿轮22与旋转轴18 — 体地旋转。齿轮部133形成于朝向齿轮22的前底辊131的外周向表面上。固定于支承梁上 的支承臂24旋转地支承中间齿轮25。中间齿轮25与齿轮部133和齿轮22啮合。前底辊 131的旋转力经由齿轮部133、中间齿轮25以及齿轮22传输到旋转轴18。吸入管道(未图示)布置于精纺机中沿着精纺机的纵向延伸。吸入管15平行于 吸入管道延伸且由连接管26连接到吸入管道。吸入管15具有引导表面28,其中形成吸入 狭缝27。引导表面28是自吸入管向外凸出的弯曲表面。透气输送带16缠 绕并接触吸入管15、引导部17和底夹辊181。吸入狭缝27被透 气输送带16覆盖。透气输送带16由编织布形成以便具有充分透气性。随着旋转轴18旋转,底夹辊181和顶夹辊19在相反方向旋转,使得在底夹辊181与顶夹辊19之间的透气输送带16在箭头R的方向中移动。因此在顶夹辊19与透气输送 带16之间的纤维束F从上游端271移动到吸入狭缝27的下游端272。如图IB所示,吸入狭缝27相对于透气输送带16沿着引导表面28的输送方向倾 斜。引导表面28具有在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在图2A中的箭头H的方向或者吸入管 的纵向)沿着两侧延伸的一对侧边缘29、30。侧边缘29、30限定狭缝27的宽度。在两个侧 边缘29、30中,侧边缘(第一侧边缘)29充当引导边缘(在下文中被称作引导边缘29),其 使纤维束F聚集。吸入狭缝27的宽度沿着透气输送带16的输送方向R从上游端朝向下游 端部分地减小。如图2A和图2B所示,覆盖件33设于引导表面28上。覆盖件33从上方覆盖该吸 入狭缝27、和与引导边缘29相对的侧边缘(第二侧边缘或非引导边缘)外部的区域。覆 盖件33包括在侧边缘30外部的引导表面28的区域(在侧边缘30左边的区域)中的侧壁 31,和位于吸入狭缝27上方的覆盖壁32。侧壁31与覆盖壁32 —体地形成。在侧边缘30 外部的区域是指在与侧边缘30相对的吸入狭缝27的侧部上的区域,且将在下文中被称作 第一区域。侧壁31朝向引导表面28延伸,且覆盖壁32在垂直于侧壁31的方向中从例壁 31的上端延伸。侧壁31的下端(远端)接触该引导表面28,使得在侧壁31与引导表面28 之间没有间隙,且覆盖壁32配接到侧壁31,使得在覆盖壁32与侧壁31之间没有间隙。突出部331与侧壁31的内表面(朝向吸入狭缝27的表面)和覆盖壁32的内表 面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突出部331朝向透气输送带16突出且到达侧边缘30之前 的点,且在突出部331与透气输送带16之间存在小间隙。在覆盖壁3 2的内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11),包括:吸入管(15),其具有吸入狭缝(27)且位于牵伸机(12)的一对最终传递辊(13)的下游;以及,透气输送带(16),其在移动的同时绕吸入管(15)的引导表面(28)缠绕以便覆盖该吸入狭缝(15),该引导表面(28)具有在所述吸入狭缝(15)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限定所述吸入狭缝(27)的宽度,且所述第一侧边缘充当用于聚集纤维束的引导边缘(29),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覆盖件(33,33A,33B),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吸入狭缝(27),同时覆盖所述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在所述引导边缘(29)与所述覆盖件(33,33A,33B)之间设有气流引入间隙(S)。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江平芦崎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