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以及具有该光源的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7342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源及具有该光源的背光模块。该光源包括一承载器、多个固态发光元件、一光耦合板、一第一反射器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器。固态发光元件与光耦合板配置于承载器上,而光耦合板具有一底表面、一顶表面、多个与底表面及顶表面邻接的侧表面以及一从底表面延伸至顶表面的贯孔,且固态发光元件位于贯孔内。第一反射器覆盖贯孔,第二反射器配置于侧表面上,其中固态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从贯孔的侧壁进入光耦合板,并从顶表面离开光耦合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ODacklight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中 的光源设计。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传统阴极 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所制造的显示器无法达到的优点,因此液晶显示器已成 为近年来显示器研究的主要课题,且不断地朝向彩色化发展。由于液晶显示器为非自发 光型显示器,因此需要背光模块提供所需的光线,方可达到显示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环 保意识的提升,背光模块中所使用的发光元件已逐渐从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转换成更为环保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图1为公知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公知的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导 光板110、多个光源120以及多个光学胶130。导光板110具有入光面IlOa以及与入光面 IlOa相对的出光面110b,而各个光源120分别通过对应的光学胶130黏着于导光板110的 入光面IlOa上。从图1可知,各个光源120包括承载器120a、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20b、光耦合板 120c以及环形反射器120d。发光二极管元件120b与光耦合板120c配置于承载器120a上, 且发光二极管元件120b所发出的光线从光耦合板120c的侧表面S进入光耦合板120c,并 从光耦合板120c的顶表面T离开光耦合板120c。环形反射器120d覆盖发光二极管元件 120b以及顶表面T的边缘。此外,光耦合板120c的顶表面T通过光学胶130黏着于导光板 110的入光面IlOa上。图1所绘示的光源120会有光线过于集中在光耦合板120c上方的问题,如图1中 的X区域所示。此外,各个发光二极管元件120b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在穿过光学胶130之后, 会被环形反射器120d的侧壁反射,进而造成漏光的问题,如图1中的Y区域所示。承上述, 公知的背光模块100面临了光学均勻性(uniformity)不佳的问题,且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以及背光模块,其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opticalcharacteristics)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其包括一承载器、多个固态发光元件、一光耦合板、一第一 反射器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器。固态发光元件与光耦合板配置于承载器上,而光耦合板具有 一底表面、一顶表面、多个与底表面及顶表面邻接(adjoin)的侧表面以及一从底表面延伸 至顶表面的贯孔,且固态发光元件位于贯孔内。第一反射器覆盖贯孔,第二反射器配置于侧 表面上,其中固态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从贯孔的侧壁进入光耦合板,并从顶表面离开光 耦合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承载器例如为一线路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固态发光元件例如为侧面发光型态的发光二极管 封装兀件(side-view LED package)。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各固态发光元件具有一发光面,且各发光面面向 贯孔的侧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反射器的形状与贯孔的形状实质上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贯孔包括圆形贯孔、椭圆形贯孔或多边形贯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贯孔的侧壁由多个曲面所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反射器为一反射片(reflective plate),且 第一反射器与顶表面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反射器与固态发光元件之间保有一间隙 (gap)。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二反射器包括多个反射片或多个反射镀层 (reflective coating)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光源可进一步包括一光学填充材料 (opticalfiller),填于贯孔内以包覆固态发光元件,其中光学填充材料的折射率与光耦合 板的折射率不同。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光源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层,此第三反射层配 置于承载器与光耦合板的底表面之间。举例而言,第三反射层例如为一白色反射片(white sheet)ο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光源、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 光学胶。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与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而光源的第一反射器以及光 耦合板的顶表面通过光学胶黏着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导光板的顶表面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optical micro-structures),而这些光学微结构例如为网点、V型槽(V_cut)或其他适于使光线散 射的光学微结构。由于本专利技术将固态发光元件设置于光耦合板的贯孔内,并利用覆盖于上贯孔的第 一反射器以及配置于光耦合板的侧表面上的第二反射器以使光线能够均勻地从光耦合板 的顶表面被导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光源以及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C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耦合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公知技术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光学特性比较。5其中,附图标记100 背光模块 110:导光板IlOa:入光面 IlOb出光面120 光源120a 承载器120b 发光二极管元件120c 光耦合板120d 环形反射器130 光学胶X、Y 区域200、200,背光模块210 导光板210a 入光面210b 出光面220,220'光源220a 承载器220b 固态发光元件220c 光耦合板220d 第一反射器220e 第二反射器220f 第三反射器230 光学胶B 底表面T 顶表面S 侧表面H:贯孔E 发光面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 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而图2C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的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至 图2C,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包括导光板210、一个或多个光源220以及光学胶230。导 光板210具有入光面210a以及与入光面210a相对的出光面210b,而光源220桶过光学胶 230黏着于导光板210的入光面210a上。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中的光源220的数量 可依据产品需求而作适度的更动,举例而言,当背光模块200应用于小尺寸的液晶面板时, 可采用单一光源220,反之,当背光模块200应用于中、大尺寸的液晶面板时,可采用多个阵 列排列的光源220。如图2A所示,光源220等距排列于导光板210下方,而每一个光源220 对应于导光板210上的其中一个子照明区域L。在本实施例中,二相邻光源220的间距与光 源220内部的光学设计相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光源220内部的光学设计而调整光源 220的排列间距,故本实施例不限定光源220的排列间距。请参照图2B与图2C,本实施例的光源220包括承载器220a、多个固态发光元件 220b、光耦合板220c、第一反射器220d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器220e,其中固态发光元件220b 与光耦合板220c皆配置于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载器;多个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承载器上;一光耦合板,配置于该承载器上,该光耦合板具有一底表面、一顶表面、多个与该底表面及该顶表面邻接的侧表面以及一从该底表面延伸至该顶表面的贯孔,这些固态发光元件位于该贯孔内;一第一反射器,覆盖该贯孔;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器,配置于这些侧表面上,其中这些固态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从该贯孔的侧壁进入该光耦合板,并从该顶表面离开该光耦合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振弘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